SUSE10安装了有半个月, 虽然说SUSE是针对Linux初学者, 但是即使象我这样用了Linux5年以上的老手而言, 正如我原先预料的,
要使它达到一种完全舒适的使用状态并不容易。 SUSE U盘由于采用了同步方式,可以不须命令,只要读出或写入完成后就可以直接插拔。但这却是一个败笔,因为其写入速度慢到已经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如果你经常 将大文件写入U盘或移动硬盘的话)。我已经多次发贴询问但始终没有人回答, 查讯国内网站也没有答案,最终解决方案还是老外提出的,不敢独享,提供给各位喜欢SUSE的朋友。 原文见http://www./en/toys/ipod_suse10/ 其中的主要内容: The workaround is implemented by creating (as root) a file in /usr/share/hal/fdi/policy/95userpolicy (this directory might need to be created first), called whatever we like ("usb_nosync.fdi", for example), with the following conten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deviceinfo version="0.2"> <device> <match key="block.is_volume" bool="true"> <match key="volume.fsusage" string="filesystem"> <merge key="volume.policy.mount_option.sync" type="bool">false</merge> </match> </match> </device> </deviceinfo> Why doesn't selecting "Safely remove" from the iPod icon's context menu work, then? One would assume it also calls /bin/eject. Swap可以共享 在一块IDE硬盘里可以产生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上产生逻辑分区。这在windows,linux都是一样,但他们也有很 多不同。 1:在linux下一块IDE硬盘最多能产生16个分区,但只有15个分区可用。 Hda1,hda2,hda3,hda4是标识主分区,从hda5到hda16标识逻辑分区。 第一块硬盘命名为 /dev/hda 第二块硬盘命名为 /dev/hdb 2: 在linux下一块SCSI硬盘最多能产生15个分区,没有扩展分区的概念。 第一个控制器第一块硬盘命名为: /dev/sda(1-15) 第一个控制器第二块硬盘命名为: /dev/sdaa(1-15) 第一个控制器第三块硬盘命名为: /dev/sdab(1-15) 第二个控制器第一块硬盘命名为: /dev/sdb(1-15) 第二个控制器第二块硬盘命名为: /dev/sdba(1-15) 第二个控制器第三块硬盘命名为: /dev/sdbab(1-15) 例一: 如果你产生3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上产生逻辑分区,那么 第一个主分区标识为 hda1, 第二个主分区标识为 hda2, 第三个主分区标识为 hda3, 第四个扩展分区标识为 hda4 但hda4不可用,你必须在扩展分区上再分逻辑分区,标识从hda5,hda6, 一直到hda16 所以你能分16个分区,但只有15个能用 例二: 如果你产生一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上产生逻辑分区 第一个主分区标识为 hda1, 第二个扩展分区标识为 hda2, 但hda2不可用,你必须在扩展分区上再分逻辑分区,标识从hda5,hda6, 一直到hda16 所以你能分14个分区,但只有13个能用, 例三: 如果你用的是SCSI硬盘,那么你就可分15个区,没有扩展分区的概念。 File System Setup / = 384 MB /boot = 50 MB (Intel arch only) /var = 256 MB /home = 512 MB minimum /usr = 1400 MB minimum swap = 1 - 2x RAM depending on available disk spa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