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标点,改诗为“词” ——据说某书法家为慈禧太后的折扇题诗时,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第一句里头的“间”字漏写。慈禧以为这是欺她不懂古典诗词,于是问罪于该书法家。这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说漏掉一个字并非欺罔老佛爷,而是想玩点文字游戏,特意将此诗改成“词”以献给老佛爷赏玩。慈禧一听,便问他是如何改的,书法家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书法家巧用标点,终于化险为夷。这也许仅是个传说而已。然而,的确有少量的诗是可以改为“词”的。当然,这样的“词”是不能合那些词牌的,因词又称长短句,只是借用其字面意义罢了。 诗改为“词”后,必须合乎以下三个要求。第一,每个句子必须有完整的句意,即能独立成句。第二,要有韵律美,即句子必须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第三,其意境必须与原诗相媲美。如一度流传甚广的《清明》诗,改为“词”后是这样的: 清明时节,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它完全符合上述三个要求。 张志和的《渔父》是首七言律诗,如通过重新排列与标点,并将其中的一个“寻”字换成“觅”字,则整篇不仅别有情趣,并且还押上了韵呢。请看: 八月九月, 芦花飞南溪, 老人垂钓归。 秋山入帘翠, 滴滴; 野艇倚, 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觅。 小径闲, 梳鹤花, 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 出为储皇定是非。 这里选了两首可改为“词”的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另一首是孟郊的《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朋友如有兴趣,不妨将其改为“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