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河西八家寨有一座戴公庙,相传是明代八家寨的百姓为纪念南宋3位遇害的草药医生而建的。 南宋时,有3个草药医生从宝庆(今邵阳)沙子坪接龙桥来到长沙河西马栏港开堂行医。他们都姓戴,是亲兄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心地善良,收费低廉,因而,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百姓敬称他们兄弟三人为大圣、二圣和三圣。 这个地方原有个巫师,叫王道中,常用法术给人治病,但收费高,又见效不大,戴氏兄弟的到来,自然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他怀恨在心,寻了一个机会,将戴氏兄弟害死了。马栏港的百姓十分悲痛,将他们安葬在七峰山上,并为他们立了碑。碑上标刻着戴大圣、戴二圣和戴三圣的字样。后来,又为他们建了庙,将他们生前所用的药方做成药签,供奉在庙,并以每年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为戴公庙会日。相传从那以后,人们生了病,只要来庙拜过戴氏三圣,求得一药签,再到药铺按方捡药,煎水服下,病就好了。年深日久,这种灵验越传越神,老百姓就把戴氏三圣视为戴公菩萨,日夜为他们焚香燃烛,顶礼膜拜。到今天,人们只知戴公菩萨,却很少有人知道戴公菩萨原来是几位草药医生。谷山头上圣灵宫,崛峙凌云跨晓风。朝霞台谢绿茵处,峨时自有白云封。唐朝敕封为将军,七次赠封显奇功。 戴公真人又称戴公三圣,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唐朝戴宗德、戴宗仁、戴宗义三兄弟。相传戴氏三兄弟因喜好道术,遂结庐修炼于长沙河西谷山,擅行医道,且三兄弟尚有武功,臂力过人,有将帅之才。曾于狂风大雪中在长沙附近靖港至临资口二次下水救船,使55人获救。 唐禧宗六年(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据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载,戴氏兄弟举旗抵抗,领兵聚众,并号召乡民义勇自卫,抵御黄巢起义有“功”死后封为戴公将军,墓葬于谷山杨阁老,后乡人立祠于长沙河西七封山。 唐末,某将军战败于此,得到空中金甲神助战(今有金甲坊得名),于是反败为胜,攻克长沙等地。后来按所见画下图像,原来就是戴公。于是上奏朝廷,从唐昭宗皇帝十一年(公元899年)起,先后七次被追封为神,又称戴公三将军,有联曰: 唐朝将军,三慧宏开,六通亲证,正为神。 护国佑民,法轮常转,普渡众生,大成圣。 元末天下大乱,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乡人遭兵乱,多被杀害。唯有七封山附近八户人家,为漫天大雾所保护,刀兵不能近前,又有大黄蜂,见兵卒必咬,一咬必死,被刀砍断后便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使乱兵不敢久留,因而八户人家平安无事,实为戴公显灵,祭拜更诚。以后求风唤雨救灾,或人有灾病,求财求子,都往祭拜戴公。吾感万千香客云聚,神恩浩荡,德泽详和,远近闻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古迄今每逢八月初一戴公生日,远近进香者不绝,一直延续到十五。这便是空前盛况的戴公庙会。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日冠四次犯湘,由白沙洲过河抢战谷山,经过七峰山杨阁老两地, 方圆十里无伤害,皆托庇神灵,恩同再造。 时过境迁,世事沧桑,遇“五风”戴公庙封闭,六十年代七峰庙被夷为平地。1965年有两牧童在七峰庙对面八家寨石门岭放牛,见石门洞里有三位老人,叫牧童回家避雨,雨止,家长去石门洞不见老人了。消息传开人们知道是戴公三将军避难于八家寨石门洞,真人显神通,人才知景仰,远近相闻,故此传遍长沙等地。在六十年代,人们冲破重重阻力,前往八家寨石门洞求拜,可越阻越敬,越敬越灵,香火更加旺盛,异迹奇多,又显神灵。暗示玄机行妙道,隐踪遁迹显神通,无诤三昧,不住法而行布施,不住像而行布施。留下真人救渡众生的轶事很多。 每年的戴公庙会盛况便可见戴公真人的神威及诸多显灵救难的轶事。 据清同治十年《长沙县志》载记,迄今约1300余年历史。相传戴公三圣(戴宗德、戴宗仁、戴宗义三兄弟)均武艺起群,有将帅之才,见义勇为,先后七次受皇封(故该村名为七峰村)。 曾于严寒风雨中两次在洞庭湖临资口下水救船,搭救55人;还擅长医道,施财舍药、普济众生,做了无量功德,被当地乡民歌颂,后得道成真,尊称为戴公三真人,于是“乡人感思立祠祀焉”,于七封山中修建戴公庙。戴公庙始建于唐朝,该庙原有戏台、正殿、附属殿宇及配房,规模宏大,近似东乡陶公庙。戴公庙弃于土改,毁于文革,后逐步恢复至现规模,世称老戴公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