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专题——语法与修改病句
重难点: 1、了解有关词、句的语法知识。 2、了解句子的成分,掌握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3、掌握病句在句子成分方面的病因,并会修改病句。 语法知识 一、词性: 实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词。 1、类型: 表示人的名称:学生、领袖、姐姐、老师。 表示具体事物:长江、河流、水果、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教育、交通、精神、战争、和平、语法、科学、民主、道德。 表示时间名称:昨天、晚上、黎明、秋天、将来、刚才。 表示处所名称:郊区、附近、到处、左边、沈阳。 表示方位名称:东、西、南、北、中、里、外、上、下、前头、后头、东面、西方、上边、下边、以前。 2、语法特点: (1)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的修饰。只有少数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可以受“不”、“很”修饰。例如:“不道德”、“不礼貌”、“很科学”、“很民主”。 (2)一般名词能受数量词修饰。如:“一条鱼”。 (3)表示人称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多数。如:“同志们”、“同学们”。名词加“们”以后,不能再受表示确定数量的数量短语的修饰,如不能说“三位同志们”。 (4)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如:“哥哥爱鸟。” (5)名词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可以做状语、补语等。如:“他在学校上课。”“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6)除“人、家、天”等少量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外,一般不能重叠。如:“人人”、“年年”、“家家户户”、“世世代代”。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类型: 表示动作、行为: 如:走、打、说、做、保护、分析、赞成、旅行。 表示存在、消失或发展变化: 如:有、存在、出现、消失、增加、缩小、扩大、发展、下降。 表示心理活动: 如:爱、想、忘记、觉得、感到、羡慕、憧憬、回忆。 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 如:使、叫、派、要求、禁止、推选、委托、任命。 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 如:能够、应该、必须、要、愿意、肯。 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 如:去、上、下、出、进、起、 上来、下去、回来、出去。 表示行动始终: 如:开始、进行、停止、继续。 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2、语法特点: (1)能与副词组合,一般能用表示否定的副词“不”和“没”否定。如:不来、不去 (2)一般不受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太来”“很去”。但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很爱、很想念、最讨厌、 极厌恶。 (3)一般能重叠,重叠后有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例如:写写、想想、研究研究、考虑考虑。 (4)动词后边可以带“着”“了”“过”等助词,或带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等表示动态的词。 如:关着、看过、写了、打起来、说下去。 (5)动词一般能带宾语。少数动词不能带宾语,例如:出发、旅行、休息、起程、诞生、颤抖。 (6)能用肯定否定相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名词不能)。如:能不能、去不去。 (7)动词经常做谓语。例如:“他爱学习。”“ 游泳的人回来了。”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等的词。 1、类型: 表示形状的: 如:高、粗、圆、弯曲、宽广、狭窄、笔直。 表示性质的: 如:好、坏、优秀、恶劣、诚实、虚伪、狡猾、美丽、高尚、伟大、朴素。 表示状态的: 如:迅速、敏捷、匆忙、平静、悠闲、混乱、愉快、 轻松、痛苦、疲倦、急躁。 2、语法特点: (1)能受“很”“最”“十分”等程度副词修饰。如:“非常生动”。少数形容词本身已包含一定程度,不能受修饰。如:不冰凉、不雪白、很绿油油。 (2)一般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提问。如:好不好。 (3)形容词一般能重叠,重叠后有加重程度的意思。如:整整齐齐、 端端正正。 (4)形容词主要做定语、状语、补语。也可以做谓语。如:“伟大的祖国走向未来。”“你快走!”“老师讲得很清楚。”“周围肿得通红。” (四)数量词: 1、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表示确数的:一、二、十、百、千。 表示概述的:几、些、许多、少数。 表示序数的:第一、初一、老四。 2、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分类:物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如:尺、公斤、张、只、类。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如:“跑三趟”、“念两遍”、“去三遭”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五)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的词语。 1、类型: 表示程度:极、最、太、更加、格外、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 表示范围:全、共、尽、净、仅、一起、一同、一味、仅仅、惟独。 表示时间:刚、正、将、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 表示频率:还、也、屡次、常常、往往、经常、不断、反复。 表示语气:不、没、没有、别、准、一定、必定、倒、可、就、幸亏、难道、何尝、简直、反正。 2、语法特点 (1)副词一般只同动词、形容词相结合,例如“都去、常去、就去、很大、更大、多么大”。 (2)副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做状语,如:“他又来了。”“他曾经来过。”可以做补语,如:“味道好极了。”“天冷得很。” (3)除了“不、没有(没)、当然”以外,副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二、句子成分: (一)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主语 || ;谓语 ; 宾语 ;定语( ) ;状语 [ ] ;补语 < > 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1、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常用名词性的词语充当。 例: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常用动词、形容词等动词性短语充当。 例: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3、宾语: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用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常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经验告诉我们。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 4、定语:附加在名词前的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一般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前边;“的”是重要标志。 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5、状语: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的附加成分,起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作用。常用形容词、副词或介宾短语充当;表示时间和所处的名词也常做状语。 例: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在同学的帮助下,他的成绩明显进步。 6、补语: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常用的是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或介宾短语充当;“得”是重要标志。 例:他急得团团转。 劳动公园的郁金香美极了。 (二)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 1、根据语序,先划主谓,再依次划出定、状、补、宾语。 [ 状语 ],( 定语 )主语中心语|| [ 状语 ]谓语中心语( 定语 ) 宾语 < 补语 > 。 例句:这时候 ,我的 脑海里 忽然 闪 出 一幅神异的 图画 来 。 2、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三)句子主干: 句子主干一般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例句: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主干:神话是猜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一、用符号标明下面各句的句子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 ] 定语( ) 补语< > ] 1、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3、我轻轻地叩着板门。 4、这里的水,多、清、静、秀。 5、斜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的破布袄的肩背上。 6、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李老师又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 8、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试题答案】 1、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3、我[轻轻地]叩着板门。 4、(这里的)水,多、清、静、秀。 5、(斜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的破布袄的肩背上>。 6、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李老师[又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 8、(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0810/20081225203939.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