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与精神分析》第二讲-霍大同

 竹叶青-dreamer 2011-01-22

1999/3/8

    上次我们通过讲述弗洛伊德的生平而讲述了精神分析的三大领域,即梦、症状和过失。从中又抽象出两个理论:第一是认知的,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第二是人格的,即超我、自我和它我。今天再补充三点:

 

1.              在德语、英语和法语中,“意识”有两个含义,一是形容词的,指意识的,如英语中being conscious,二是名词的,指意识,如英语中的consciousness。前者指意识到的东西,后者指意识,两者的这种差别对于理解无意识是很重要的。因为粗略地讲,无意识是指意识不到的那些东西、那些状态、那些机制和那些心理的存在。但在中文中“意识”与“意识的”之间的区别不如上述那样显著。

2.              Es(它我)的用法:根据上海译林出版社《德汉词典》,Es用于某些动词的无人称形式、表现人身感受和周围环境,例如

           Es frient mich.  我感到冷。直译为:它冷我。

           Es hungert mich.  我感到饿。直译为:它饿我。

 

    由此我们猜测弗洛伊德正是利用了Es对人自身内部的生理感受和对外部环境的感受的表达作用而将其转换为对自身内部的心理感受。

3. 德语中第一人称单数的大写与小写具有不同的所指,其中小写ich相当于英语的 I,大写Ich则相当于英语的 ego。

 

    从症状学的角度上讲,精神分析是一个治疗的理论,在最原始的形式下是一个谈话疗法(talking cure),是通过语言而不是用其它方法来治疗神经症、以消除症状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前,治疗神经症使用水疗法、电疗法等物理性疗法。当弗洛伊德引入新的疗法后,物理法作为主导方法就结束了。

    医生和病人这一个对子,两者之间的一种辩证性互动,语言为媒介,从而达到疗效。目前在理论界、哲学界中话语discours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为了理解理论的话语与治疗的话语的关系,我们要首先理解治疗情势创造了一个治愈严重疾病的必需的条件的观念是怎样在弗洛伊德内心中诞生的、以及他是怎样看待这些语言、或者更一般地说所有的对治愈而言所必需的条件。

    为了构造他的理论,弗洛伊德将精神psyche看作一个他所使用的全部说明性的概念的汇聚地、他描述了一个精神的机构,根据这个机构,事件被一系列数量的移动所代表或者再代表。而通常所说的移情transference,是精神机构从边周向中心的移动。移情是治疗的前提。患者有谈话的愿望、想倾述心中的痛苦和不能向其它人讲的秘密。中国人有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而谈话的效果和话语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语言而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语言首先指患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说独白monologue。第一个例子是Breuer 的Anna O. ,中文译为安娜。她是一个年青的姑娘,十分聪明,容易受暗示,富有同情心,言语和行为的风格比较夸张。(这是典型的癔症气质)。无爱情史,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极富幻想、爱做白日梦。因为父亲患胸膜脓肿,她夜里守护,而发病,癔症发作,开始治疗,近两年,分为四个阶段(典型的癔症症状):

第一阶段,潜伏期,80年7月中旬至80年12月。

第二阶段,显露期,80年12月至81年4月。各种症状,比如语言障

碍,忘掉母语即德语而使用英语和法语,名词的遗忘,句法丧失,

使用分词混乱;视觉障碍例如眼睛内斜视;躯体障碍例如两下肢

瘫痪、左上臂麻木、右臂痉挛,等等。

第三阶段,持续期,81年4月至81年12月。一系列症状持续存在,

    梦游状态与正常状态反复交替。

第四阶段,治愈期,81年12月至82年6月,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除。

    此案例在三个方面即气质、疾病过程和症状都是典型的。在对Anna O 这一个案的处理,Breuer 与Freud 均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如果人们成功地将脱钩的事件的记忆重新清楚地回忆起来、如果人们成功地唤起与脱钩的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接着病人非常细节化地描述出现在头脑中的这一切、并对他们自身的情绪给予一个话语的表达,那么任何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即消失并再也不会回复。”这是他们的总结,同时这一事实也意味着两点:

1.              在治疗的过程中,词逐渐代替症状。

2.              词将它们的特殊性赋予症状。为了考虑每一个症状的特殊性,显然必须假设每一个症状都是一个话语信息的等价物:

 

词 = 症状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语言信息的等价物,并不是话语本身。我们在前面使用术语词与观念。因此有必要对词与观念这两个术语做一区分。粗略地说,观念idee、同样表示着观念运动的思维的行动本质上构成了记忆痕迹的投注。观念被自身所编码,从而形成了一个与语言系统相似的并与语言系统联姻的系统。我们既能够在观念中看到观念所代表的对象的苍白的复制品,观念在思维的现实中有其自身的位置。观念的系统与词的表象所组成的系统是不同的。词的表象与意识相联系,而无意识却属于前语言的思想、与观念系统相匹配。

 我们能够在弗洛伊德思想中找到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具有元心理学的优先权的是无意识的表象系统和一个独立的词的表象系统,对后一系统的感知对应着意识的思想。第二概念是强调意识构成了在精神分析中的唯一的参照点。精神分析的经验证据是由后一个系统即词表象系统所提供。

上述是我们所依据的书《语言与精神分析的起源》一书作者的说法。从我们的角度看它相当粗略,我们有必要对上面提出的几个概念做进一步的引证与考察:引证第一是关于复现表象(德语是,法语译为representation,英语译为presentation或者idea)。

在J. Laplanch和J.-B. Pontalis所著的《精神分析词汇》(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P.U.F.,1967,Paris)中他们定义表象“是一个哲学与心理学的经典术语,为了指示人们再现出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构成了一个思维的行动的具体内容,特别地构成了一个过去感知的再现。弗洛伊德将复现表象与情感对立起来。在心理过程中,这两个元素的每一个均经历一个不同的命运。”(VP p414)

国内有人经常将表象译为“表征”,但我感到不妥当。“征”使人联想到特征、有反思性的含义;而表象则是感知性的东西。它包括物表象 thing presentation和 词表象  word presentation。“在梦的元心理学的文献中,后两个术语被弗洛伊德利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象。其一在本质上是视觉的、源于事物,其一在本质上是听觉的、源于词语。这种区别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具有元心理学的意义。从物表象到词表象的联结对应着前意识-意识系统到无意识系统的联结,后者只包括物表象。”(p417)压抑就在于割断事物的复现表象与词的复现表象的联系.亦即割断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结。

因此我们有如下的公式:

 

 

词表象               意识

           -------------   ==   ------------ (前意识)

                  物表象              无意识

 

 

上述公式中,中间的横线代表压抑、检查机制和前意识系统。等号的左边是材料的,内容性的,右边是概念的、理论的。左边的式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为:

 

物表象2 + 词表象

-------------------------------

  物表象2 + 物表象1

 

物表象2是可以翻转为词表象或直接进入意识。

《精神分析词汇》的作者们进一步指出:“物表象与词表象的区别来自于年青的弗洛伊德对失语症的研究。物表象的观念很早就与一个非常相邻的术语——记忆痕迹(trace mnesique)——一起出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由弗洛伊德给予的最为确切的定义是: ‘在事物的直接的记忆象之外,事物的表象构成一种投注、一种远离事物的直接记忆象的但又来源于这些记忆象的记忆痕迹的投注’(SE++)。

这个定义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1)              表象很清楚地与记忆痕迹相区别,前者再投注、再现了仅仅是事

物的简单登录的后者。

2)              物表象并不包括事物整体的精神类似物。事物的因自身的不同方面而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系统与各种不同的联合情结中。

词表象被引进在一个将话语叙述与意识的觉悟联结起来的概念中。在《科学心理学规划》中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与一个言词表象相联系时,记忆象才能获得意识的特殊性质的征兆。这一看法是理解从原初过程到次级过程的转变、从知觉的同一性到思维的同一性的转变。关于这一点弗洛伊德在《无意识》(1915)这篇文章中以另一种方式强调了其区域性价值:意识的表象包括了物表象和与这相联的词表象,无意识只包括物表象。至于

    词表象怎样与词表象所代表的前词语的意义相联系?

物表象与词表象和知觉这间有何关系?

什么条件可以赋与它们一个幻觉的在埸(即怎样区别一真实的物表象与一个虚幻的物表象——译者注)?

什么样的条件能够确定它们相对于语言符号的优势地位?

弗洛伊德都做了若干努力以回答上述问题。”(《精神分析词汇》,P417-418)

    语言符号更为抽象,而词表象则更为具象、更为情感化、个人化。但另一方面,词表象、物表象与情感是不同的东西。

 

提问

 

1.              无意识中的物表象2是未被压抑的部份、构成了属于意识的部份。

答:对于属于视觉的物表象而言,其能够被语言表达等价于能够被意识。

2.              前思维与前语言的区别?

答:要区分知觉与思维,首先存在对外的知觉,除此之外有一个对内的知觉——看到图像浮现出来、能感知到,然后在这个条件之上,思维是把这些本质上是视觉的或者主要是视觉图像的重新整合、重新组织的一个过程。前语言的感知觉是未与语言匹配但仍然有组织的外与内的感知觉。

3.              词表象与词有何不同?

答:词表象强调被意识到的、被听到(在脑中)这样一个词的听觉特征。语言是第二阶的东西,它不能从外部直接越过压抑机制,所以只能通过换喻和隐喻的方法才能曲折地下去。我们不能告诉病人他所压抑的物表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4.              拉康如何看待词表象与物表象的?

答:拉康没有涉及物表象.词表象他所涉及的是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不过我们显然可以将这两个对子并列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说,在索绪尔那里,是这样的:

 

物表象           所指

  -------------    --------------

词表象          能指

 

 

到了拉康,做了颠倒:

 

词表象           能指            意识

      ----------------    ----------  ------------------

  物表象            所指            无意识

 

 

理论话语:理论构造。

治疗话语:在临床中如何使压抑了的东西被回忆起来。

5.              请问失语症能用笔写他所失去的语言吗?

答:失语症有各种类型,失讲、失写、失听、失看。如果患者没患失写症那么他就能书写。

6.请解释一下投注是什么意思?

法文Investissement(英文cathexis)中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陈如下一个事实,即某一个心理能量与一个复现表象或一组复现表象一某一部分.一个客体等等之间的联结的事实。

7.(张晶燕的问题)

如原始人、儿童的艺术表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