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状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1-01-23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伴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焦虑、忧郁、对疾病缺乏信心或对疾病不予以重视,63%的患者伴有主观焦虑,36%伴有孤独感,31%伴有不同程度的绝望,23%伴有情绪忧郁,甚至有悲观厌世倾向。因此心理状态因素应为糖尿病患者治疗项目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心理状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 年1 月~2009 年1 月收治的糖尿病80 例为观察组,符合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男50 例,女30 例; 年龄42~76 岁,平均69.5 岁;病程5~31 年,平均16 年。选择8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伴有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其他心理问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测评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CL-90 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总症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SCL-90 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各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近年来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性格、应付问题的方式、承受压力的能力等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已成为公认的心身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糖尿病,这与过大的心理压力及生活不规律等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倾向于内向的人群。如遇到事情时不愿求助或找人倾诉,而是一味压抑自己,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而不良情绪通过“免疫-内分泌”环节又成为糖尿病的诱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积极地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情绪和压力的调整,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注意监测血糖。糖尿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健康的心态对治疗非常关键。

    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治疗与观察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长期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较大的变化,尤其病情较重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有的患者由于住院生活单调,情绪烦闷,常常造成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有些患者在工作上是佼佼者,但离职时间一长,就易失去原来的心理平衡。因此,调整和组织好患者的情绪、生活,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症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SCL-90 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FBG、糖PBG、HbA1C各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提示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灵活运用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及个人特点因人而异给予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自觉遵从医生治疗方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声明: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请注明“转自(或引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www.chkd.cnki.net”字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