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兮,左宗棠,卫我海疆

 

 

     作者: 思想的天空  

 

    近日,读了一些清史,有正史,也有野史,还读了一些清史小说。我越来越觉得,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最不该被我们忘记,那就是民族英雄左宗棠。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就收复了新疆,为祖国保住了六分之一的疆土,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个可与之比肩?尤其是他在抵御外侮中表现出来的决不韬光养晦更不妥协投降的民族气节与尊严,在充满了内忧外患的今天,就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如果要全部抒写左宗棠的事迹,即使煌煌百万言也未必能够。事实上,鄙人才情所限,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名山事业。我这里只挑选若干片段,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逐渐淡出了主流话语的左宗棠到底是何许人也。

 

    左宗棠23岁结婚时,为洞房自撰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一联语,既是青年左宗棠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他毕生传奇经历的生动写照,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他都做到了情系国家,心忧天下。左宗棠走过的路满布坎坷,遍地荆棘。他出身寒微,品学兼优,但科场屡屡失意,失去了读书人靠正途治国平天下的机会。就像孟夫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左宗棠在挫折面前从不灰心,他一边务农授徒,一边博览群书,尤其关注军事、地理、水利、农业等经世济用之学,所以当机遇到来的时候,这个有准备的头脑立刻就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有一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苟利国际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知道这句名言的也大抵会知道它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之诗。不过这句名言还和另一位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估计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1849年,林则徐因病告老还乡,从云南回福建原籍,途经湖南长沙,停舟朱张渡口。这位誉满天下的名臣,拒绝了许多官场的应酬,却特别邀请当时虽有“楚才第一”之称但也只是一“湘上农人”的左宗棠相见。一见之下,林则徐对这位37岁的布衣“诧为绝世奇才”,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湘江岳麓边。于是他们在星辉月影下,泛舟品茗,波光荡漾中,谈古论今,相见恨晚,不知东方之既白。林则徐将自己被贬新疆时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终身将此联奉为座右铭。一介布衣农夫,栖身草泽,而林则徐就能断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是何等的眼光!一个封疆大吏,名满天下,却独独垂青一个湘上农人,简直难以想象当时的左宗棠是怎样的血气方刚,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历史证明了林则徐的睿智。

 

    其实,还有比林则徐更早发现左宗棠的非凡才华的,那就是清朝中期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望重士林、政绩斐然的两江总督陶澍。60岁的一品大员和20多岁的布衣学子偶然一见就相互倾心,这位权势熏天的总督大人竟然和眼前的一介寒儒结为儿女亲家,将自己5岁的幼子托付给一文不名的左宗棠,令海内哗然,左也因此声名鹊起。

 

    清道光年间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潘祖荫一生政绩平平,无足道哉,却因一句“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而惊世骇俗,也因此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于是,潘祖荫的名字和这句话一起传之后世而不朽。当时的左氏不过是湖南巡抚下的一个幕僚,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秘书,充其量也就是省政府秘书长。一个卑微的巡抚幕僚,居然被朝中重臣敬为国士,在五千的历史中也极为罕见。

 

    左宗棠后来到底做了什么,是否对得起包括陶澍、林则徐、潘祖荫等众多名臣的青睐?

 

    左宗棠40岁开始发迹,先参幕湖南巡抚,后自组“楚军”,驰骋各个战场,44岁巡抚浙江,50岁总督闽浙,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后灭捻军,平回乱,兴洋务,创马尾船政局,办兰州制造局,战功赫赫,威风凛凛,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看,左宗棠的上述任何一项业绩都可谓之“功高盖世”,但我以为左氏一生的辉煌顶点就在收复新疆,可以这么说,没有左宗棠,我们今天的肉食者大概就不用再为新疆的稳定与开发发愁了。

 

    1865年阿古伯入侵新疆并建立政权,1871年,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实际上已经从大清的版图上消失了。正在朝野为“塞防”“海防”争议不休的时候,被今天的许多汉奸崇拜为英雄的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大多随声附和,但有一个人坚决不答应,陕甘总督左宗棠铁骨铮铮:

 

    “……俄人拓境日广……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是左宗棠心里不容有丝毫亵渎的最崇高的情感。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只有一种选择,为保全祖国的疆土、为捍卫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战,直到最后胜利。

 

    左宗棠简直就是上天给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的特殊的恩赐!

 

    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捍卫国家的尊严不能让步!64岁的左宗棠,统帅6万湖湘子弟,抬着一口棺材,从陕甘朝新疆进发了,飘飞的白发和祁连山、天山上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笔者写到这里,想象当时的壮烈场面,热泪禁不住滚滚而下。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决胜负,这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这是为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而进行的战争,左宗棠和他的湖湘子弟热血沸腾,在侵略者面前都成了愤怒的雄狮,他们智勇兼备,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年后,收复新疆全境,沙俄和英国侵略势力从此退出了新疆。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次战争,左宗棠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让我们在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诗里再一次体会左宗棠和他的湖湘子弟的意气风发吧:“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年近70的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当他巡视租界林立的上海时,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他再一次愤怒了,他叫随从把租界门前写有“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砸得粉碎,那些租界里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各国洋人见到左宗棠无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列队相迎,垂手而立,全然没有了在李鸿章们面前的傲慢无礼,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那是何等的风采,何等的风骨啊!

 

    左宗棠离开我们已经有125年,尽管那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仍在,尽管从陕甘到新疆的左公柳依然迎风摇曳,但“左宗棠”这个名字正在从我们中小学的政治、语文、历史各科教材消失,尤其是正在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刻意遗忘。想想是多么的让人寒心呀!如果性如烈火的左宗棠泉下有知,该会是怎样的悲哀与愤懑!“左宗棠”的确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那个在外敌面前昂首挺立的身影的确是不该远去的背影!看看主权丧失殆尽的南海,看看美日韩日益逼近的黄海,看看已经被O型包围的已经艰于呼吸的懦弱的今日中国,我们是不是应该倍加怀念左宗棠?如果当初的左宗棠也像李鸿章们那样韬光养晦,如果那时的左氏也赞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今天的中国该是什么样子呢?会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富饶、美丽的土地吗?列强环视、领海日益被蚕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今日之中国,还能站出来一个左宗棠吗?

 

    归来兮,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