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求高分与名校培养农村接班人

 晓苦 2011-01-23
  东北网齐齐哈尔1月18日讯 农村学校没必要全像城里学校一样,追求高分与名校,因为大多数农村学生要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所以,成为农村合格的接班人,比高分、名校更实际。这就是泰来县汤池镇中心校校长任来文再三思考后的选择。

 

  带领学生去打工 感受父母挣钱难

  乡镇的土地逐渐走向规模经营,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地里的农活经常雇不到人去干。很多农民宁可高价雇人,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下地。

  任来文想出一个培养农村接班人的简单法子,那就是组织学生去打工。于是,春季插稻秧、秋季扒玉米成了中心校初二、初三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带领师生们步行到离学校10多公里远的稻田里去打工,学生们自己去跟雇主讲价,插一亩秧多少钱。老师们和校长背秧苗,学生们插秧。同学们自动分成几组,开展劳动竞赛。回校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累得走路直打晃,但挺有成就感。因为同学们打工挣的钱是当场兑现的,少的二三十元,连买饮料和小食品的钱都没挣回来,多的能挣到100多元。

  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父母挣钱是多么艰辛,自己乱花钱买零食对不对?好多同学都发出同样的感慨:自己干一天农活就累得快要散架,父母天天如此,更是不容易,以后不能再任性了。

  任来文说:“为农村培养接班人,就得能干活、理念新、懂技术。组织学生去打工,既锻炼了农村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又感受了父母挣钱的艰辛,不再大手大脚花钱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后,当地劳力不足的尴尬。”

  家长年年进学堂 共享教育新理念

  双休日在家放2天假,就容易把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归零。为了巩固住学校教育的成果,任来文把目光聚焦在了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上。

  2003年,汤池镇中心校就开设了家长学堂,利用农闲时间给家长上课,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每年的5至7月份和11至12月份,就是家长学堂的上、下学期。

  家长学堂,一天两节课,一节课一小时,出勤率85%以上。主要是青春期教育、早恋等教育专题。

  全校能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就是家长学堂。家长学堂的老师,可以公费进省城培训。去年12月初,记者到学校采访,正赶上家长学堂开课,主讲老师讲的是如何让孩子知道感恩,课讲到精彩之处,有几位家长热泪盈眶。

  刚刚从家长学堂走出来的五年一班李颖同学的家长李振友对记者说:“我家孩子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我一说她,她就嫌我絮叨。在家长学堂,我学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到了看电视时间,我就让孩子放下作业本,去看电视。看完了电视,再写作业,这办法很灵验,孩子的成绩上来了。”

  学校赠阅贴心报 传递技术和信息

  如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家长是没有心思配合学校教育,在家教育好孩子的。因此学校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办了一张《贴心报》,帮助学生家长获得致富技术和信息。

  《贴心报》是由副校长陈延民任主编,里面全是致富信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报纸免费订阅,每个学生家赠送一份,由在校学生捎给家长。

  《贴心报》的宗旨是为农服务,助农致富。农民在种养加方面,需要知道什么,他们就刊登什么。例如种什么更挣钱,饲料怎么配,猪牛长得快等。

  学校有种养加方面的老师,能解答一部分。如果解决不了,他们就请县里农业专家或利用远程教育网,请省农业专家帮助解答。

  《贴心报》只能解决小问题,大问题还得找专家当面讲。镇里大规模旱改水时,学校请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水稻专家,传授科学旱改水种稻技术。镇里奶牛规模养殖时,学校请来外地的养牛专家,教大家如何将土法养牛尽快变成科学饲养。

  “集体打工让学生们的劳动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家长学堂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怎么教育子女是对的。《贴心报》让学生们认识到先进技术和信息在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从我们这儿毕业的学生,当一个合格的农村接班人应该没问题。”任来文骄傲地说。(谭德刚 周长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