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料方法

 啸王 2011-01-24

电石炉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而炉内的状况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对于电石炉的各种投料方法及其结构,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合理地掌握电石炉的正常运行。

要想电石炉操作达到正常运行并高产优质的目的,除了要求良好的电炉参数、无患的设备和精良的原料之外,操作方法的好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在整个电石炉的操作过程中,合理的投料方法对料层结构,电极在炉内的稳定性和热能的充分利用,起着主导作用。

在我国电石工厂中,由于炉子形状、容量大小和所采用的原料特性有所不同,所以投料方法也各有异。现就以下几种投料方法加以阐述。

一次投料法

这种投料方法是在每次出完炉以后,炉料按定量全部投入到电炉内。配比一般不高,操作过程中明弧较严重,当电炉投入的炉料基本上在当炉出电石。

这种投料方法,在炉内不可能形成稳固的料层结构(图4-2-1!)。也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电石的混合半成品积存。这种方法只能保持前半时投料口是满料的,而后半时则料面投料口敞开,明弧操作。因此产生上口过大,生料容易掉入熔池内,且明弧操作的时间过长,料层被破坏,炉心角区料层站不住。其主要缺点是:电热损失大,电极糊消耗多(多到8-120公斤) 吨电石),电极焙烧跟不上消耗,电极易折断。只有在加料时,电极才在下面,炉料烧下去后,电极就一直呆在料层上面,电极电流波动幅度大,设备容易烧坏。其次是电石质量波动大,经常在电石成品中夹带生料,有的工厂称这种电石为“花电石”,有的则称之为“赤豆糕”。

出现这种投料方法的原因,主要是电炉容量较小,电气参数选择得很不合理,

二、次电压偏高,其次是炉料加工处理的不好,焦炭块过大,炉料中的粉末较多。

近年来,由于不少工厂通过生产实践,找到了原因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这种投料方法才逐渐趋于淘汰。

分次投料法

一般每炉定量的炉料分2-3批投入炉内,炉料配比大多要求能生产一级品电石。

这种投料方法料层结构比较稳定(图4-2-2),电极上下波动幅度小,加料后,电极能继续插入料层内。料层结构好,在出炉前,电极周围的炉料下去而生成了大量的半成品,以利于均匀地连续地生成电石。电流也很稳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加料后电流逐渐下跌,证明电极插下去了。出炉前几分钟稍上来一些,因此明弧就自然被消灭了。若发现有红料产生支路电流,出完炉后稍干烧一下,即可切断支路电流,同时红料也可吃下去。因此,这种操作方法能使电极适当地插入炉内,生料不易直接进入熔池。因为有半成品先进入熔池(生料要变成半成品后才能进入熔池的深部),电石的冶炼过程才能得到合理安排,热量的利用率高。此操作方法电耗低,而电石发气量大部分都可达到300 升/ 公斤左右。由于干烧与闭弧相结合,炉龄也较长。

这种投料方法适合于中等容量的开放炉。如果电炉的电气参数和几何参数选择得比较好一点,原料加工处理得好一好,采用这种投料方法,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生产成绩。

多次投料法(勤加少加法)

这种投料方法是哪里出现明弧就在哪里少量投料,保持料面一定高度。炉料配比亦较低,投料不分炉次,不管出炉不出炉,只要有明弧就投料。按规定时间定时出炉。这种投料方法乍看起来很像连续投料法,其实并非连续投料法,因为在不出现明弧时,可以不投料,只是投料次数多一些,无法记录次数,所以这种投料方法仍属于间断投料。其料层结构如图4-2-3所示。

这种投料方法虽然不出现明弧操作,但由于电极周围经常出现红料和半成品,因而支路电流较大,电极不容易适当插入料层内。在电极位置较高的情况下,熔池显得直长,吃料速度较快。这种操作方法可降低一些电耗,电极糊消耗较少,电石产量较高,但产品质量不易提高。此法适用于大容量半密闭炉,因其在炉内放置有抽吸炉气的罩子,不允许明弧操作。

连续投料法

这种投料法是指密闭电石炉的投料法。在密闭炉的炉盖上,围绕电极周围设置投料管,投料管的位置正好在熔池圆周上,管内充满炉料。当电极附近的炉料下沉时,料管内的炉料就自动流出来补充。料管的下端是活动的,可以上下移动,以调节料面的高度。平时是不需要移动的,当电炉操作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后,如果发现料面位置不合适,这时候可以进行调整。

由于密闭炉料面没有氧气,一氧化碳气体在料面不燃烧,没有火焰,所以料面吃料口总是疏松的,炉料可以自由下落,不需用人工耙料。开放炉和半密闭炉的料面都有燃烧的火焰,有时候需要用耙子推一下炉料,使炉料疏松些,以减少红料的产生。

这就是开放炉与密闭炉在操作方法上的最大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