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航海图今析

 昵称4812461 2011-01-24

郑和航海图今析

1.郑和航海图的历史背景与成图时间



郑和航海图被收集于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卷二百四十。

茅元仪的郑和航海图序言,十分简要,只有142个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写有“当是时臣为内竖郑和,亦不辱命焉”句,由此可知此图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再看图首,知该图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中又有“太仓港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和“用丁午针船取五虎山”等记述,还看到有进出占城国的航迹。今知太仓南有刘河,在刘河口设有刘家港巡司。五虎山是进闽江到长乐必经之地。这些记录与明史“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此偏历诸番国”的记载相符。再从图记诸番国名亦与明史所列相当。由此可知,此图为郑和航海图无疑。

《武备志》成书于公元1628年,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相差仅二百年,这在历史长河中是瞬间之差,因此其资料也是可信的。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是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期间,其分船队到过天方即今之吉达港。而在郑和航海图中却没有标明;图首标有建于洪熙元年(1425年)的“净(静)海寺”。由此推知该图成于1425~1430年间,即在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的9年休息期间,是有条件坐下来将六次下西洋的航行经验作一归纳性的总结。至于出于谁之手,无考。但可以这样说,由郑和船队的火长、阴阳官们集体创作,是合乎逻辑的。

 

2.郑和航海图中涉及的词语



郑和航海图中配有文字记事,犹如今天航海日志中的航行记录,记录了当时使用的航向、航程、水深以及测得的天体水平高度的数据。但使用的词语是古代的,有解释的必要。

2.1 针,即是航向。古代罗盘上共刻有24个字,每字一格。24个字以天干、地支为主,配以八卦名而成。为避免天干中的戊、已与地支中的戌、巳相混淆,不列戊已,以八卦名相补。

每格合圆周角15°。每格正中为整度,如指在子字正中,即为0°或360°。左右两根边线各为7.5°,如子字左边线为352.5°,右边线为7.5°。

2.2 丹(单)针。即指字之正中,如“丹丑”即为30°。两字相连即指边线,如“卯乙”即指卯与乙之间的边线,为97.5°。

2.3 更。是计算里程的单位。可以是里,也可以是时间。在“东西洋考”、“西洋朝贡典录”、“海田闻见录?和“台海使差录”等书中,都谈到定更数的方法。二昼夜分成十更,以里程计算,二更为四十至六十里;以时间计算,一更为2.4小时。以此计算,每小时约4.5~6.75海里,近似帆船的速度。

2.4 托。是计算水深的单位。一托平均合5.5尺或1.68公尺。

2.5 打水。以系有重锤的绳子测量水深称打水。

2.6 取。船首指向或欲走的航路。如取黄,山即将船首指向黄山;船取孝顺洋即走孝顺洋航路。

2.7 平。船身与物标横平,即现代说的正横。

2.8 指。用牵星板测定天体水平高度的单位。

2.9 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的工具。牵星板共有12块正方板。最小一块边长为2厘米,称为一指板。最大一块边长为24厘米,称为12指板。其中每块边长相差2厘米,指数相差一指。板中有孔,可穿线绳。测天体高度时,取一合式之板,一手持板,一手牵绳,手臂伸直,使板下边缘与水平线重合,上边缘与所测天体重合。这块板的指数即为天体的水平高度。因为是牵着绳测的,所以古代称牵星,其工具即谓牵星板。

如该天体高度在两块指板之间,则另有一块象牙板,削去四角。其中一角削去边长的1/4称一角,第二角削去边长的1/2称二角,第三角削去边长的3/4称三角,第四角削去边长的1/8称半角。如测定天体的高度不是整指数,则就用象牙板与牵星木板配用,测出角的附加值即可。

牵星板的原理,即是现代三角学中的正切关系。因牵星板的高度是固定的,而人的手臂长度是不一样的,测出结果也会不一样。有人认为1指等于1.6°,也有认为1指等于2.5°,道理即在于此。因此,牵绳的长度必须统一,这是十分重要的。

2.10 过洋牵星图。过大洋时测量天体高度的记录图。

 

3.郑和航海图的绘制和读图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仅存的一张古代航海图,是十分珍贵的。该图的绘制似乎是以山水画酌长卷方式绘制成的。六百年前能将东南亚、印度洋、盂家拉湾、阿拉伯海、部分红海,非洲东岸的广大水域,数千海里的航程,浓缩在卷幅之间,十分壮观。该图投有现代制图的经纬坐标和度量比例,也无固定方位,完全是以我为准,凭直观感觉绘制成的对景图。绘制虽然粗简,但能将沿途山峰、岛屿、城市、宝塔,甚至礁石,标志详尽,再加上说明,可以据此航行。这在帆船时代,很具先进性和实用性。

绘图基本上是以南下、东、西行时,在右舷侧,面向陆地为准,分上下、左右,记下目视到的景物。为了浓缩篇幅,不致浪费,有因纸制宜、补缺填空的做法。因此,读图者必须要有水域的地理概念和熟悉古今地名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

现取郑和航海图的局部一页为例,如图(一)初看该图十分茫然,现将几个主要古今地名列表对照,如下:

由此可知,这是一张跨纬距32.5°、经距52.4°的包括整个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在内的广大水域的航海对景图。如再把该图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来看:左侧一排山地是今非洲东岸的北部;中间一串岛屿即是被誉为印度洋上明珠的马尔代夫等珊瑚环礁;右侧二排山地是印度半岛,左侧是东海岸,右侧是西海岸;下面的大岛即是锡兰岛。唯吉大港与实际位置不符,这即是前述的补白了。再看一段文字记述,“官屿溜用庚酉针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意思是说,自今马尔代夫的马累,驶航向262.5°,航行15天或约1600海里航程,即到达今索马利的摩加迪沙。这样一来,北印度洋的广大水域就跃然在眼前的尺幅之纸上了,见图(二)。

 

4.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



航海技术是指航海人员在航海实践中采取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手段。这些手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郑和船队的随行人员巩珍编著的“西洋番国记”的自序中说“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惟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头高低,度量远近。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海中的山屿,形状不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这是对郑和船队航海技术的综合记述。含有罗经指向、物标导航、天文定位、计程等的航海手段。从郑和航海图可窥其全豹。

4.1 打水避险

郑和航海图有“船取孝顺洋一路打水九托平九山”之句。孝顺洋在今浙江象山港外的牛鼻山水道一带;九山即象山港外的韮山列岛。出双屿门沿牛鼻山水道南下,要防止误人西侧的大野猪、大红岩、鲳鱼等礁区。从今图上看要保持在8米以上的海图基深才能安全。六百年前,该航区水深要深得多,才说要一路打水九托安全到达九山。当时没有海图,却能知道打水避险,有其时代的先进性。

4.2 确算潮时的技能

图中又有“取霍山用丹午针入西后门”句。霍山即今杭州湾之东霍山,西后门即西侯门。众所周知西候门宽不到一海里,最大流速7节,是有名的急流漩涡区,至今仍被视为低速船的畏途。郑和船队南下通过西候门必须选择在涨潮末缓流的最佳时间通过。这个最佳时间是要通过正确的潮时计算获得的。虽然,记述中没有直说计算潮流,但可推知,当时郑和船队的舟师们如没有丰富的地方知识,进行正确的对景定位和熟练的潮时计算技能,是不敢贸然闯西侯门的。

4.3 地文航海术的综合运用

图内有段记事“东洛门内过,用庚申及坤申针,一更船平凤凰山,过南己山打水十三托,用坤未针,三更船取台山内过”。东洛山即浙江沿海的北几山,南己山即南几山,东洛门指南几山和北几山间的航道。凤凰山同今名,台山即台山列岛。庚申、坤申和坤未针相应为247.5°、232.5°和227.5°。一更为16.2海里,三更为48.59海里。一托为1.68公尺,十三托为21.84公尺,扣除2.6公尺潮位,合海图基深为19.2公尺。据此潮流推算,作矢量图,在今图上复原,如图(三)。如将右下角的郑和航海图向逆时针方向转45°,其地形位置布局即与今图相似。

可得相应航迹向为252°和214°,相应航迹速为7.1节和5.2节,即图中的AB、BC两线。转向点B,海图水深为18.0公尺和十三托基本相符。仅此一段记事,即反映了郑和船队已能运用罗盘定向、对景测位、测深推位、流压预测、行程推算等多种航海手段的综合运用,且其精确度甚商。其运作在十五世纪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4.4 季风的利用

郑和七下西洋的往返时间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基本是秋冬出航,夏季回国,十分符合航区的季风规律。

南海。九月至次年五月受东北季风影响,平均风力4~5,以十二月份最强可达8级。五~十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风力约2~3级。受季风影响,又发生了相应的海流。

北印度洋。冬季十月至次年三月盛行东北季风,其中十一月至明年一月最强。平均3~4级,最大6~7级。夏季五~九月,盛行西南季风,其中七~八月最强,平均5~6级,最大可达7~8级。受季风影响也发生了相应的海流。

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出航和归航时间,完全按航区的季风规律制订的,使往返全程都处在顺风、顺流的有利时间,这是充分利用季风规律的实例证明,是我们祖先航海活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是十分科学的。

4.5 天文航海的雏形

郑和航海图中有20多处标有牵星高度的注说,其后还附有四幅过详牵星图。第一幅是自龙涎屿(今韦岛西北的龙多岛)经锡兰到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岛),第二幅是从古里(今卡利卡得)到忽鲁谟斯,包括丁得巴昔(今丹迪锚地)开洋到沙姑马山(今海米斯山),第三幅是从忽鲁谟斯回古里,也包括有沙姑马山开洋到丁得巴昔,第四幅是锡兰回苏门答刺。四幅牵星图正是这四条航线上的牵星高度记录。

被测量的星体只有十颗,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这十颗星的方位基本上分布在南、北、西和东北四个大方位。用现代天文航海的观点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4.5.1 在正北方位附近的星体高度,可用北极星求纬度的方法求出其纬度或纬度线,就可知道船的南北位置。

4.5.2 在南天及其附近的星体高度,可用太阳中天、近中天的方法也可求得其纬度或纬度线。这些星的方位与北天的相反,可起到相互校核作用。

4.5.3 在西天的一些星,可用星体通过卯酉圈时的方法求得其与子午线相平行的船位线,即经度线。可知船的东西位置。

4.5.4 在其他方位上的星,如织女星可用截距法画出其船位线。

由上可知,可以画出三根交角十分理想的三根船位线交会,定出正确的船位。

过洋牵星图的作用不是从上述程序来计算船位,而是经验积累。即在某地已经知道这些星的高度——指,然后来对号入座。只要观测到这些已知星的指数,就可知道已到了这个地方,可以收港了。如果纬线到了而经线未到或反之,则用罗针调整到位。当然这里还有季节时间的差异,好在郑和船队的航行是跟季风走的,基本是这个季节的情况,所以出入虽有但不会太大。在帆船时代已是足够的了。

这里看到了天文航海的雏形,在六百年前能有如此的成就,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

通过上述这些描述,可说明六百年前郑和船队已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为古代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