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金色年华554 2017-07-11

郑和下西洋,又称“珍宝航行”,是泛指中国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的七场连续的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位于马六甲市的郑和像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与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大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直到1433年,郑和率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有余。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1418年郑和航海队伍绘制的世界地图(此为1763年的复制品)

郑和船队曾经航行至东海、南海、泰国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及孟加拉湾,再绕过整个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从亚丁湾进入红海,亦有航行至东非马达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个国家及岛屿,包括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印度的古里、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东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

郑和舰队的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开始,而最后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开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第一页

郑和下西洋时所绘制发给郑和船队上的舟师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全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著番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

众说纷纭的下西洋目的

  • 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 扫荡张士诚旧部

有历史学家指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起义群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 与海外番国结盟,围堵帖木儿帝国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17世纪早期,郑和下西洋宝船的木刻画

  •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发展海外贸易并殖民海外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 前往麦加朝圣

郑和本身为伊斯兰教教徒,一直有前往圣城麦加的心愿。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

明朝沈度作《瑞应麒麟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