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水+八里:脚踏车经过

 cntic 2011-01-25

淡水+八里:脚踏车经过

核心提示:淡水经历过繁华和动荡,现在比邻台北,却有遗世独立的气质。真正懂得台湾的人,会真的热爱淡水。

淡水经历过繁华和动荡,现在比邻台北,却有遗世独立的气质。真正懂得台湾的人,会真的热爱淡水。台湾人,尤其是台北人,有这福分,他们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他们总有个淡水可以去。

《巨流河》可能是今年最有价值的新书,作者齐邦媛(1947年到台湾,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在书中回忆,当初在南开中学,地理课老师教到台湾,叫他们记得“鸡蛋糕”就好。所谓鸡蛋糕,分别指基隆、淡水和高雄。并没有一个台北,台北的辉煌还在后来。

淡水镇位于台湾淡水河出海口北岸约3公里,在台北的西北方向15公里处。淡水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1858年开港通商,周边地区则是北部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清朝时它与基隆齐名,是台湾北部的两大海港之一。

淡水曾分别于1629年和1642年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侵占,后又历经清朝统治和日据时代。几百年的历史沉浮,到现在还看得到鲜明的印记。它经历过繁华和动荡,现在比邻台北,却有遗世独立的气质。真正懂得台湾的人,会真的热爱淡水。台湾人,尤其是台北人,有这福分,他们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他们总有个淡水可以去。

所以,我们的第一站,就去淡水。

最初的和永恒的渔人码头

已经说不清是《渔人码头》唱红了淡水的渔人码头,还是渔人码头为这首歌积累了充分的感情基础。此后,大陆也开始兴起无数个渔人码头,但在印象中,皆不正宗,且没有足够的积淀和韵味。而淡水的渔人码头,在我看来,好像是生来就在的那么一个地方,跟沧海桑田同在。

夜色来临时,人潮逐渐汇集,但并不拥挤。情人桥上的灯光渐次亮起。这是一座斜拉桥,看上去雪白崭新,横跨渔人码头的港口两端,并且接连木栈道与观光鱼市,在看完海景和夕阳后,入夜后会有五彩的灯光变换。2003年的情人节,这座桥正式启用,全长约196米,步行通过需时约3分钟。如果这时间不够你细细欣赏淡水,你大可停下来,在桥上驻足。

此时,灯光温暖,空气甜蜜。桥上见得最多的是小情侣。着迷你裙的少女大概即使在冬日也不会畏惧寒风,她们的少年郎为她们举起相机。也有一家四口(这是比较典型的台湾家庭结构,一对夫妻加上一对儿女),在桥头摆上照相机自拍。另有一家四口,标准的中产小家庭,从容地坐定,由街头画匠绘上全家福。围了一圈的人,热切地观望,就像少了他们,这画就成不了。

桥底停着白色游船,一样地崭新,映着甜蜜的光。船顶上竟然用灯光拼着字样:I love U。显然是某人耍的浪漫把戏。也有可能是在拍广告,许多广告就是在渔人码头拍摄的。

远望,昔日港口的气魄其实还在。只是,时间让它遭遇了命运的轮转。渔人码头位于淡水河出海口右岸。日据时期,淡水河道淤积,日渐失去港口的功能,缩减成为一个地区性渔港。国民党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兴建渔港,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但终因台北工商业的兴起和鱼源短缺而没落乃至荒芜,而防洪堤的修建更不利于渔业的发展。后来,当地政府在淡水河的右岸修建了淡水第二渔港,恢复渔港的航路。

20世纪末,借助淡水河左岸红毛城等景点和淡水有名的小吃,以及当时还在规划中的台北到淡水捷运的建设,政府决定利用第二渔港开发淡水渔人码头,发展旅游休闲业。1990年3月,第一期重建工程完成,旧渔港改头换面。台北至淡水的捷运开通后,果真带动了大批台北都市人来此休闲。淡水至此成功完成转型。

淡水老街走一遍不够

老街是台湾的财富。它们老,却老得有活力。它们迎来送往,但有自己的生活。淡水老街现在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它曾经是台北早期街市的生命脐带,往后也一向是台北发展的动脉。

台北一向懂得如何保存历史和传统,也懂得如何将其发扬光大。自从捷运淡水站通车后,从台北车站到淡水只需要40分钟的时间,因此有更多的人从台北方便快捷地进入淡水。他们也许只是想在渔人码头度过一个晚上,在老街吃一碗阿给,或者买一些鱼酥作为给朋友的伴手礼。

淡水天然就适合步行。走出捷运站,沿着海边向东走去,是河滨公园、淡水老街与黄金海岸,绵延数公里的海岸线与商店街,形成淡水商圈最热闹、密集的区域。淡水老街就正对着捷运淡水站的出口。

一般所说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带(从渡船码头附近到与中山路交会口路段),包括周围邻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

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古旧建筑趣味的屋舍。集美食、小吃、老街为一身的中正路,近年来更因不少古董店及民艺品店进驻,营造出民俗与怀旧风味。随便驻足,就可以欣赏满街的石艺、木雕作品,店家细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飘逸优雅的诗词字画,以及各色装饰品。

而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老街一带,还可以看到古式的杂货铺、米店、布店、竹编渔具店、针线铺。窄巷聚成的老市场里则一片扰攘,卖蔬菜果肉、传统糕饼、面摊小吃的小摊延伸数条街巷,小吃店里还烧着古式的大灶,龙山寺(三级古迹)则被重重包夹在市场中间。据说,该寺由渡海来台的泉州客家人筹建,寺内挂有光绪皇帝御赐“慈航普渡”匾额。

阿给+鱼丸

首先抓住我们的是它的名字。有什么样的食物会叫这么一个慷慨又直爽、粗放又亲切,重点是,完全不像食物的名字?

阿给是淡水的美食名片。最早,这是在1965年由一位叫杨郑锦文的餐厅老板娘发明,起初只是为了不想浪费卖剩下的食材,完全意料不到日后阿给会这样走红,而仅仅是出于朴素的生存智慧。受日本教育的老板娘,见过日本人用油豆腐包食物来吃,她借用过来,尝试用油豆腐包起没有卖完的冬粉。日文里,油豆腐就叫做“阿布拉阿给”(Abura-agei),人们于是因繁就简地称它为“阿给”。

卖了45年的阿给,原创老板娘早就得心应手。她选择的阿给专用冬粉,久蒸不烂,Q劲十足,将其稍微泡软,然后用特调卤汁搅拌,入味之后,使用整块油豆腐(且是淡水唯一一家手工豆腐,吃得到浓浓豆香味)包在外头做皮,再用鱼浆加入红萝卜丝包裹,然后送去蒸制。蒸熟后一定要配上老板娘的独家辣酱,点杯冰豆浆,才显得够“达人”。淡水的“在地早餐”就是这样搭配的。

现在的淡水,满街都看得到阿给。并且随着时间进化出更复杂多元的品种。比如,填充在油豆腐中的冬粉就可以是炒过或者没有炒过的。

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会像个真正的老饕那样,穿街走巷去找一碗最初的阿给。原创老店位于真理街淡水中学旧大门旁。许多年前,人们去吃阿给必须赶早。因为那时的阿给不但天还没亮就开始卖,而且天亮后不久就会卖光。那时也只有熟门熟路的当地人才知道地点——一个破旧的老屋。后来因为改建,店面又搬到离原址不远的一处——淡水镇真理街6-1号,成了淡水阿给“原来的老店”。

而至于鱼丸——淡水有吃不完的鱼,因此也发展出关于鱼的无穷智慧。仅仅关于吃这一项,就有无穷尽的变化。淡水人把吃不完的鱼加工,用炸、卤、炒、冰,种种办法,让它们变成独特的美味,其中淡水鱼丸和鱼酥最受欢迎。中正路两旁林立着许多鱼丸、鱼酥店,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老店,比如德裕鱼丸、可口鱼丸、味香鱼丸、许义鱼酥等,各家做工略有不同,但食材和口味的新鲜都是一样的。鱼丸口感实在,鱼酥则咸腥酥脆。中正路沪尾文物馆对面有条小巷直通渡船头,有名的渡船头鱼丸(可口鱼丸)、肉包店和阿婆铁蛋就在巷子的右侧,这里的鱼丸是以上等鲨鱼和鱼浆掺少许太白粉和水做成,入口坚实又脆,肉包也以古法制成,不掺一点酵粉,相当可口。

骑行八里左岸自行车道

有一段时间,台湾的媒体报道,许多淡水的商家急急忙忙跑到八里置业和租店面,卖起跟淡水街头一样的冰品、小吃,说再不赶紧过来,就会来不及,因为八里的游客人潮一天比一天多,即使在非假日也人潮拥挤。着实营造了八里开始兴旺、寸土寸金的气氛。一半是熟练的媒体话语,多半也有现实作底。

“八里乡”位于淡水河出海口的西侧,隔着淡水河与“淡水镇”相望,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早期为台湾重要的河港之一。清朝年间八里曾是重要的贸易商港,但在一次河水泛滥之后,水岸重镇从八里转移到淡水,八里和淡水的兴衰一夕之间乾坤大挪移。但“八里乡”仍有它的好山好水,谁也夺不去。只是过去交通并不便利,相比对岸的淡水,总是显得萧条。

2002年建在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馆”(北台湾唯一的考古博物馆)开馆,当时的台北县政府开始推动“八里左岸”景观地貌改造工程,划分出四段不同主体的区块。号称八里左岸,一半因为八里位于淡水河左岸,另一半则是文字游戏,它没有巴黎左岸的声名,却有属于自己的荣光,不想辜负了原本就有的自然人文景观。

立竿见影地,一些大型楼盘近几年来陆续登陆此地,比如“地中海小区”就是这一带的高级公寓,俨然现代新地标。但显然,台北人更关心的是,建筑商们要小心别破坏了这里的人文资源及自然景观。对于大台北地区这一处全新的踏青和骑乘去处,他们十分珍惜。

不知道哪里来的印象,反正我知道,台湾人爱骑自行车(他们叫脚踏车,也昵称为“铁马”,骑脚踏车者则是“铁马骑士”)。而在其他许多城市,你也可以有此兴趣,但首先,你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地方。台湾就有,并且不少。

清晨的八里渡船头,没有汹涌的人潮,倒有清爽的凉风和温柔的日照。在关渡大桥通车前,渡船是八里和淡水之间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则是观光客的最爱。排队排上半小时,并不奇怪。

昨晚在对岸,我就见识到了台湾的“铁马骑士”。而今天早晨,我可以把他们的行头看得更真切。资深的“骑士”也许并不关心沿路的店铺和人群,他们一心一意地呼吸清甜凉爽的空气,享受天赐的风景。而对于当地人来说,每天出来慢跑、散步、骑车或健身,就是他们甜蜜生活的一部分。

至于半路出家的我们,必须要借助沿路的自行车行。下来渡船,就可以找到租车店。变速车、淑女车、童车、敞篷车或协力车都有,不管你有多刁钻,都可以让你满意。店主耐烦帮你打气、调整座椅高度,再默默以温柔眼神目送你远去。许多租车业者还提供免费停车服务,甚至还可以并甲地租乙地还,可用最悠闲的心情,一起体会属于人与自行车,与土地交会的感受。

八里左岸自行车道全长约15公里,沿线科学地以人车分道的概念,分别设计了自行车道与木栈步道。起点为观音坑溪口,经关渡大桥、渡船码头、老榕碉堡、左岸公园、左岸剧场、挖子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污水处理场、十三行博物馆等景点,终点为八仙乐园。如果往芦洲方向,则可串连至二重疏洪道的环状自行车道。

顺八里左岸兜风,除了可以一路欣赏淡水河与大屯山交织而成的山光水色美景之外,沿线还集合了湿地生态、人文古迹等景点,当然少不了小吃和餐厅。给自己半天的时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