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帝昺是在漳浦跳的海(图)

 黄甲龙 2011-01-26
宋帝昺是在漳浦跳的海(图)


(2005-11-02 15:06:31)

调查发现长泰“落水操”可为佐证

青壮年男子从庙中请出陆秀夫雕像

在池塘再现渔民沿海岸线寻找落水忠魂的情景

青壮年男子有节奏地左右摆动陆秀夫塑像

手擎火炬的人们聚集于三公庙前

华安县湖底村“九龙三公”庙

最近,漳州市在进行民间文化调查时,发现长泰县珪后村的“落水操”仪式,是为纪念南宋“三大孤忠”之一陆秀夫而遗传的古俗,它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宋末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投海、当地渔民沿海岸线寻找落水忠魂的情景。

为什么在偏辟的闽南小村庄,会将700多年前的悲剧人物奉为神祗,且保留着古色古香的祭神传统?联想到近年来史学界对宋帝昺殉难地究竟是广东新会还是福建漳浦的争论,记者不由得对其间隐含的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

落水操古俗的来龙去脉

76岁的村老叶凤舞告诉记者:从前,漳属各县都有“三忠庙”,内祀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但现在多已圮废了,惟独珪后村的庙宇依然存在,且香火旺盛。每逢三公诞辰,家家摆供祭祀、演戏酬神,视为一方盛典。这种风俗信仰,缘于民众崇敬忠烈,故立庙塑像但又因恐罹文字狱,未便明示姓氏,故称文、张、陆三公为大公爷、二公爷、三公爷。

至于“落水操”的由来,则要追溯到珪后叶氏与宋王朝的君臣缘份。北宋建朝不久,叶氏先人叶宾就破天荒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南剑州通判,破获了一起有名的割牛舌案。南宋末年,国势渐衰,珪后叶氏开基始祖叶分担任长泰县尉,抗元时曾为在前线奋战的宋军筹集粮饷,后在战斗中牺牲。他的儿子在山东威海卫率领水军抗元,以身殉国。

到了明初的1499年,始建于唐、寺庵合一的名刹普济岩,从福金山(现称塔寨山)原址迁至珪塘。在迁入新址时,叶氏族人经过县令叶仪的批准,特意在岩内右厅供奉“三公爷”陆秀夫,并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庙会时举办“落水操”仪式,以纪念陆秀夫“碧海丹心照千秋,忠贞凛冽留万古”的烈士情操。

记者所见的“落水操”表演过程是这样的:叶姓族人自发沿池边点燃烛火,将整个水池照得如同白昼。然后由左右各三个壮汉抬着“三公爷”陆秀夫的雕像进入池中,于绕池行进时将雕像左右摆动,直至将“三公爷”的胡须甩直。

操毕,陆秀夫神像由众火炬手引道巡访周边乡村,所到之处,村民都燃放烟花、爆竹迎送,隔日各村还由舞龙舞狮队、大鼓吹开道,前来进行集体朝拜活动,场面极为宏大。

叶氏族人说,“落水操”就是宋末那段悲壮史实的演出。

落水操背后的惨烈史实

据漳州市文史专家曾五岳介绍,“落水操”的背后,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惨烈故事。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县)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陆秀夫进士及第(与文公天祥同科)之后,应镇守扬州的老友李庭芝之招,去做了李的幕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曾担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权兼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赵德祐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 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闽,宋室君臣乘船南走泉、厦、漳海域至广东。次年,广州沦陷,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年)初,赵 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跳海,有《陆忠烈集》传世。

史载,宋元在广东的战役极为悲壮。1278年元军将在粤俘获的文天祥押至崖海,劝降未遂,将其杀害。1279年,宋军2000多艘战船被迫在海上与元军决战,最后退至位于现时的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出海口银洲湖一带。被元军包围的宋军在22天的海战中,近2000艘战船全部覆没,仅逃脱部分战舰。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面决战中宋军战败,护驾的陆秀夫眼看赵昺座船笨重,难以行驶,元军张弘范追兵又接近,估计已无力回天,决心以身殉国。他仗剑催家室跳海,又背负小皇帝赵昺怀藏玉玺,从容蹈海,时年44岁,南宋灭亡。7天后,尸出海面,被乡人收藏。20余万随从军民只有数百人投降,绝大部分力战而亡,其余小部分逃离。史载“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为古战史少有。

1964年秋,剧作家田汉到新会游历时,县人委请他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

落水操传统的补遗价值

近年来,却有史学家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陆秀夫投海的地点不在广东,而是在漳浦六鳌。

《宋史》的疏漏缺错,历代史学界已有严词警正,如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李慈铭都先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南渡诸臣传不备”。

已故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说〈宋史·陆秀夫传〉“莫得而详”的事件》中提到,陆秀夫不但有子留潮,而且还有子留居福建。据叶教授生前考证推断,有两个史例可证秀夫抱帝昺投海的地点可能不是崖门,而是在漳浦六鳌海面,而其时“秀夫子乘机登陆”生回:

一是赵宋亡后,隐居于漳浦县赵家堡的赵匡美第十世孙,这个赴冈州后“朝夕随驾在旁”的闽中郡王赵若和,于“祥兴二年崖山陷……若和侍臣黄材、许达甫夺船十六艘窜港而出。谋往福州,再举图复,不料到浯屿遇飓风折往漳浦西登岸,择地栖身于银塘积美湖,最后安居于漳浦湖西。这段史实《宋史》遗漏了。

二是《宋史·张世杰传》云“崖山失陷后,世杰断维以十余舰夺港去,后又回崖山收兵”,上面提到赵王若和也夺船十余艘,窜出崖山港口。如此陆秀夫和帝昺所坐的船,也可能冲出包围圈,到漳浦海面才投海而死。

龙溪陆秀夫古祠有对联云:“一片丹心扶宋主,六鳌海面抱君王”。据乡里老者云,此联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线索:据《宋史·陆秀夫传》,秀夫和其妻同船航行海上,船中有妻在,当应也有子女在,陆秀夫之子可能乘机登陆,寄居于漳浦,其后有一派隐居龙溪。也许,此联是陆秀夫的儿子有意用这种形式来记录父亲为国捐躯的真相。

长泰珪后的“落水操”仪式,或许可以为专家的质疑宋史新说提供佐证。长泰与漳浦同属漳州,与广东新会则距离较远,叶氏族人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地祭祀当年投海的陆秀夫,也许宋帝昺殉难的地点就在这里。

相关链接

华安县也有“三公庙”

据文史界人士考证,闽南各县有很多“三公”、“三王”庙,虽然供奉的神灵并不相同,但所都是宋末抗元的忠臣义士。

华安县华丰镇湖底村石门头(旧名侯卿乡),有座明初始建的嘉应庙,内祀南宋末年祖孙三代忠贞不贰的魏天中(其父魏国祐,其祖魏了翁,俗称“九龙三公”)。

据《九龙三公祖坛碑》记载:魏了翁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进士,嘉熙元年(1237年)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力主抗金,在收复两淮的战役中英勇作战,以身殉国。魏国祐,淳祐元年(1241年)辛丑科进士,任漳州军事推官,后升任川滇粤等五军都统制,与元军三战于江西,于淳祐十年(1250年),为国捐躯。魏天中,赐进士出身,德祐元年(1275年)任御史,后奉调以文职兼武衔入宫,任皇帝侍卫,景炎年间随端宗皇帝南逃,至漳州以南九龙岭下,被元兵围困,元将阿利罕逼端宗皇帝饮鸩自杀时,魏天中便暗中换穿帝服,代帝饮鸠而殉难。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为表彰魏氏一门忠烈,特在其故里修建嘉应庙,并追谥为“九龙三公”。

漳浦县坑尾村狮球山上有座始建于元初的“古公三王”庙,内祀的三公爷传说为民族英雄文天祥部下的骁将:大王公柳信,精医道,通药理,经常采药制药为民治病;二王公叶诚,江湖侠客,武艺高强,会分金点穴,通晓勘舆地理之术;三王公黄勇,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有百步穿杨之术,能徒手格斗猛兽。

据载,三人结义金兰,亲如手足。传说元兵追赶南宋幼主时,他们率义军拦截元军,保护宋主逃走。陆秀夫背帝昺蹈海后,他们仍在漳浦湖西坚持抗元斗争,最后壮烈牺牲在狮球山上。后人掩埋了义士尸骸,并建祠奉祀。因为是在元朝统治下,民间讳称他们为“古公”,取“生人己作古”之义,所以称谓“古公三王”,至今香火鼎盛。

文/图 刘丽英

(来源:厦门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