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现实的逃遁——杰克·凯鲁亚克和《在路上》

 倔强石头1900 2011-01-26
超越现实的逃遁
——杰克·凯鲁亚克和《在路上》

凯鲁亚克的生平及创作


  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美国当代诗人和小说家,“垮掉的一 代”运动的领袖和发言人。在 50 年代的美国,杰克·凯鲁亚克和他的密友加 里·斯奈德、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尼尔·凯萨迪等人在比文学、 音乐、绘画以及社会、政治范围更大的领域里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迄 今在美国仍留有一定的痕迹。
  杰克·凯鲁亚克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工人家庭,是法国和加拿大联姻的后 裔。在童年时代,他喜爱在故乡马萨诸塞州洛威尔城的街头和河衅漫游,也 爱坐在房间里写他的小小说。他 11 岁时写成了第一部“小说”。他还写了大 量日记,记述了他杜撰的赛马、各种球类比赛的情景。他也梦想成为一个足 球明星,在学校的足球场上不时出现他矫捷的身影。在当地一位青年诗人的 影响下,他希望自己在 17 岁时能成为一个作家。18 岁时,他读了杰克·伦 敦的传记,又希望自己能象杰克·伦敦一样,当一个孤独的施行者。1940 年, 凯鲁亚克获得奖学金,进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不幸在球场上骨折受伤,以 致无法实现当足球明星的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鲁亚克在美国海军 服役,不得不中断他的大学生活。在文学创作中,他早先受到托马斯·沃尔 夫的影响。
凯鲁亚克生活中最重要的经历是他跟一群富有叛逆精神的青年结下的友
谊,其中最主要的有诗人金斯堡和格里高利·科尔索。这一群人的组合成为
50 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因此获得了“垮掉派”作家的称号。他 们以诗人劳伦斯·弗林盖蒂的“城市之光”书店为活动中心。他们在咖啡馆、 诗人中心等处向公众朗读自己的作品,凯鲁亚克的成名作《在路上》是一部 经常在公众场合朗读的作品。
凯鲁亚克过着极不稳定的生活。他以吸大麻作为试验,藉以培养一路超
越真实生活的不平常的先知。为了同一目的,他浪迹四方,从加利福尼亚到 墨西哥,从纽约到丹弗、洛杉矶、旧金山。一路上的经历成为《在路上》的 素材。无规律的游荡生活和经常酗酒导致了他的过早死亡。
凯鲁亚克的第一部作品《小镇和城市》(1950)是一部按传统自然主义
风格写成的作品,但已显示出作者正在改变创作倾向。其他作品有《地下人》
(1958)、《达摩流浪汉》(1958)、《梦之书》(1960)、《萨克斯医生》
(1959)、《寂寞旅客》(1960)、《孤独天使》(1965)等。 1969 年, 正当凯鲁亚克根据他生活中的最近十年进行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时,他的 生命突然中断。作为一个“垮掉派”作家,他留下的作品有待后人作出评论; 做为一个诗人,他在唱片中留下了声音,让后世听到“垮掉的一代”的呼声。 凯鲁亚克的第一部小说《小镇与城市》初步显示了“垮掉派”风格。小 说不但反映了“垮掉派”青年的精神面貌,在创作方法上也有革新。作者打 破小说的陈规陋习,提倡自发的,一挥而就的新写法。这种艺术手法在后来 的《在路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金斯堡后来发表的《嚎叫》虽然是诗歌,却 采用了这种从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那里借用过来的手法。《小镇与城市》是 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试图通过对主人公老马丁一家几经周折的故事的描

写,创作出一部家庭及社会的史诗。但是,作品过于强调自我表现,不可能, 也没有使作者的想法付诸现实。
  1957 年,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问世,为他赢得了声誉,奠定了 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到这时,他的创作手法已相当熟练,那种“自发的、一 挥而就”的技巧已运用自如。所以,作者只花了三个星期就写出了这部长篇 小说。继《在路上》之后,凯鲁亚克出版的小说《地下人》描述了一位初出 茅庐的作家和一位黑人姑娘的爱情故事,其风格也属“垮掉派”,同年出版 的《达摩流浪汉》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一批青年“叛逆者”领悟佛教 禅宗秘密的过程。这部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作者的思想更加复杂化了。他在 接受存在主义哲学之后,又迷上了佛教禅宗。自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萨克 斯医生》等其他几部自传体小说。他一生创作了 18 部作品,其中有 12 部是 自传体小说,合在一起称为《杜鲁士传奇》。它们的内容涉及很广,时间跨 度也很大,从作者的童年时代一直写到他逝世前信仰佛教禅宗和酗酒为止。
《在路上》就是其中的一部。当作者 1965 年写出《孤独天使》时,已完全失 去了他青年时期到处流浪、放荡不羁、为所欲为的劲头。随着这位“垮掉派” 领袖的衰落,“垮掉派”运动也奄奄一息,作者写这部小说时其实已在为这 一运动唱挽歌了。
凯鲁亚克,不论在他的生活道路或创作行为方面,都表明浪漫主义精神
在 50 年代的美国重新获得了力量。20 世纪初的美国为年轻的冒险家敞开了 宽广的天地。他们乘着驿车,骑着骏马,顺着印第安人留下的踪迹,奔驰茫 茫原野,跋涉丛山峻岭,浪迹天涯。凯鲁亚克笔下的美国到处是城市、加油 站、酒吧间、汽车旅馆。印第安人的羊肠小道已为望不见尽头的高速公路所 取代,而作为当今一代进行冒险的交通工具则是高级轿车、卡车、大篷车。 他们同自己的父老一样,足迹遍及北美大陆,不同的是他们的父老必须花数 周、数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只需三两天或十几个小时就行 了。今天他们在路易斯安那的沼泽地带、明天他们已登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山 岭,后天已在纽约传送带似的公路上了。这就是《在路上》所描绘的情景。 这些 50 年代的美国人不像他们父辈那样是打天下的英雄,而是漫无目标 的流浪汉。他们四处逛荡,并非迫于生计,而是出于对生活、对社会、对制 度、对一切的不满。他们拒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和义务,他们蔑视法律、制 度的约束力,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对他们来说,当前的经历就是一切。 他们狂呼乱叫,一切凭意气用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能获得他们一时 之间认为绝对重要的东西,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他们可以欣喜 若狂地连续跳爵士舞,可以连续数月以冰淇淋为主;他们可以为了赚几块钱 冒着寒风烈日在农场上采棉花、摘葡萄,而一下子又在酒吧间把钱花得精光; 他们吸着大麻,在一片烟雾弥漫中跟姑娘们逗情玩乐,还口口声声说自己钟
情于每一个姑娘。这就是《在路上》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人物。 凯鲁亚克笔下的青年男女,从表面来看是一群道德堕落的人,实际上,
他们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表示对 50 年代的传统精神状况,对教育、事业、 婚姻的习俗观念,对中产阶级的唯利观点的憎恶和厌倦。凯鲁亚克把这种行 为方式称之为“一种逃遁??对一切世俗观念的厌倦”。这些青年男女自以 为比另一些颓废消极的人“幸福”,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对金钱、职责、阶 级、种族一概不加考虑的生活方式。他们“疯了似地生活,疯了似地闲扯”, 他们从不感到疲倦,从不说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而是“烧吧,烧吧,再烧吧”。
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把火引到自己身上。50 年代的美国生活正是如此.凯鲁 亚克个人的结局也是如此。
  凯鲁亚克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激烈型垮掉派”(即热派)和“冷静型 垮掉派”(即冷派)的理想。前者以尼尔·凯萨迪为代表,他们在一硕大的 当今世界”中尽情纵乐,直至自身的最后毁灭。后者以加里·斯奈德为代表, 他们试图在东方的禅宗和与之有关的哲理中寻求慰藉,以修身、养性、默念、 互爱等更为精神方面的东西来替代西方文明的实利主义。这种理想集中表现 于《达摩流浪汉》一书中。
  凯鲁亚克认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深切感受到的经历的 再现,因此很难区分他的作品是文学还是生活。他的人物真假杂处。在叙事 时,时态毫无理由地变化。他主张“自发产生的散文”,很少考虑层次清楚、 结构严密等方面的技巧。像《在路上》一书,就是他一连几个星期打出来的 产物,就像“垮掉派”所沉醉的爵士乐一样,是兴之所至随手谱写出来的, 结构松散,一段接着一段,有幽默的笔触,也有怀旧之情,浪漫色彩高低起 伏。作品一旦完成后,凯鲁亚克是不屑再做修改的,他认为未经修饰的创作 才是名符其实的深切感受。
  对于这位生活放浪、行踪不定、最后走向毁灭的传奇式人物,舆论界的 褒贬不一。按照评论家杰克·希克斯的说法,凯鲁亚克的一生像一件艺术品、 一幅动作画,一首爵士乐曲。凯鲁亚克和“垮掉派”对性生活、吸毒的试验, 对精神秩序、社会秩序的惊人的蔑视,对美国生活及写作所写出的大胆而往 往是幼稚的希望——都很少得到评论界的一致看法。不论动机如何,出发点 如何,凯鲁亚克及“垮掉派”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颓废的表现,是消极的,是 销蚀意志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然而,作为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文化运动 的一个中心人物,凯鲁亚克,无论作为作家或个人,在美国文学史或思想上 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