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进销差价编辑本段简介所谓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如:商品售价60元,进价40元,则20元就是他们的进销差价。编辑本段计算方法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 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月销售商品=应本月“主营业务收入”×差价率 分摊的进销差价科目贷方发生额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编辑本段案例例:某小企业月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248788元,“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566500元,本月商品销售额(不含税)为588000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如下: 差价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4%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588000×21.54%=126655(元) ①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本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 126655 贷:主营业务成本 126655 ②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461345 商品进销差价 126655 贷:库存商品 588000 例:某商场2005年5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10000元,售价总额为120000元,本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0000元,售价总额为80000元,本月销售收入为130000元。有关计算如下: 进销差价率=(10000+1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30000×10%=13000(元)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购入商品时 借:库存商品 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600 贷:银行存款 83600 商品进销差价 10000 ②发出存货时 A.收到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152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100 B.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30000 贷:库存商品 130000 借:商品进销差价 13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3000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新准则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1)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例」2007年8月4日,企业购入商品一批,进价为70 000元(不含增值税),销售价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货款已支付,商品已验收入库,该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则账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1 900 贷:银行存款 81 900 商品进销差价 30 000 「例」A公司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2007年5月3日,公司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一批给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1 200 000元,税额204 000元,货已发出,该批货物成本为1 000 000元。假设当月该批货物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被全部退回。则应作会计处理如下: ①产品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 000 ②发生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1 2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04 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 1 404 000 假设该批货物发生退回的时间是6月份,则该公司应冲减当期(6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录同“②”,同时冲减成本: 借:库存商品 1 200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 000 000 商品进销差价 200 000 (2)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例」某企业采用售价法进行库存商品的日常核算。2007年3月末的库存商品余额为10 000元,委托代销商品的余额为5 000元,发出商品的余额为8 000元,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余额为50 000元,分摊前的商品进销差价的余额为10 950元。计算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计算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10 950÷(10 000+5 000+8 000+50 000)×100% =15% 3月份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50 000×15% =7 500(元) 做账务处理: 借:商品进销差价 7 5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7 500
材料成本差异与商品的进销差价的区别与联系
材料成本差异:购入材料。
计划成本法下反映已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是“原材料”账户的调整账户,是“原材料”账户的备抵或附加账户。 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则为超支,用蓝字。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则为节约,用红字。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商品进销差价: 购入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银行存款/在途物资 商品进销差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