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出来的美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海天心心 2011-01-27

错出来的美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水鱼

苏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全文仅84字),精致如一株花。有根,有茎,有叶,有花。根,即文章的背景部分。文字中能透出的信息是“闲”。茎,即流畅的叙述线条。文章开头交代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接着叙述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然后交待路线,“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叶,即文中巧妙的铺垫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精用的字词上,如“月色入户”的“入”,“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寻张怀民”的“寻”。花,即文章的华彩部分,这是以一个整段推出的精粹比喻句。如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于这个句子,人们一般是从比喻的角度去品味欣赏它的美丽。但我们可以从更美的角度来欣赏它。这就是“移情”的手法或者说是移情作用。

你看,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有作者的一个错觉在里面。那就是明明是绿竹和翠柏于月光里投在地上的倒影,因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和心情,作者竟把它当作是藻、荇等水草在水里浮动。但正是因为这一错觉的产生,才使作者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体验。作者将这种独特的美感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便构成了上面这副谐和的美妙意境。这种因为错觉而产生的美感体验在艺术表现上称为移情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移情作用,它又有些什么特征呢?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里有一段精湛的描述也许能启发你对于它的认识: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峰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便觉得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这里,朱光潜强调“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既以我的性格灌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这当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

在本文里,还有一个移情作用的明显的例子,是“月色入户”一句。月色是一个客观的物象,它可以照得进来家里来,可以射入家里来,但作者在此着一“入”字后则境界大变,这一字的介入,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在这里,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意味。作者同类表达的诗句还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的“转” “低”“照”的主语都是月,是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门,低低地射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无眠的人儿。   

那么,苏轼为什么对“月”这个意象情有独钟,这种移情作用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来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正如陶渊明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能看到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痴爱梅花,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看到了隐者的高标。同样,苏轼喜欢写月善于写月,因为他在“月”的意象中凝着自己的痴心追求,他以“月”为知己者也。苏轼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被贬,忠心难酬,无以为遣,他的繁复心事以月为倾诉对象,自然与月心心相印,这一点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此句暗含作者欣然应约之意,作者好像听得见月亮的邀请,他好像就要与月亮进行潜心交流——他已把月当久违的朋友了。可不是吗?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文章的经典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是在描画竹柏影吗?非也,一切都在为写月色服务,月色美妙如何?“如积水空明”,意谓像积水充满了院落般清澈透明。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他的“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的追问,那时,他也是站在这样一个月色融融的院落里举杯问月的吧。

    月入得户来邀人,人举杯邀月赏月赞月,物我两忘,浑然不觉,错得何其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