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翻译经历

 peixzh817 2011-01-28

老外教你“杀手锏”:注意说话的节奏

十年寒窗苦读英语,为谁辛苦为谁忙?当然是用来和老外“侃”喽。那外国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人说的英语,他们说话有没有诀窍呢?记者请教了克里斯多佛.汉普顿--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考官协调。

克里斯多佛--开口就指出了国人学英语最大的“软挡”:

“中国人喜欢在单词的读音上纠缠不休。尤其是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最好是带点纽约口音的美式英语。于是,他们很努力地听广播、的看电视,刻意模仿美国人的说话腔调。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有些人的发音甚至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地道。但是,我就算蒙着眼睛,也能轻易分辨出说话的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因为中国人说英语没有节奏。”

克里斯多佛所说的节奏并不仅指说话的速度快慢,还包含了许多平时不被重视的小环节,比如语调的升降、的词语的重音、的句子在何处停顿。中学的中文语文书中倒是有过断句练习,可几乎所有的英语教科书里都没有类似的章节,也鲜有老师会教学生这一套。所以,大多人不知道,英语句子也有自己拆分的规则。发言者要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随心所欲把句子“大卸八块”;要么练习肺活量,一句话从头连到尾不喘气。于是,中国人听起来清清楚楚的句子,到外国人耳朵里就变成了“不知所云”。

要改变这个习惯也不难。克里斯多佛认为,只要连续练习几个月,一个英语水平普通的人也能说出漂亮的英语,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和讲母语不分上下。

他的练习方法很简单---找一盒老外的标准磁带,在录音机里不停顿地播放。然后你看着文字稿,亦步亦趋地跟着他的节奏读。这时候,充分调动你的耳朵,适应外国人的语音语调,还要像个回声筒似地反映出来。久而久之,当你习惯了老外的节奏,只要具备5000个基本单词,就能应付一般的对话。

 

冯京葆

 海<<新民周刊>>的记者想请我谈一下我做口译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想谈的内容似乎大家都知道了,怕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又盛情难却,因此,我就借贵刊这块宝地给读者们谈一谈吧。正如美国ABC电视台主持人Peter Jennings 每当报完政治、社会新闻,开始报道体育新闻时常说的一句话:如哪位不感兴趣,请不要注意以下内容。

开始学艺

口译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要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我国第一个培养职业译员的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合国译员训练班,这一计划每一期培训为期两年,同时学习交传和同传两种技能。每期10名正式学员,共培养了12期学员。学员毕业后经联合国考试录用后,直接进入联合国担任口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往不断增加的需要,政府各大部委也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译员,外语学院为满足这一需求,每期除了正式学员之外,还额外招收几名 “代培生”。

我是在 1985年作为一名代培生进入北外译训班学习的。代培生也要考正式生同样的翻译口译及笔译的试卷,不考文化政治课。由于我考试成绩不错,另外,上了一周的交传课后,可能老师认为我的交传基础还行,就让我直接上了二年级。现在看来,交传课不上还是有欠缺之处的。做学员时,第一年学习交替传译,第二年才学同声传译。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每天都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晚上不到宿舍统一熄灯时间,是不会上床就寝的。我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供职,因此,有很多机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同声传译。刚毕业时水平很低,但由于是为政府工作,有大量的锻炼机会,除了在国内做翻译外,还常为联合国机构做翻译,翻译水平是一点点提高的。这为日后从政府部门辞职“下海”,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译员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刚做自由职业翻译时,有很多难以对付的翻译题目。

口头翻译的种类

口头翻译基本上是分成两大类别,用行话来说,一是交替传译,二是同声传译,英文分别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咬耳朵翻译”,即whispering,就是译员坐在听者旁边,小声地将讲话人的内容提纲挈领翻译出来。台湾人也讲“同步传译”,指的就是我们大陆人所说的同声传译。美国人常爱用translator指口译译员,用sequential translation来指交替传译,实际上专业的叫法应为interpreter和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英文的interpretation不同于translation,前者有解释,诠释、表演之意,而后者一般指“转换”。可以认为,口译同笔译存在着较大差别。在中国,早年对interpreter也有叫“舌人”的,看来口译是要靠舌头来吃饭了。

所谓交替传译就是让讲话人说一段话后,停下来让译员做翻译,其特点是更容易翻译准确,语言更为精炼,译员也可将讲话人的意思吃得更透;此外,在某些外交场合,还可给讲话人更多的思考时间;其缺点主要是占的时间太多,理论上讲译员翻译占用的时间应该同讲话人的一样,或更少一点,但从我对一些较为出色的译员在时间占用上实际进行的统计来看,译员往往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有些时候占用的时间甚至会比讲话人超出一倍还多,这是因为译员要对讲话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所至。译员不但要将讲话人的讲话内容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还要将其组织成完整的句子,并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交传时,如果总翻译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一个译员是可以从头做到尾的,但时间再长,是需要至少两名译员轮流上阵的。我有一次给世界银行一个粮食计划考察团担任口译,从早上8:30一直翻译到中午12:00点多,最后简直是连基本的话都快译不出来了,不是听不懂,而是没有气力讲话了,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还有一个同事说,她曾为中国入世谈判一口气做了9个小时的口译,事后称这实在不是人干的活。因此,为确保质量,译员数量安排上一定要合理。我常碰见一些会议组织者为节约费用,尽量减少译员的数量,最后只能是使会议交流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称职的译员,要完全掌握翻译时所用的两种语言,做同传时还要掌握更多种语言。最为理想的当然是译员使用的两门语言均为其母语,但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国还不多。我曾在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翻译学校听过一年的课,学校一位教师梯也尔是当时法国外交部的英法首席译员,专为密特朗总统担任翻译,他声称法国只有他一人是真正的双母语。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我想他的意思是,要作为一名真正称职的译员,不光是要掌握翻译时所涉及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及对相同事物、概念等的表述方式。我曾有幸几次听过他做翻译,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翻译出的东西十分严谨,毫无杂质。听他做翻译,有在听他在做演讲的感觉;他翻译所占用的时间也恰到好处。

一般人认为,翻译不就是他说什么,你说什么嘛,有什么难的?其实,要真正理解讲话人的意思也并不是件易事,两个人用自己的母语对话时,不也有误解的时候吗?另外,即使让你用母语重复前一个人的讲话内容,如果内容多了,你又能重复出多少呢?当然,还有更多其它因素,不在这里多说了。一名出色的译员,能让讲话人讲10几分钟,然后再完整地将其讲话内容翻译出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人家讲一句,你翻译一句,这就是翻译了,这就是交传了,而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

面临的挑战

我认为,做交替翻译的挑战之一就是做好笔记,也有不少人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我很佩服外交部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好,翻译得很完整。我想,这是与他们平时苦练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听懂各种口音,这也是与多练习分不开的,你不去听,或没有机会去听,到时候怎么会听得懂呢?同传时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去听各种口音的人讲话。一般人总是认为,讲到听懂各种人的口音时,主要是指外国人,本国人有什么听不懂的?但我不以为然。大家平时在听一个所谓“外地”人讲话时,能听懂其大意就行了,不必每句话,每个字词都听出来,可能也很难全听出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电视上除主持人的讲话不打字幕,其他人的讲话都要打字幕的原因吧;而做口译时却不同,译员要将每个词都听得很准确,听不清楚怎么能做好翻译呢?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几年前?<<国际先驱论坛报>>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大型会议,我为会议开幕式酒会作口译,台上几个人,台下上千人。几个老外都对付过去了,没出什么大错,轮到为上海本地一位领导发言时,我的脑子一下子好象全空了似的,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哪里是在讲普通话啊,完全是在讲“普通上海话”。我紧张得一下子就慌了神,再加上多支大瓦数灯光的照射,汗水一下子顺着额头流了下来。

当然,听外语国人讲话时,特别是非英语母语人讲英语时,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刚开始作口译时,觉得最难的就是听不懂非母语国家人讲的英语,特别是印度人和一些非洲兄弟们讲的英文。记得最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口译时,有一个叫Telejani的执行局委员,来自非洲的加纳,他在会场上十分活跃,每次给他翻译时总是不知所云,急出一身大汗。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听多了,做多了,情况就好一点了,但还是不免会出一些错误。做交传时,你如果在头一句没有听明白讲话人的某一个词的发音,在下一句中有可能会听清,但同传就不同了。有一次我给一位国家领导人做翻译,他讲话有浓重的江南口音,讲话声音又低,有个词就给听错了,但到他第二次用这个词时,我恍然大悟,根据上下文听对了这个词,及时做了更正。事后对此事做总结时想到,领导讲话有口音,不是你翻译一个人的问题,在场的其他人也有听不懂的,所以,千万不要紧张。紧张也是做口译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

同样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在事后做总结时,我的一个同事开玩笑说道,他声音低,只有你离得最近,只有你听得最清楚,翻译错了别人不也不知道吗?你有什么可紧张的?当然,紧张不是胆子大就可以克服的,关键还是心理素质要好。你的听众里时常会有懂外语的人,有些领导还会给你的译文做修改或补充,或中间给你提词等,译员一定要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紧张,更不要有抵触。

当然,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最基本的意思的理解问题、词汇的运用问题等,口译做多了,会有一些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但要彻底解决,则要靠平时大量的积累。

总之,交传做好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多数非专业人士眼里,交传要比同传容易,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口译是我从事多年的职业,而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做了十几年的口译,总还是觉得交传做不好,从这里也可见一斑,当然,我没有经过交传专业的训练,这一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作好同声传译

所谓同传就是讲话的人一边讲,译员一边翻译,不用打断他。讲话人讲完了,译员也基本翻译完了,结束时间差不了几秒钟。同声传译对讲话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根据国际同声翻译协会(http://www.)的建议,讲话人的讲话速度应保持在每分钟100到150字之间。以央视新闻的播音速度讲话,可以说没有人能翻译出来。另外,就译员来说,并不是哪位译员跟得原话较紧,哪位译员就译得好,一句话从哪里开口译几乎是说不清楚的,全要靠译员临场的感觉,译员开口早了,容易被套进去,开口晚了,又容易丢东西。我的一位同事张彪兵对此打了一个比喻,我认为十分贴切,张彪兵觉得做同传就像是在迷雾天开车,尤其在即兴演讲和自由提问阶段。有人在前面走,你要紧跟着,和他的前进路线保持一致,但他不会告诉你他要去哪里。不能跟得太远,太远的话他一拐弯,你就看不着他了。太近的话,一拐弯又撞上了。我想,我也可以借用这一比喻进一步发挥一下,你跟前面的车走时,他要拐弯时,一般情况下会事先打转弯灯的,作同传翻译时,译员也应对讲话人的语言信号十分注意,只有这样,才能不会get lost,即“跟丢前面的车”。

如果说没有花一年的时间专门学习交传是一种遗憾的话,有幸的是,我接受了一年的正规同传训练。同传训练一开始很艰苦,也的确很难学习,因为,我们都只习惯于一边思考、一边讲话,没有人习惯于一边听别人讲话、一边思考,一边还要将别人的原话用另外一种语言复述出来。因此,一开始关键之处就是要学会一心二用,或叫“分神”,英文叫“split of attention”。这种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养成,我开始学习同传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口里经常不由自主地用另一种语言重复别人的话,有时人看见了,觉得我好象有神经病。

在校时,每天做十来个小时的同传练习,听的全是联合国各种会议的发言录音,内容五花八门,讲话人口音各异,有些人的讲话真让我们一点也翻译不出来,只好请来教师给我们做demo,就是让他们为我们翻译一下那段我们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来的讲话。我的两位教师都是译训班第一期的学员,都在联合国有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十分出色的译员;周育强老师教我们英译中,他每次给我们做完demo后,我们就感觉自己没有希望了;周老师目前还在联合国维也纳担任P4级口译;另一位恩师叫方生平,教我们中译英,不幸的是方老师英年早逝,已于今年春节前离开了我们。他们当时教书时,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全是根据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的路子给学员们提供指导。而对于学员来说,主要还是要做大量的练习,自己去深刻地领悟。一年下来,练习的时间要超过1000多个小时。这就好比培训飞行员一样,飞行小时到了,技能就上去了。

有人讲,同传是口译的最高境界,这话有点不确切,我始终认为,交传有交传的难处,同传有同传的难处,两门技艺有很大的差别。同传要求译员反映更加敏捷并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译。据一位日本译员说,有人对译员作同传时的脑电图的进行过记录,发现左右脑是被桥接在了一起的。学会一心二用十分不容易,开始时的练习是对讲话人的内容用同一种语言做重复,如听着每天晚上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节目,一边听,一边重复其原话,一开始会发现重复不了几句就有听不清楚的句子,会扔掉一些东西,不能连续重复五句以上,时间长了,就好一点了。这就是一心二用的开始,并无什么神秘之处。这一练习十分枯燥,但确是十分必要的。等中文重复得好了之后,再练习重复英文,正常的电视节目语速较快,很难重复下来,可以先从美国之音的特别英语节目(Special English)着手做起。我认为,这一点是同传与交传最大的一个区别。当然,还有多技巧性的东西就不在此多谈了。

步入翻译界

毕业了,文凭拿到了,就一定能做好口译了吗?当然不是。培训的结束只意味着日后艰苦长征的开始。对于大多数去联合国工作的译员来说,他(她)们日常翻译所接触的内容重复性较大,因此,做多了就会熟能生巧,日子久了甚至会感到疲塌,再也没有任何挑战性了。每天三人一组进箱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译同样的程序性内容,以“谢谢主席先生”开始,又以期待着翻出“The meeting’s adjourned” (会议到此结束)的心情工作,谁能不烦呢?因此,有些人就主动离开了联合国,重新学习后进入了全新的领域,有了当了律师,有的成了投资银行家,做得都十分出色。对于留下的继续干的人来说,他(她)们的水平的确提高得很快。

我们这些代培生除外交部派出的有机会为联合国工作外,其他人都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单位工作,并有机会前往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做口译,因此,所遇到的情况其实与在联合国工作的同学差不多。有些人感到,日子长了,翻译的内容熟悉了,就再也没有挑战意味了。

可对于我来讲,我是如此热爱这一职业,每次翻译时,总是不遣余力地做好每一句话的翻译。可翻译这一行业,特别是同声传译,是不同于其它行业的,我和我有同事常称之为“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每次二十分钟下来有太多的遗憾之处。但我想,这话不见得人人都同意,如我最崇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P5级英、法、西语译员,Jesus Gatanbourne先生看来就不会同意,因为我每次听他做翻译时,总是觉得他出的英文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完整、那么达意、声音那么动听、语气那么到位,似乎没有一点遗憾之处。我总是感到他的水平,对于我来说,永远是高不可攀的。当然,他从小就掌握西班牙文和英文,很快又学会了法文,先天条件肯定要比我们强得多的;但他的勤奋和智慧也是他人所不及的,听说他在20多岁时,已经攻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在美国拿下了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又在法国拿下了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有一次我对他的成就表示感叹时说,I think you are a genius. 他回答说“I AM a genius”. (我想你是个天才,他说,我就是天才)。我听了这话,心想,我这辈子是达不到人家的水平了,人家是天才,而我只是凡夫俗子,再次感到frustrated (十分沮丧),前途无望。

到90 年代初期,我开始为外单位及社会上举行的一些会议做同声传译,由于外面的会议内容较新,自己的知识匮乏,翻译时压力巨大,常常感到翻得差强人意。但我还是下决心要将这一职业做好,并于1994年率先作为一名国内的译员加入了国际同声翻译协会。目前中国已有10几位译员加入了该组织。改做自由职业译员后,接触的面一下子就广了,政治、经济、银行、保险、证券、投资、会计、法律、计算机、电信、电力、环保、化工,以及国际关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学、等等,所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内容上讲,做翻译的跳跃性很强,经常是头天做完电信,第二天又要译保险,要求对各行各业的词汇都有一定的掌握,内容都要了解一些。翻译要是杂家,要是Jack of all trades (万金油);要know a bit of everything, not everything of all things,即各行各业都知道一点,而对每一行业又不可能全面了解。另外,每个行业又分为各个方面,即使你做过这个行业的内容,下次做时,可能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还是会感到很生疏,翻译起来不顺利。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事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尽可能多地了解会议内容,争取事先拿到会议材料。说到会议材料,我想起了一个翻译索要材料的小故事,有一组译员准备为某个会议做同传,其中有一位译员李四在会议之前,多次向会议组织方要材料,而另一位译员张三却一次也没有要过。以至于组织会议的一位小姐说,你看人家张三水平多高,从来不催促我们给材料,而李四整天追着我们要材料,肯定水平不行。其实,这位李四才是真正职业译员,而张三则缺乏一点职业精神。

我曾做过一个有关骨癌的专题发言的翻译,发言只有20到30钟,而我这个医学门外汉则花了近一整天的时间为之做准备。讲话内容对我来说十分复杂,许多东西甚至连听也没听说过,真后悔接了这么一个活,怪不得我的同事卫生部的翻译自己不想去做呢。但没有办法,既然答应了客户,就得硬着头皮上啊。由于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翻译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从箱子走出来时,一位一直在旁边听我翻译的先生上前问我,“老师,您是哪个医院的?翻译得这么好。”我听了这话感到精神上受到了极大鼓舞,一天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报偿。

自由职业译员大有可为

联合国及欧盟雇用大批长期专职口译,此外,每年还需临时聘用众多的自由职业口译以满足其各类会议的需求。在欧美,除这部分国际机构内的专职译员外,其他译员基本是自由职业,政府机关的译员数量极少,而我国情况下相反,政府机关中有不少专职译员,但他们的工作又很杂,这样不利于译员走专业化道路。其实,作为自由职业有一点好处,如果你觉得会议内容太难,你可以不去做,但同时,你不去做难的会,你也永远没有提高的机会。自由职业译员的工作特点有些类似记者的工作,他们是什么内容都报,我们是什么内容都翻。只有本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才能做到样样内容都能做好。天长日久,你又会有在联合国专门机构做口译的感觉了,在市场里做自由职业翻译也同样会经历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做的题目多了,还会有触类旁通的感觉。比如,计算机行业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做过许多这类的专门会议,开始时较难,但做多了,译起来就舒服多了,等到别的非计算机专业的会议上讲到有关这一话题时,我会感到很轻松。

同声传译在我国作为一个正式职业可以说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一些先辈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就开始做同传。多年来,我国译员的水平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联合国译训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比起国外的译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译员,我总的感受是挑战重重,乐趣无穷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而勤奋好学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途径。奥利勒并没有惊世骇俗的才华,却能够从一个普通的送水工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工程师,凭借的正是勤奋和好学。

学习是自我超越的永恒动力。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进行自我超越,就必须终身学习,勤奋不辍,直至成为业绩非凡者。(把专业技能练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来,这位员工在大学刚毕业来到这家公司后,就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许多不足。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时间熟悉公司所有部门的业务,并谦虚地向同仁请教,很快就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销售部的普通员工,他还时常向技术部和产品开发部的同事们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所以他每次都能对客户的问题对答如流。

在工作中,他还发现公司的客户多半来自法国,于是在工作之余开始刻苦地学习法语。当同事都在请公司的翻译帮忙翻译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时,他已经能够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了。

记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不要幻想一夜之间学会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抓紧一分一秒去慢慢积累,总有一天会为你的成功推波助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实际的经验对工作来说更有效,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即使你满腹经纶,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就和无知的傻瓜没有什么分别。

学历不等于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和付诸于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

看似简单的切割方法和切割数字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其根本的差别在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学习别人的工作经验,将是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捷径之一。

“熟能生巧”,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让你的工作时刻都处于良性的轨道之上,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工作经验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积累,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成果也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今天,我要把自己的价值提高一百倍

你可以厌恶我的穿着,你可以排斥我的面容,你可以质疑我的豪言壮语,你甚至还可以猜疑我的笑容,但你不能阻止我把自己的价值提高一百倍的决心。一旦我的目标脱口而出,我就会为了尊严而坚持到底,直到我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无论忠诚还是敬业,老板最需要的还是能主动执行的人。在新经济时代,昔日那种“听命行事”不再是评判“最优秀员工”的标准,时下老板欣赏的,是那种不用老板交待,就积极主动地去做事的人。

老板最需要的人,是那些不用老板安排、自己自觉促成业务的员工,那些不计时间、不计地点坚决完成任务的员工,那些主动为公司排忧解难、肝脑涂地的员工。

如何提高自我表达力

学习相关知识,用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充实自己

掌握相关技能,用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智慧武装自己

参加相关活动,用丰富的经验和迷人的风采扮靓自己

良好的谈吐为你的成功推波助澜。如果你妙语连珠,又表达得体的话,不仅可以展现你的才华,还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良好印象,使领导、同事更好地了解你、赞赏你,进一步信任你,那一定会在你的事业上有所帮助。

记住:勇敢地争取和把握一切能够推销自己的机会,因为从来没有机会会主动上门。

启示

赞美是抚慰受伤心灵的良药,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就大胆地告诉他。用你的快乐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也会收获更多的赞美。

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当我们没有成功时,应该真诚地为已经成功的人鼓掌;当我们已经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这样的人,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喝彩和尊重。

赞美你的上司。适当的赞美,既是激励上司的方法,也是赢得上司青睐、缩短与上司之间距离的重要方法。上司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欣赏,恰到好处的赞美有助于满足他的自尊心,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幽默感的养成,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事物,并能适当地给予不同角度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机,妙语连珠。

幽默是一种智慧。当发生误会、摩擦、矛盾时,幽默可能帮你消除误会、减轻摩擦、缓和矛盾,相反,缺乏幽默的人往往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僵。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让我们感受到了幽默无比巨大的力量。是的,幽默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幽默有时候可以充当化解冲突危机、增进双方感情的润滑剂。

幽默是一种艺术,它以愉悦的方式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具有幽默感的人总是深受别人的欢迎,这类人的周围,永远不乏欢笑声。

幽默让你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在职场办公室中,同事间的交往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严重时还会上升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弄得大家都不愉快。这时,运用得体的幽默就会使冰雪消融。

幽默感的养成,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事物,并能适当地给予不同角度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机,妙语连珠。

我要做一个幽默的人

幽默的人,总是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幽默的人,总是能得到别人的真心;幽默的人,总是能受到别人的赞赏。我要做一个幽默的人,做一个能用自己美妙动听的语言感动别人,让别人快乐,同时又能使自己愉悦的人,我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要做一个幽默的人

幽默的语言,能使别人开怀而笑;幽默,能让别人更喜欢你;幽默,能使别人更愿意走进你的生活,这将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即使我的生命只有最后一天,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幽默下去,并且下辈子我还要做一个幽默的人。

要做一个幽默的人

我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就像天空不会总是晴空万里。我无力扭转乾坤,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和之心去善待每一个“拦路虎”。我要做一个幽默的人,用我的生动之言去感染身边的每个人,让他们和我一样快乐地生活。

我要做一个幽默的人

你可以耻笑我的苦中作乐,但这绝不能动摇我幽默到底的决心。我每天都会在心里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幽默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这么做,我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受欢迎的幽默的人。你也可以试试!

适应力法则

调整心态,随遇而安,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

自我约束,迎头赶上,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

积极思考,独树一帜,像“发明家”一样多创佳绩

锻炼自身的承受能力

锻炼自身的承受能力

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陈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内顶级的软件公司工作。进公司后,踌躇满志的陈平为自己制定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发誓在最短的时间内出人头地。

令他意外的是,一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没能完全适应公司这个大环境。强大的工作强度,剑拔弩张的同事关系,势同水火的上下级关系,都让他力不从心、苦不堪言。渐渐地,先前意气风发陈平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天愁眉苦脸。

无奈之下,陈平走进了心理医生的办公室。经过心理医生的耐心开导,陈平终于找到了自己不能融入新环境的根源,他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一大早,陈平满脸微笑地走进公司,亲切地和上司、同事打招呼。中午吃饭时,他主动约同事一起去吃饭,一路上和他们谈笑风生。下午下班时,他也和同事们结伴而行。虽然在最初的几天,同事对他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没过多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融洽、和谐的办公室环境让陈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启示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移出室外,便会枯萎而死。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

适应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渡期。适应能力强的人,很快就会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适应能力差的人,则会在新环境中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从此一蹶不振。

在新环境中,要懂得调适自己,让自己融入到新环境中。面对不利的环境时,不要一味想着逃避,因为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糟。你应该做的,是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你必须要求自己像个演员一样,需要转换角色的时候能很快进入新的角色,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理学大师皮尔斯认为,活在此时此地是最健康的人格。唯有活在此时此地,活在当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

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总是很在意吗?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了吗?

遇到意外挫折时,你能够平静地接受吗?你是否能微笑地对自己说:“没关系”?

你总是因沉浸在错误中不能自拔而错失改正的良机吗?

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活在此时此地”?

 

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通则变,变则久。弹性一些,变通一些,有改变才会有发展,有进步,你的生活才会更精彩、更充实快乐。人只有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时代在变迁,工作和生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我们时刻需要变换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各种变化。同理,不同的客户需求也不一样,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唯一的办法就是适时做出转变。

学会变通,是做人做事的诀窍所在。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这取决于你做人做事的态度。

让生活多转个弯,人生不必有那么多的执著,既然前路不通,那就走路边的小径,或许这会让你收获更多的快乐。

思索

跳槽的前提是具有过人的能力。在对所处环境不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做出更换环境和工作的决定。但在没有能力适应更好的环境之前就跳槽,只会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

跳槽的前提是具有过人的能力。在对所处环境不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做出更换环境和工作的决定。但在没有能力适应更好的环境之前就跳槽,只会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

盲目跳槽害人终害己。从表面上看,员工频繁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员工自己的损失更大。因为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会使员工价值有所降低。

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人们时常存有抱怨心理,把自身的不满归咎于环境和身边的人身上,总想着换个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遭遇,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殊不知,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或职场的不如意更多的是由个人因素所致。

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任何工作都是有压力的,都要吃苦,与其抱怨,不如用现有的条件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境遇。

我虽然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砖,但我从不放过做一块“好砖”的任何机会。当你遇到挫折时,不妨做一只“变色龙”,千万不要只想着逃跑,这毫无意义。你必须要求自己像个演员一样,需要转换角色的时候能很快进入新的角色,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所谓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安排、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激励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它与遗传因素没有很大关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尤其是家长、老师和生活环境对它的影响非常大。自我管理能力强,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推己及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