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实施(上)
从口语交际评价的内容看,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一、单项评价
口语交际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沟通、交往、合作等综合能力,而在口语交际诸多能力中,听和说是核心,因此进行听说单项训练和单项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听、说能力的评价,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放录音或教师口述,然后要求学生笔答或口述,如,听写、听述、听记、听答、听辨。说──包括口头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讲述故事或叙述一件事,看图说话或回答有关问题等。读──选取一段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另外,还可以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
听、说能力的评价一般采用测验的方法,为了便于控制内容取样,减少评分误差,测验的内容大多采用客观题。测验时,一般采取以下做法:①要求学生听一段语言材料,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不需要说话。这种方法与学生的实际听话能力有较高的相关性,但缺乏外在效度,适合班级集体测试。②组织学生听录音,看图片,要求学生逐个复述听到的句子,口头回答问题等。③提供尽可能接近现实的真实情境,要求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种方式在评定学生听说能力和交际综合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并具有诊断功能,但是比较费时,操作时需要借助学校教研组集体的力量共同实施。测验法多为量化评价,比较直观地呈现学生的听说水平。
除了测验,也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平时听说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再依据检核标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评价。
对于以听说为主的口语交际单项能力评价,不少理论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下面围绕听话、说话、朗读三项内容,介绍几种做法供参考。
(一)听话能力评价
● 胡兴宏等《小学毕业生听话能力测试》
采用边听录音边笔答有关试题的方式进行测试。教师或教务人员一人在课堂上收发试卷、播放录音,即可对全班几十名学生在几乎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本测验的材料由录音和试卷组成。录音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测试指导语;第二部分为讲话内容,共6段,每段讲话之前、之后都有要求学生静听、打开试卷答题等指令。录音播放时间为35分钟,测验可在一节课内完成(小学一节课40分钟),试题采用客观性较强的选择题、解答题等。
该测试满分为40分,其中识记题6分,理解题16分,分析概括题18分,分为6个项目:①顺序的识别:能听清并指出对方讲话内容的先后顺序;②细节的识别:能听清对方讲话中提到的重要细节;③ 内容的记忆:能通过回忆,说出对方讲话的内容;④ 语句的理解:能领会并指出对方讲话中重要语句的含义;⑤ 中心的理解:能听出并指出对方讲话的用意和中心;⑥要点的概括:能抓住对方讲话的要点,加以概括。
● 李聪明《听话检核标准》
1.别人讲话时不会妨碍别人,能静听别人的说话。
2.别人说话时,有注意听的态度,同时了解别人说话的意义。
3.对别人的话若有疑问,会提出问题。
4.不是囫囵吞枣地听别人说话,而是批判性地听人说话。
5.能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而且能记住。
6.会听别人演说,有注意公共言论的态度。
● 董蓓菲《听辨能力评价》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评价目的。
要求学生边听材料边分析,进而说出自己判断的方法。用来考查学生是否专注听,是否具有敏锐的听力和判断力。
2.命题要求。
所选的句子应是教材作业中常见的单句,不宜出现生字。材料一般来自课外读物。
3.实例(二年级学生适用)。
(1)要求:听老师读句子,请小朋友想一想,这句话后面应该加上句号、问号还是感叹号?
(2)材料:
①今天的天气多好啊!
②妈妈在家洗衣服。
③今天晚上有《四驱兄弟》电视节目吗?
④我们是小学生。
⑤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呀!
⑥这是谁的书?
⑦大家一起做游戏。
⑧老师多么辛苦啊!
⑨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⑩爸爸边喝茶边看电视。
4.使用说明。
①评价前应向学生说明听辨的方法。
②评价时间5分钟。
③评分标准。
听辨能力评定标准
(二)说话能力评价
● 戴宝云、李济明《口头表达能力评定等级标准》
为调查小学生口头言语能力设计的评定标准。该标准有6项,每项分3个等级。
1.姿态表情。大方/拘谨/紧张
2.声音响度。响亮/稍响/低微
3.语音清晰度。清楚/尚清楚/含糊
4.讲述字数。300以上/200~299/199以下
5.语句连贯性。语句通顺/语句有些脱节/重复间歇
6.句子正确性。语病极少/少量语病/语病极多
● 黄远龄《说话能力检核标准》
1.简洁(不拖泥带水)。
2.始终一贯(不前后矛盾)。
3.主题明确(把握中心话题)。
4.用语适当(方言少,用语妥当)。
5.音调清晰。
6.流畅(不口吃)。观察法多为质性评价,真实地描述学生的听说水平。
● 李聪明《说话技能评定检核标准》
1.用适当的语句说话。
2.声音高低快慢适当。
3.使人高兴地听他说话。
4.说话的宗旨有一贯性。
● 董蓓菲《复述能力评价》
1.评价目的。
考察学生能否将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从而考察其听、说能力。这种方法侧重考察学生听记和语言组织能力。
2.命题要求。
材料应选自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报刊和其他课外读物,文字宜浅显,内容应广泛,表达形式可多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每段话约100个字左右。
3.实例(二年级学生适用)。
(1)要求:听两遍故事,然后请你把这个故事讲一遍。
(2)材料:
有一天,小羊想到山上去吃草,老羊说:“别去!别去!山上有狼。”大狗说:“不用怕,我跟你一块去。”小羊和大狗一块上了山。小羊吃草,大狗在一旁看着,狼不敢来了。
4.使用说明。
(1)评价前向学生说明听故事的方法:听清楚故事中有谁,他们是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2)评价时间2分钟。
(3)复述要点。
时间:有一天。
地点:山下。
人物:小羊、老羊、大狗。
起因:小羊想吃草。
经过:老羊劝阻,大狗愿陪同。小羊和大狗上山,小羊吃草,大狗看着。
结果:狼不敢来了。
(4)评分标准。
段落复述能力评定标准
● 董蓓菲《回答能力评价》
1.评价目的。
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以考查学生听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迅速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应答的能力。
2.命题要求。
评价材料可来自儿童课外读物,但要避免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所选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提出的问题应浅显易懂,答案应无争议。
3.实例。
(1)要求:先听清老师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听一段话,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
(2)材料:海啸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日本。一个住着9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海滨。前面的海滩是孩子们戏耍的地方。有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子太郎,住在山上,从那里可以俯视村子、庙宇和大海。
一天,天气又热又闷。大地轻轻抖动,房屋轻轻摇晃,原来是发生地震了。海水霎时变成墨黑色,迅速从岸边退去。村民们未加注意,都跑到海滩上去了。老爷爷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必须立即向村民报警。他急忙叫太郎拿来火把,点燃了自己家即将收获的稻子。熊熊大火映红了天空。太郎急得大声叫喊,可是老爷爷没有时间解释,只想拯救海滩上和村子里的村民。
庙里的和尚看见了山上的大火,忙把警钟敲响,海滩上的人们发现稻田起火,都蜂拥上山来灭火。第一批上山的青年要灭火,可是老爷爷制止了他们。说:“让它烧吧,全村人都应该到这儿来,山下危险。”人们疑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太郎哭着说:“我爷爷发疯了,是他自己点燃了稻谷!”老爷爷此时向四周望了望,问:“全村人都来了吧?”并指着大海说,“你们看!”人们朝大海望去,只见海水像一座高耸的峭壁,正向村子扑来。一阵天崩地裂的吼声,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大地在颤抖,人们不禁惊呼:“海啸来了!”海水咆哮着,席卷大地,不一会儿,村子变成了一片汪洋。
老爷爷声音低沉地说:“这就是我烧稻田的原因。”人们顿时恍然大悟,流着泪,跪倒在老爷爷面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爷爷的功绩,在重建家园时,修建了一座庙宇。据说,这座庙宇至今还屹立在海滨的山崖上。
(3)问题。
①老爷爷为什么要报警?是怎样报警的?
②庙里的老和尚为什么要报警?是怎么报警的?
③村子里的老百姓为什么流着泪,跪倒在老爷爷面前?
4.使用说明。
(1)评价前先向学生说明评价步骤及要求,然后根据内容回答3个问题。(可以采用问一个问题、答一个问题的方法)
(2)答案要点。
①因为老爷爷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或老爷爷知道要发生海啸了。老爷爷点燃了自己家即将收获的稻子来报警。
②因为庙里和尚看见了山上的大火。和尚忙把警钟敲响了。
③因为老爷爷点燃了自己的稻田挽救了全村人的生命,大伙很感激。
(3)评价时间约6分钟。
(4)评分标准。
(三)朗读能力评价
● 潘松泉《三年级朗读水平量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朗读要求“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制定量表。一级,有感情地读,要求读文生情,随文入情,吐声有情,给人以一种情绪的实感。二级,流利地读,每分钟能朗读150~180字,不破读,不跳读,能根据书面标记作停顿。三级,不误读、盲读、加读、漏读。误读指破读、回读、跳读;盲读指不认识字。
●《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及应用能力测查的要求和标准》
1.试卷要求。
(1)读词语。30个词语,含60个音节。主要测查学生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及音变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值30分,时间2分钟。
(2)朗读课文。从语文课本中指定已学过的现代文篇目,由学生自选该文中的段落(200~300个音节)进行朗读,主要测查学生在朗读书面作品时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同时还应测查停连、语调、流畅程度;分值40分,时间2分钟。
2.评分标准。
(1)读词语。
①读错一个音节,扣0.5分;读音缺陷,一个音节扣0.2分。
②发现读错时,应试者可自行纠正一次,评分以第二次为准。
③限时2分钟,超时30秒以上(含30秒)扣1分。
(2)朗读课文。
①要求语音准确。凡读音错误或加字、漏字、改字的,每字扣0.1分。
②要求语句连贯。凡停连不当、卡壳、破句的,每次扣0.2分。
③语感恰当。凡语气、语调、语速与主题表达产生偏误的,可视程度扣1分、2分或3分。
● 董蓓菲《朗读评价要求》
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方面进行:
1.正确,就是指能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字音,较准确地读出音变(轻声、变调、儿化),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语;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
2.流利,就是指能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得自然连贯、流畅清晰,做到不破句、不结巴、不颠倒、不重复、不指读、顿读和唱读。
3.有感情,就是指能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线索的发展变化,选用适当的语调、语速、语音,并辅以表情和体态。
二、综合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能力”。从教学目标看,提出了“倾听”“表达”“交流”等目标,并将它们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提出了“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等综合目标。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当注意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特点,注重综合评价。下面重点介绍几种综合评价办法。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评价》
这个评价表以口语交际总目标为一级评价指标,以能力、习惯、态度为二级评价指标,将口语交际各学段目标细化为三级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口语交际各级目标展开,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评价表采用等级制量化评价的方式,将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具体的分项评价结果,可供教师、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体现了评价的诊断调整功能。模糊的综合评价,让学生无需分分计较,呵护了学生的自尊,保护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当然,这一评价表在评价主体确定上还可进一步考虑,在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的转换方面还可以作更为科学的设想。
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评价标准
第二学段(3~4年级)口语交际评价标准
第三学段(5~6年级)口语交际评价标准
● 左海电《口语交际评价表》
这个评价表以语文课程总目标为一级指标,符合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特点。为了表述方便,编者将三维目标分列表述,在实施时教师应当在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力求使三维目标融合,不要孤立、机械地评价某一项指标。评价表中的三级指标,体现了各学段阶段目标,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和细化要求,既考虑了学段特点,又有所侧重。比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让他们敢于交往,乐于交往。因此,评价表弱化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第二、三学段,加大了过程与方法在口语交际评价中的权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大胆地经历交际的过程,享受交际的快乐,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初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本表中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既有来自教师的评价,也有来自学生自己、同学和家长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全面,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评价表中,不仅采用了量化评价的方式,将具体的分数转化为星级,还采用了质性评价,用“评价记录”来描述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使评价科学、有效。
当然,本评价表在三级指标的描述上,还可以根据学段的不同,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三级指标的内容尽可能避免重复。
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评价表
第二学段(3~4年级)口语交际评价表
第三学段(5~6年级)口语交际评价表
使用说明:
①各等级分值:A=10B=9C=8D=7E=6
②单项得分f:f=等级得分×权重值
③总分F:三星级为85~100分;二星级为70~85分;一星级为60~70分
● 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
1.简介。
本表现性评价关注下面几种类型的任务,分别是描述物体、事件和经历,按顺序说明某个操作步骤,在突发事件中提供信息和说服某个人。
2.任务样例。
描述性任务:想想自己最喜欢的课或课外活动是什么,描述一下,让别人也了解了解。(某一学科、某一社团或某一运动项目怎么样)
突发事件任务:假设自己一个人在家,忽然闻到一股烟味,马上打电话给消防队(消防队员可由测试者扮演),告诉对方所需要得到帮助的各种有关信息。(直接对测试者说,从说“你好”开始)
顺序任务:想一想自己会烹调什么,告诉别人。介绍时要一步一步地把怎么完成这一烹调的过程讲清楚。(如,爆米花、三明治或煎鸡蛋怎么做)
说服任务:想想自己希望在学校看到的某一转变,比如说校规的变化。假如测试者就是学校的校长,试着说服他学校应该怎样变化。(如,说说走廊通行的规则,或报名选课的程序可以怎么调整)
3.评估标准。
每次口头沟通根据四个标准进行评价,即表达、组织、内容和语言。每个评价标准又以两至三个因素来确定。评价标准的这些因素在下面加以说明。
这些标准运用的严格程度,随口头沟通的性质而变化,例如,评价即席演讲比精心准备的演讲的期望值要低一些。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年龄。
在考虑每一个评估标准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合格”和“优秀”来加以区分。“合格”学生的表现是指与期待的发展或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等级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某一因素“合格”大体意味着学生的表现正处于被期望的等级水平,而“优秀”则意味着学生表现明显超过期待的等级水平。四个标准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给1~3分。因此,任何一个演讲都能获得4~12分的总成绩。尽管这些规则被分解开来加以使用,但如果不考虑每个标准的分数,他们还是能被完整地运用。
(1)表达。口头沟通表达方式的评定依据三个因素,即音量、音速和发音。
A.优秀演讲(3分),所有三个因素至少合格,并且有两个到三个因素为优。
B.熟练演讲(2分),三个因素至少都合格。
C.部分熟练演讲(1分),三个因素不是都合格。
(2)组织。口头沟通的组织评定依据两个因素,即交流中多个观点间的顺序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演讲中观点间的顺序和联系是否清楚。
A.优秀演讲(3分),两个因素都为优。
B.熟练演讲(2分),两个因素至少都是合格。
C.部分熟练演讲(1分),只有一个因素合格。
(3)内容。口头沟通的内容评定依据三个因素,即内容的量,内容与指定主题的相关性,以及内容对听众和情境的适应性。
A.优秀演讲(3分),三个因素都合格并且两个或全部为优。
B.熟练演讲(2分),三个因素至少都合格。
C.部分熟练演讲(1分),三个因素不是都合格。
(4)语言。口头沟通语言评定依据两个因素,即语法和词语选择。
A.优秀演讲(3分),两个因素都为优。
B.熟练演讲(2分),两个因素都合格。
C.部分熟练演讲(1分),只有一个因素合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