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莲是我国的特种水生经济作物,生产区域性强,在世界区域生产中独占鳌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但在生产和加工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急待解决。
1.单产水平低 我国子莲单位面积产量667m2为75~100kg左右,芙蓉莲部分高产田可达120~150kg,低产田只有35~50kg。产量水平低,很难使莲农获得较高收益,一般667m2产值在600~800元左右,少数高产田才能突破1000元,严重影响了莲农的生产积极性。
2.病害发生严重 莲腐败病是子莲生产中的大敌,俗称“莲瘟”或“发火”。由于子莲是以地下茎作为繁殖材料的,一旦该病侵染了地下茎,必定造成巨大损失。1983年湖南湘潭有200hm2发生此病,造成植株枯死,一般莲田减产2~3成,重病田甚至绝收,损失产量72万kg。目前对这种毁灭性的病害,生产上尚无切实有效的防治手段。
3.自然灾害频繁 子莲虽说是喜水植物,但不耐大渍大涝。子莲重点产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流域梅雨期间暴风雨频繁,又易遭外洪内涝的为害,加上子莲田一般都选择在低洼肥沃的地段种植,遭连日暴风雨后,内湖水位迅速猛长,淹没莲叶荷花,一时难以排出,3~5天内在高温条件下就会窒息死亡。仅1998~1999年因长江洪水泛滥,内湖水位又高,内渍外洪两水相遇,不能迅速排出,造成子莲生产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或绝收。嘉鱼县每年受淹绝收面积达200hm2,给莲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4.初级加工效率低 目前莲农用老青莲剥制白莲,还处在“口咬壳,手剥皮,签通心”的原始水平上,晒干后的老熟壳莲加工成红莲,还缺乏更先进的小型脱壳机,手把式剥壳机每次只能加工1粒莲籽,速度很慢。而一些大型电动机脱壳的某些技术指标还没有真正过关,加上价格昂贵,莲农一般购置不起。由于加工效率低,莲农一般获利很少,对深加工则更是望洋兴叹,要实现产品增值难度较大。
三、我国子莲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莲子产出国,生产的莲子因具颗粒滚圆、肉色晶莹、肉质细腻、清香可口、营养丰富、久煮不碎、落口消融等优点而驰名中外,畅销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区。特别是以湘莲为代表的子莲产品,在营销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连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产的莲子都要通过转运到“湘莲之乡”(湘潭)加工后再转销出去,这就为我国子莲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我国子莲产业这一独一无二的优势,特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科技研究、组织技术攻关 荷莲是我国特有的物产,子莲又是珍贵的食品,值得很好地研究开发。建议在有关莲区建立子莲研究机构,协同有关院校,对子莲的高产形态指标、良种的选育、成花率和结实率的提高、环境气候因子的制约、莲腐败病的防治、适宜家庭使用的小型廉价的白莲和老熟壳莲的加工机械等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使我国子莲达到一个新的产业水平。仅结实率一项如能提高到80%~90%以上,全国20000hm2子莲就能增产399万kg,增值2793万元。要选育1~2个适应性强,抗性好,前期耐低温,后期抗高温,667m2单产能稳定在150~200kg的高产良种替代现今退化的子莲品种。每年可增产625万kg,增值4375万元,子莲生产的发展将大大改观。此外,子莲加工成白莲,需要取出莲芯一道工序,相当费工,如果能利用无性繁殖这一优势,选育一个胚芽退化的无芯子莲品种,那将是一项国际水平的突破。
2.加强子莲高产、稳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指导 子莲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低,其原因是成花率和结实率难以提高,而莲腐败病又危害严重。针对这一情况,一是有关政府和业务部门要给予重视;二是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疫区引种调种,积极推广抗病高产品种;三是必须组织多学科技术人员深入产区进行技术指导。如在生产布局上倡导采取适当提高莲田种植水位线的防涝抗灾措施。在资源利用模式上,大力推广立体效应,多层增收的生产模式,全面实现“泥中长藕,空中结莲,水中养鱼,莲后种稻”的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
3.大力开发莲田的综合效益 种植子莲虽有劳动强度低和改造低效田的作用,但单位面积效益还不很高,要把植莲与莲田养鱼、养虾、养蛙、养蟹、养螺、养鳝或养鸭相结合,可实行早莲配晚稻的种植方式,提高综合效益。笔者研究表明:莲田养鱼667m2可增收237~300元左右;子莲配晚稻可增收300~350元;早春采收莲鞭能增收100~150元;收采的荷叶、莲房壳以及莲须售药材公司可增值100元左右;挖取部分莲藕加工藕粉可增值200~300元; 选留纯度好,生长旺盛,莲大子饱,结实率高的子莲田作为原种田,采种销售,可增收600~700元;一般莲田可出售莲藕,虽说藕体较小,但其食用味道和价值可与野生湖藕媲美,一般可增收240~300元左右。建池养蛙、养鳝、养蟹效益更高,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增收方式。
4.发展莲子食品加工 通过初级加工可以生产出红肉莲和白肉莲,莲芯可配制莲芯茶,红、白肉莲经过深加工就可生产出早餐糊、贡品糊、莲蓉糕点,精加工后可制出莲芯露、莲蓉汁、莲中皇、蓝莲子汁等饮料产品,这类产品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有强身益寿的效果,在国内外市场中很畅销。据测算:加工1kg白莲除成本约可获利20元,加工成莲蓉能获利45元,加工成莲子汁饮料能获利80元。1995年在子莲货俏价扬的情况下,每t壳莲价为1.6万元,经初加工红莲为2.2万元,白莲为2.8万元;每t白莲精加工成莲芯露可卖6万元,莲子汁产值为25万元,制成莲蓉月饼产值为30万元。可见经过初加工或深(精)加工效益十分可观。积极普及初加工和开展深加工,形成完整的食物珍品,莲农和厂商都能获利,国家也能增加税收。湖南湘潭花石镇河头村673户,90%的农户靠初加工莲子收入上万元。
5.扩大流通、建立营销网络 一个地方的农副产品是否能盘活,产得出销得走,就得依靠一批当地经纪人。湖南湘潭县就有5000余人穿梭在全国各产莲区贩收莲子,花石镇成了全国子莲集散中心,年购销量近万t,成
交额过亿元,并且还吸引了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莲子进入该地加工后再转销出去,重点产莲区可以借鉴学习,开辟自己区域的销售网络。同时,还可以发展出口创汇,湖南湘潭县1992~1994年分别出口白肉莲1250t、1580t、2000t,创汇分别为325万美元、430万美元、500万美元,2000年达4000t,创汇1300万美元。搞好流通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是子莲生产增收增效的前提,要加大各莲区网络信息的交流和销售渠道的畅通,做到产得多,销得快,货不压库,效益兑现,莲农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