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安君康: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安君康书画 2011-01-31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安君康自语及其他 2010-02-15 23:54:53 阅读73 评论1   字号: 订阅

 安君康\文

 

      提起窑洞,大多数外地人都会想到陕北。其实在西北的关中平原、黄土高坡上,也有大量的窑洞。我们的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千百年来一直过着洞穴式的窑居生活。直到近些年,窑洞才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淡化。

      我的家乡咸阳市永寿县的“地坑式”窑洞,就是具有关中窑洞特点的典型代表。所谓“地坑式”窑洞,当地人叫地坑庄子,也有资料谓之“下沉式窑洞”。标准的地窑叫“八挂庄子”,就是在平地上挖一10米左右见方,深7米左右的方坑。然后在坑的底部四壁凿挖窑洞(一般为8孔,7孔用于人畜居住、存储物资,另一孔窑洞凿出一条斜坡甬道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的大门通道----俗称“洞子”)。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所以我有时候和朋友玩笑,自嘲为井底之蛙。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这家是典型的地坑窑洞。下了这个洞坡,您就进了窑院了

   

     因为是地坑式窑洞,所以往往一个村落,在地面上只见炊烟,只闻人语笑声而不见房屋住户。记得小时候两件事情。其一:老人们说,出门在外,咋知道村在哪里?有树的地方就有村子。其二是:70年代某日,村旁的312国道上一汽车半夜失事,司机下车但见原野而无人迹,不禁大哭。结果一会人声沸腾,村民蜂拥相助。事后司机诧然:莫非你们是天降人间救我的?村民们哈哈回答:我们是地下冒出来的。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我们现在地坑庄子的崖背(屋顶)上,看出没?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画面有三家地坑庄子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废弃的地坑庄子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窑居人家院落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这是我家祖屋的正面照。沧桑的巨变,祖屋也变得没了当年的气派和庄重。

                      在这个黄土高坡的窑院里,诞生和培育了两代书画家(我的二伯父安鸿翔是陕西著名书画家。)

我年近八旬的大伯父仍居住在祖屋里。

 

       窑洞冬暖夏凉,有“天然空调”之誉。即使三九寒天,外面冰封风吼,窑洞里依然温暖如春。如今我还常常想起幼年时代大雪封门的时候,光着屁股站在炕头戏耍,或爬在家里窑洞的窗台上伸手接雪花的情景。夏天,窑洞外暑气逼人,窑洞内却凉爽异常。就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在三伏天,在窑洞里睡觉也要在肚皮上盖一条衣服或薄被子,否则,一准感冒。

       凉爽也不见得是好事情。黄土高原的窑居人群中风湿病人很多。在我印象中,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风湿病患者。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院子前半部分盖房的大都门前开阔,或临胡同。不是标准的地坑庄子。当地人称之“明庄子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已经搬出了窑洞,盖了水泥钢筋的平房或楼房,

只有少数老年人依然离不开窑洞。不是没房住或儿女不孝,是感情使然和习惯于窑居生活。

 

     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我们当地人说“靠天吃饭”的意思就是,恰逢风调雨顺了,庄稼丰收,会有个好年景;如果赶上连年干旱,庄稼颗粒不收就在所难免。也因为此,每家院落都会有一口“水窖”,水窖是存储下雨天收集的天雨的,窑居的人们靠窖水解决一年到头的人畜饮水问题。

     但地坑毕竟是地坑,黄土高原也有闹水患的时候。一般每个窑院都有渗水的小井,当地人叫“渗井”(方言念sen qing)。渗井貌似水窖但不同于窖的是,窖的底部存水的位置都用红土“钉”了,所以窖水不会渗走漏掉。遇到多雨季节,人们会把院子里多余的水改到渗井,让其慢慢渗如地下。

     说到这,你或许也看出了一个问题,是的,遇到水患,当水窖、渗井都满的时候呢?没办法,只能举家逃跑了。

     记得我13、4岁的时候,发大水。窖满了,院子里满了,窑洞里也是一尺高的水。村子里一家养羊的村民,一夜间20多只羊被水淹死。

     窑居人家不说水淹,说是“灌水了”。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图中右下角的小窑洞样子的地方,石板盖着的,就是“水窖”。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石材的“窖口”当年只是殷实人家才有的。

 

     因为饮用窖水,就衍生出一个地方病:大骨节病。我的家乡永寿县和相邻的宝鸡市麟游县是大骨节病高发区。这些病人大都下肢骨节肿大,此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部分关节的病变会使病人的活动、行走受限。很多人因为没能及时用药控制而晚年行动不便。好在我们这一代是最后一批大骨节病人。近年,一些地方政府针对此病提出“异地育人”的举措。即让暂时没有搬出窑洞、饮用自来水的幼年孩童离开窑洞,投亲靠友在外地成长,不失为一种办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这些依崖(方言念nai)而建的窑洞不同于地坑式窑洞的优点是光照好,视野开阔。

图中这些窑洞大多是解放前或者更早凿的,之所以选择一面临沟的位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易守难攻,便于防范土匪的侵袭。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为了安全,地窑的崖背(屋顶)部分大都砌有矮墙围护,通常墙高50-80CM左右。

 

    地窑的顶上地面的部分,叫崖(音nai)背,一般用做打谷场,不种庄稼。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用另外开设打谷场占用耕地;二是因为这样地表光滑,便于窑顶的雨水流走。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尽管是简单朴素的门楣,仍不失对美的追求和匠心独运。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上世纪80年代后,土木结构的房屋逐渐多了起来。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现在的村民大都住进了“一砖到顶”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平房和楼房。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2002年,我在老家盖了一座小楼,虽然简朴,也算是对父母辛苦操劳一生的交代。

父亲在世的最后一个月,在我的苦求下,搬出了他亲自挖凿并生活了大半生的窑洞。

 

记忆关中窑居生活 - 画家安君康 - 安 君 康 书 画 作 品 展

此刻,我坐在新居的炕上,敲打着电脑键盘,和大家一起回忆窑洞以及我们的先民们的窑居生活。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关中地区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纷纷告别窑居生活,特别是在政府“告别窑洞”工程的资助下,就连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民也住进了新农村。窑洞也逐渐在淡出人们视野,幻化成一丝温馨而苦涩的记忆。

                                                                                                                                2010.2.15夜

 

---------------------------------------------------------------------------------------------------------------------------------------------

  西部网讯 提起窑洞,生活在关中的人并不陌生,然而永寿县的下沉式窑洞,以环保、生态、绿色、窑居人家、无污染等特点,曾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的高度评价。近日,该项目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窑洞冬暖夏凉无蚊咬

  下沉式窑洞,当地人俗称在地面挖个坑建成的窑洞,不同于依坡而建的卧式窑洞。

  昨日,记者来到永寿县监军镇等坡村,远看村子分成两部分,北面是在地面新建起成排砖房,南面是掩盖在地下的窑洞。这些窑洞都掩盖在地表下面,成排而列。四方呈“回”字形,四周挖窑洞居住,南侧留门,门前有树,院子中间留有天井,种有果树,窑顶平整。村不见房,闻声而不见人。

  在窑顶干农活的66岁村民张兆林说,他家前几年才从窑洞搬出住进新盖的砖房,他说窑里冬暖夏凉,下雨顺水不积水,冬天点火炕,夏天无蚊咬,不像现在居住的砖房冬冻夏热。居住在窑洞里本来也不错,但看到村民都搬出窑洞自已才搬了出来的。

  窑洞“现代化”将成现实

  一直研究窑洞文化的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屈伸说,窑洞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造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型。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虽然一些村民认为很简陋,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窑洞是地壳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建筑类型。窑洞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蓄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范。对于人们渴望的“现代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窑洞内会成为现实。

  等坡村70岁的张志秀老人说,他家的窑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几次修葺,但窑洞的主体没有变,感觉住窑洞比较舒服,没有搬出去居住。以前村子很封闭,外面没有人来,村子人也不出去,近几年,外面来了很多人,有搞艺术给他画画的,也有给他拍照的,他们都说是冲着居住的窑洞来的。

  世博看重窑洞节能环保

  咸阳市永寿县黄土地项目(下沉式窑洞)是“绿色、生态、窑居人家”,生长于地下可呼吸的建筑,2009年6月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气候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环保建筑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该项目还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土地零支出、零排放的典范,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切实努力。

  鉴于此,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未来馆)“未来正在实现”展区邀请永寿县黄土地项目(下沉式窑洞)参加展出。展区总策划马小玫说,该展区充分展示代表我国现代高科技水平的科技成果。正式展出时,将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展出。(记者 魏光敬)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近期活动掠影
   陕西书画家安君康2010年书画作品展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