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行书书法 - 教学·家校·师生 - 家吧

 cmoses 2011-01-31
通过掌握王羲之《兰亭序》帖的基本笔画学习行书书法
《兰亭序》的点画虽能归成八大类,却无法按照楷书的标准将其分解与评析,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点画的丰富变化与精湛技艺用硬笔临写表现有很大的难度,硬笔天然刚劲,而王字的笔画则明丽娟秀、刚柔相济,故不仅要写像其形,更要写活其神。
1、短平横
短平横在《兰亭序》中用于字的起笔较多,书写时起笔较轻,由左向右下方切入,然后再向右下方逐步推进,至收笔处稍顿,作回锋状。但不同的字其用笔方式也有区别,如“在”字的短横,其收笔处则是向左上方折回。
 
2、短俯横
短俯横的特别是其势向下,作俯视状,笔画很短,是横的高度凝缩。起笔与短平横方向相反,是由左下向右上方切入,用笔由轻渐重,并使横画略作弯势,呈下俯状,收笔处用力最大,重顿后依势收回,这一笔画要写得生动,似鱼跳龙门,鹰击长空。
 
3、中细横
整个横画左右粗,中间细,用力亦应两头重、中间轻,中细横的起笔类似短平横,但不同的是笔尖向右下方切入后用力较重,形成头部略粗,但向右方行笔时却由重渐轻并略作弯势,然后较重顿收笔,这一笔要写出横担之势,虽灵活飘逸,却不失力度。
 
4、短仰横
短仰横与短俯横比较,恰好形状相反,呈上仰之势,起笔自左向右下方切入后迅速调转笔尖角度,由下向右上方推进,再重顿后收笔,在这过程中,横画中部略作下弯状,其弯度有大有小,如“或”字很小,而“时”的一横弯度则颇大,收尾处也与其他字不同,这就要求临习时仔细观察,以区分出来。
 
5、带钩横
带钩横一般为字的主笔,横画较长,用笔具有承上启下之势,在写法上则相对复杂,起笔由右上方向左切入后迅速调转方向,并重按笔尖,形成头部较粗状,然后由重渐轻向右行笔,至末端略重顿后再折回笔锋,以呼应下一笔画。这类笔画于起收处往往动作较快,不能迟疑,否则无法产生飘逸之势。
 
6、长横
长横与带钩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为字的主笔部分,其起笔处与带钩横基本相同,但行笔过程却各有变化,如“尽、乐、兴”,两头重,中间轻;“异、其”前半部分轻而细,后半部分重而粗;“无”字用力比较均匀、长横一个共同的特点为收尾均回锋而驻,显得颇具力度与厚重感。
 
7、长平横
比较平正,尤其横的上侧,而朝下部分却具波折,较有变化,书写时笔尖由左向右下方切入即迅速向右行笔,用力较为均匀,没有大的起伏,但笔尖的内侧却要有轻重的变化,使横画的下侧表现出粗细之差别。
 
8、长凸横
长凸横的形状较为活泼灵动,横的中部波状较明显,在写法上要以笔尖的侧面切入,然后向右上部略作弧形运笔,收笔处重按后向左回锋,这一横笔大多具有前后两个波折,如“所、快”字的横画,一般起笔处轻,收笔处重;而“世”字,则是两头重、中间轻,这要视每个字的不同而区分之。
 
9、长凹横
长凹横的形状与长凸横恰好相反,中部明显下凹,起首处略向上提,整条横画略呈弧形,具有较强的弹性与韧度。书写时用笔尖侧切入,不需调整角度,顺势作弧状向右行笔,收笔处重顿后回锋而收,这一笔既要写得轻松却又不失力度。
 
10、左尖横
左尖横一般用于字的起笔较多,笔画较短,起笔尖细,收笔圆劲厚重,书写时由左向右上方切入,一气呵成,用笔基本不作上下波动,收笔有用圆状顿收的,如“短、形、夫”等;亦有作方笔顿收的,如“生、左”,此笔虽短小,却精悍。
 
11、右尖横
右尖横用于连带下一笔较多,起笔用力较重,而收笔处则轻松带过,以呼应下一笔画,书写时作为首笔,应重按后出锋,如“林”;而作为起笔,起笔处则较尖细,如“娱”,为承上启下之连笔。
 
12、收笔上挑横
这类横画既用于起笔处,亦用于连笔处,其特点为收笔作上挑动作,以连带后一笔画。书写时起笔切入较锐利,由轻渐重,收尾时笔尖向左上方顿后出锋,用笔动作快捷,具飞动之势,这类横画带有仰势,中部略下凹。
 
13、收笔下钩横
与上挑横相反,下钩横在收笔处向左下方出锋,以承接下一笔,笔画呈下俯状。这一横笔用于起笔较少,一般为承上启下之笔,故起首处露锋而入,收笔处出锋而行,书写动作较快疾。
 
14、起笔承上横
这一横画主要为承接上一笔画,很少单独起笔,由上一笔带动而来,书写时笔尖承上笔笔势,由右向左下落笔,重按后再向右行笔,至尾部向上收笔,以呼应下一笔画。
 
15、承上启下横
这类横画用于字的中间部分较多,头部承上笔连带而来,尾部启下笔连带而出锋,书写时动作较快。但肖尾处却应适当用力,中部轻快而过,要写得自然流畅。
 
16、悬针竖
顾名思义即如针悬于空中一般,写法上起笔重按,渐行渐轻,线条亦由粗渐细,出锋时不能一淀千里,由慢到快,逐步将笔尖收住,使之表现出力度。
 
17、垂露竖
垂露竖与悬针竖的不同之处在于竖画的后半部分,如一露珠,形状较圆润,这一竖画起笔往往由前一笔连带而来。故有一带钩,但笔尖转入竖画后,头部用力较重,至中部略轻,并略呈弓形以加强竖画的力度,至尾部重按后笔尖向左上或右上回锋而收,形成珠状。
 
18、启左竖
启左竖表现在垂露竖中较多,其写法也较类同,不同处为垂露竖至尾部收缩,而启左竖则向左上方出锋,以启导后一笔画。
 
19、启右竖
启右竖与启左竖相反,其笔画尾部向右上方挑带而出,整个竖画要写得颀长而具粗细变化,且略呈弓形,以表现出笔力。写法上起笔稍重,中部较轻,尾部重顿后挑出,挑出的动作较轻快。
 
 
20、曲头竖
曲头竖一般为承上笔而来,故起笔由左部带钩而入,至竖笔起始处用力较重,并由重渐轻而下行,以再启下一笔,这类竖画大多不是独立成笔,下部与其他笔画连接较多。
 
21、斜点竖
斜点竖较短,一般用于全包围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其状如长点,在写法上起笔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切入,再由轻渐重,中间略带弧状,收尾处重按后向左上方回锋而收,此笔虽短小,却精悍。
 
22、坠竖
坠竖的基本特点是上轻下重,上细下粗,犹如自天而降,书写中要表现出这一生动之态。起笔处笔尖切入,由轻渐重,中部带弓状,收笔处略向左倾。
 
23、带钩竖
带钩竖较多用于字的最后一笔,故其所带的钩并无启导下一笔的作用,而纯粹是为了强化字的优美与保持整体平衡。书写时起笔切入,由轻渐重,至尾部顿笔后向左上方出锋,竖钩的写法有所区别,中作为主笔的附加成份。
 
24、斜撇
斜撇亦叫长撇,斜度大致在45度左右,起笔重按后笔尖的用力由重渐轻将其送到末端,切不可快速撇出,以免使出锋处缺乏力度,整个笔画要求写得修长而洒脱。
 
25、短撇
短撇用于单人或双人旁较多。形态较斜撇短,角度也平一些。书写时由左向右切入,头部略带钩状,出锋速度略快,但要注意的是,末端不可乏力。
 
26、平撇
平撇用于“和”字旁较多,角度更趋平,笔画也更趋短。书写时,由左向右作顿笔,再回转笔尖向左下方撇出,如“和”,较平直;“稽”,成俯状;及下图中最后一个字,为仰态。
 
27、直撇
直撇并非垂直,而是相对较直,书写时应掌握其特点,一般上部较直,至中部略带弯度,并向左下方撇出。直撇在每个字中写法各有区别,如“感”字较平直,“盛”字较弯曲,“次”字上平下曲,当因字而异。
 
28、出锋斜捺
为一波三折的捺画,起收及中部均要表现波折,写法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一般起笔露锋切入,回升作弧状,为第一波;笔力由轻渐重,至中部向下方稍作弓形,形成第二波;至末端重按,再向右出锋,形成第三波。这一捺画要写得婀娜多姿,生动曲折,方为成功之笔。
 
29、回锋斜捺
与出锋捺所不同的是收笔处不露锋,而在末端将笔尖往左方收回,形成珠状,使之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30、反捺
在写法上类似长点,将本为长捺的笔画缩短为回锋而驻,这一笔在不同的字中写法各异,如,“之、殊”字,起笔处承上笔后由轻渐重,末端重按后向右下收笔;而“大、欣”则不同,收笔处却向右,形成上满下缺的形状,这充分体现了“王字”用笔的变化莫测。
 
31、启下反捺
这类反捺或在字的中部,以启导下一笔画,或在字的末笔,以启导下一个字的首笔,故在末端作一钩状出锋,写法上露锋切入,由轻渐重,至终端作顿笔后向左下出锋,速度宜快。
 
32、平捺
平捺的写法有两种,一种为出锋平捺,还有一种是收锋平捺。如“述、之”等为出锋平捺,接上笔后重按再将笔尖轻提、角度较平坦地向右行笔,写成一波三折的捺画。而“游、趣”等字的捺画则为收锋平捺,在笔画末端重按笔尖,向左方回收笔锋,形成含蓄而蕴藉的捺画。
 
33、横折
横折由横与竖画构成,故在写法上具有这两种笔画的共性,以“由”字为例,起笔笔尖由上而下切入,略重按后即向右上行笔,至转折处作顿笔,再向下行笔,方向略向左侧,形成一种斜度;而“视、目”的竖画却较垂直,中部形成弓形,这要根据不同字的特点而定。
 
34、竖折
竖折是竖与横的组合,其竖的起笔向右下切入并略带转折,再向左下方行笔,至转折处重按后再往右上行笔,至末端再重按后收笔,收笔视结字而异,如“世”字回锋收笔,“山、此”向左上收笔,而“亦”字则向左下收笔,以启导下一笔画。
 
35、下收撇折
撇折是短撇与长点的组合,转折处的角度因字而异,如“娱”的角度较大,“每”字的角度较小,在写法上先用笔尖由左向右下重按后撇出,至转折处重顿后再向右下方行笔,笔力由轻渐重,至末端重按作收。
 
 
 
36、上挑撇折
这一笔为短撇与挑的组合,书写时先作短撇,起笔或重按,如“殇;或轻松切入,如“系”,至转折处却须用力后再由重渐轻向右上方挑出,笔势要与下一笔画相呼应。
 
37、圆转折
只在行草书中出现,这一笔画即楷书中的横折,或横折钩,在写法上,圆转折除保留横折的基本角度与形状外,在转折处却大相径庭,完全摆脱了楷书的方折而成为圆弧状,其势要圆润而自然流畅。
 
38斜点
斜点较接近楷书中的切线点,先从左上向右下方作切线入笔,由轻渐重,至末端向左收笔,形成圆珠状。
 
39、启下点
点的角度与斜点相近,起笔亦相同,但点的末端却向左下方挑出,以启导下一笔画,此点起收处均要写得轻,中部重按,并带弧状。
 
 
40、挑上点
挑上点的角度在竖心旁中较直,笔尖由上向左下切入,再向下方由轻渐重用笔,至末端再将笔尖略向上提出锋,以呼应下一笔,要表现出该点的粗细变化。
 
41、直点
直点基本垂直,起笔时由左上向右下切入,笔尖用力由轻渐重,并略作弧状,弯至末端时再转笔尖向左上方挑出,书写此点时宜不急不躁、平心静气。
 
42、平点
平点类似短横的写法,先由左向右水平切入,由轻渐重,至末端略上提笔尖再转笔向左下收回,此点要写提饱满而圆润,方能区别于短横。
 
43、长点
长点的写法与斜点接近,应露锋切入,由轻渐重,至末端收回笔尖。此点要写得轻重适当,修长而自然。
 
44、纵三点
纵三点的三个点不宜在同一直线上,要向左方构成一个弧度,三个点要各具变化,如“清”的第一点为斜点,第二点为俯点,第三点为挑点;而“流”与“湍”的写法虽第二、三点相连结,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如“流”的第二点略向左弓,“湍”则向右弓,故同样的点画应写出不同的姿态。
 
45、上下连两点
上下两点要有变化,一点较直,一点较斜,即为直点与斜点的组合,如“终”则为第一点短而粗,第二点长而细;另一“于”字的第二点则向左出锋,故两点相连接,绝不能类同。
 
46、横两点
横两点或左短右长、左收右放,如“以”字;或左大右小、左高右低,如“坐”字;或左低右高、左缩右放,如“喻”字,虽并列两点,却要面目各异。
 
47、横三点
横三点比横两点多出一点,要求更高,要三点写得都不一样,如“丝”的三点,左低右高,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点的方向也不同,第一点向左下方,第二点仰上略凹,第三点向左上挑出;“迹”的三点虽各自独立,却左呼右应,顾盼生婆;“亦”字则构成两个“S”形,左长右短,变化莫测。
 
48、下四点
下四点或将四点联结在一条线上,并化成三个波折,左短右长,如“为”字;或将四点化为一短横、一短点,如“无”字;或作一点加两个波折,如“然”字;同样的点,却形成了不同的写法。
 
49、竖钩
竖钩在书写起笔时,先从左向右平切而入,再转笔尖直行而下,中部应略带弓形,以使笔画充满力度与韧劲,至竖的末端应作重顿后向左上方挑出,但钩的出锋处不能锋芒毕露,要将力送到顶端。
 
50、拖钩
拖钩亦是竖钩,但写法却差别很大,其形状有点像初月形,弧度十分明显,起收处细,中部略粗,故起笔与收笔都为露锋,如“亭、竹”;而“所”的钩法却类似点的写法,故也要因字而异。
 
51、卧钩
卧钩即心字钩,起笔露锋切入,向右下方由轻渐重作弧形书写,至末端将笔尖调向左上方挑出,要写得饱满有力。
 
52、竖弯钩
起笔重按,行笔略偏右下方,转折处要圆润,向右行笔时横画较平,钩要写得饱满有力,略向左侧倾斜出锋。
 
53、斜钩
露锋切入,斜向右下略作弧状行笔,至末端向上钩出,有些钩的角度较向左上偏,如“岁、或”,斜钩要写得劲健而修长,弯度不可太大,以免软弱乏力。
 
54、横钩
起笔露锋切入,由轻渐重,略向右上平行笔尖,至末端向右下方重按后再调转笔尖向左下钩出,以启导下一笔画。
 
55、背抛钩
背抛钩的起笔为上一笔画的延续,故露锋切入后略向右上行笔,至横画末端重顿后向左侧作弯钩,弯的幅度因字而异,如“九”字较大,“风、气”较小。
 
56、方钩
方钩是竖钩的另一种写法,起笔作顿,行笔作竖,略呈弓形,至末端时,笔尖向左,水平方向钩出,此钩法显得大气,洒脱,宋代米芾作钩也许正是受其影响。
 
57、竖弯
竖弯是竖弯钩的一种写法,它省略了钩,将上挑的钩藏匿于笔画的末端,显得含蓄凝重,在写法上可藏锋或露锋起笔,至钩处或顿笔作收,如“化”;或向右微挑笔锋,如“流”。
 
58、斜提
提的写法是起笔重顿向右上方挑出,稳健而爽利,角度大致掌握在45度左右。
 
59、竖提
竖提是竖与挑的结合,先作竖画,至转折处将笔尖略向左下重按后再向右上挑出,挑的角度大小因字而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