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400多教师被骗,谁之过?
2008年07月01日09:45
http://news./2008/07/01/387928.html
近日,海南教育期刊社向省内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一份名单在全省引起轩然大波。该社旗下杂志《新教育》08年第2期被“克隆”,“克隆”期刊上的论文被认定为发表无效。这就意味着这份被认定发表论文有效的名单外,有1400多名受骗教师今年可能与职称评审无缘。据悉,“克隆”杂志每篇论文收取教师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按此计算,涉案金额达100多万元。(6月30日《海南日报》)
倘是著《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老先生再世,想来是会就此事大书一笔的!这或也算得新时期以来耳闻目赌学界之怪现状又一桩吧?
按说小学、中学教育不过普及性质而已,中、小学教师也当归属于实用型人才的序列,要有这“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作甚来着呢?即便有之,也不必作“硬性规定”吧?遥想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早年,也曾在无锡、苏州等地中学教书,但是当一代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回乡省亲看到其学术著作《先秦诸子系年》后,却是称:“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竟而将其推荐到燕京大学做教授去了。——学术研究,于大学教师,乃是本分;而于中、小学教师,却只宜作为个人兴趣爱好,“‘教’有余力”之际提升自身修养之事罢了。
然而,如在海南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却成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硬性要求”(中学高级、一级和小学高级),且自是还与工资、待遇等等相挂钩的。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何以为证?又是需在相关期刊发表一定数量所谓论文。由此,期刊版面也就“奇货可居”起来,而一些期刊缘此刊登所谓论文收取版面费,也就成为庶几尽人皆知的“潜规则”、“公开的秘密”。
按说学术研究,本当是讲究独立和创新的,可是一旦和工资待遇、版面费等紧密联结起来,成为金钱的附庸,又能有何独立性、创新性可言呢?岂非完全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内在要求?——于是乎,“钱、学交易”盛行之下,结果往往就是质量高的论文因没钱交版面费而发不出来,甚至据报道,某地还曾发生有研究生为发表论文而去卖血的事情(06年11月12日《法制早报》),而质量不行的所谓论文;却又能交了版面费后照发不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催生;本应是一片净土的“儒林”,也就变得乌烟瘴气,铜臭一片起来。
记得鲁迅先生,曾做过一回《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其中称:“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而若是依着这“土壤决定论”的逻辑,反向度的打个比方,这1400多名教师的为评职称而被“克隆”期刊所骗之事,说穿了,也就源于鸡蛋本就有缝,而给苍蝇叮着了而已。
就此事,海南省教育厅一处长黄守超先生表示:“这次事件为我省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执行部门,省教育厅师管处将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评审程序……《新教育》杂志社也要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办刊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对广大教师而言,要自尊自爱、求真务实……”,云云;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而治本之道,则还在于要对这种不合理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须发表所谓论文的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弥合起属于结构性问题的“鸡蛋之缝”。——如不然,恐怕此等离奇事,只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准换个姿势,苍蝇又张着翅膀嗡嗡嗡的叮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