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造币厂

 蜃海 2011-02-01
        天津造币历史曾是清末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币中心。粗略计算,由天津造币总厂首铸继而推广至全国各地的钱币、纪念币也有近50种。

        清朝末年,是中国币制相当混乱的时期,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采取措施整顿币制,下令铸造格式统一的“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但其中,只有“大清铜币”得以在全国流通。

  
        丁未一元大清银币是天津户部造币总厂铸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产品,图案相当精美,尤其正面外缘的水波纹,造型别致,独辟蹊径。丁未一元大清银币问世之前,适逢一场激烈的“两、元”之争,守旧派主张铸造以一两为货币单位的银元,其理由是已往商税贸易往来都以银两为结算单位,应因循古制;但革新派主张以七钱二分为货币单位的银元,理由是与外国银元同量同值,便于交往,而且当时以元相计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习惯。这两种货币单位之争,相持时间很长,清政府翻来覆去地变更决定。虽然,北洋银元局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就制出了七钱二分的银币,并在二十六年、二十九年时继续铸造。但朝廷的反复无常,让银元局一度停顿了“七钱二分”的制造。

        以一两为单位的货币见诸实物最早的要以北洋银元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所铸的库平一两银币为最早。此币是由日本正金银行代刻祖模,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大字,上端为满文,下端为库平一两,左右分刻“北洋”二字,背面为蟠龙。此种银币据说只铸造了六七千枚,没有流通,传世不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总算厘定币制,一两银币不便使用,仍行普通银币,北洋银元局便于光绪三十三年又造了七钱二分银币-三十三年一元北洋造银币。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天津造币总局造龙凤币。龙凤黼黻图一元币有金币也有银币,但是样币均以黄金胚饼试打,所以这种钱币中的银币又被称为银币金打,当时专门用来分赠上级部门及有关人员,数量有限,所以留存至今的甚为罕见。 

  
        龙凤币雕刻精细,凤鸟之羽毛丝缕悉现,堪称中国近代币的杰作。该币正面的龙凤图案实际上是民国元年鲁迅、许寿棠、钱稻孙等人共同设计的国徽图案,人称十二章图。图案中含日、月、星辰、山、龙、凤、总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种吉祥物,象征国运长久美好,而且图案过于复杂,终以该项图案难免帝王色彩,未被采用。但关于设计者的意见也有相左,有专家认为,这种带有浓郁帝王色彩的钱币图案不可能是鲁迅等人设计的。老师们就此问题分成两大派别(正在外面斗殴中,我是负伤先进来了)。无论这枚钱币的设计者是谁,都可以找邱思达先生到他家看另外几种落选图案的样式。(当然第一你要认识邱老师,第二他同意让你进门看东西)

记载着天津造币总局恢复制币的资料

        “天津造币厂近年来完全在直系掌握之中,予取予求,无异为直系私人之外府,以致积欠津埠行号债款至一百三十余万元之巨…全厂员工司役一体解散,厂务完全停止…” 造币总局最多停顿了两年,从民国十年至民国十二年。而这枚龙凤币是造币总局恢复后,所制造的第一枚钱币。天津造币总局才再次向各银行财阀借款铸币,并协议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
 
样新色准好识别的“袁大头”流通全国

        “袁大头”银圆正面镌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铸嘉禾图的银圆,民国三年始铸于天津造币总厂,这是老百姓对它的俗称。它是民国北洋政府1914年(民国三年)二月公布的《国币条例》所确定的国币,在中国银元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袁大头”铸造数量之多,使用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那个货币混乱的年代是一枝独秀的。‘袁大头’铸造了有N亿枚之多,全国各地都在使用 。
        清末,外国币在中国行用,失去了货币自主权;对内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日益削弱,各省地方长官为增强各自的财力及扩充军事力量也纷纷制造和发行货币,货币金融十分紊乱。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见到市场上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而且各有各的流通范围,规格不一,折算繁琐,对收税、发饷、交换都有不便,民众积怨,同时为了解决军费,也需要借助于货币,并趁机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来提高他的政治地位。自《国币条例》公布后,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很快被民众接受,流通各地。

        袁大头的发行,对抵制外国银圆起了一些作用。袁大头发行后,广大民众愿用国币,不要“洋钱”。如在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高潮中,上海钱业公会宣布使用袁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钱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乱制各式银圆的现象。因当时颁布的《国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币铸发权专属于政府。旧有各官局所铸发之壹圆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凡公款出入一律用国币。”

天津曾有三座造币厂
(来源:天津青年报 )
 
        天津卫开埠以来,漕运大兴,南北地产,吞吐集散。票号银庄云集,币制币种繁多,白银、宝钞、铜钱、银票同时流通,官办、私营相互通兑,形成货币文化的深厚积淀,自成北方的金融中心。 

        严格说来,天津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座“造币厂”,即“宝津局”铸币厂,“北洋银元局铸币厂”(西厂)和随后建立的户部造币总厂(东厂)。尤其是“东厂”和“西厂”在津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中也有“李公祠,地面广,东西窑洼洋钱厂”的词语。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解决当时令百姓商贾广为头痛的币种“成色不一、互兑不便”以及直隶地方“流通不足,物价浮动”的问题,报请清政府批准率先在其属下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俗称东局子,现为解放军运输学院)内设“宝津局”鼓铸制币,生产“制钱”及试产铜元银币,先后引进国外先进制币设备、聘用外国技师,不出数年,竟形成国内的一流造币技术。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上任伊始就奏请政府批准重新建立造币厂的建议,令周学熙着手筹办北洋银元局事宜,两个月后,周学熙出任北洋银元局总办,并在大经路(现中山路)宇纬路的交口设立了北洋银元局官衙(现为铁路第一子弟小学)。这第二个造币厂的厂址就选定在原李鸿章淮军护卫营的营房旧址(天纬路原大悲院东院)。
 
“北洋机器局”和“北洋银元局”币

   
       北洋机器局最初铸银元是在光绪十五年,面值仅“一元”一种,是天津官造的呈样银币,未流通,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始铸流通银币。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面值有“一元”、“五角”、“两角”、“一 角”、“半角”五种。是我国第一套以元为单位的计值银币。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北洋机器局造”,面值同上。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造”,面值同上。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二十五年铸,面值有“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种。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二十六年铸,面值有“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三分六厘”。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二十九年铸,仅“七钱二分”一种。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一年铸,仅“一钱四分四厘”一种。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三年铸,仅“七钱二分”一种。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三十四年铸,仅“七钱二分”一种。

        “北洋造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三年铸,面值“一两”。
 
“户部造币总厂”币

  
         “户部光绪元宝”,光绪二十九年铸,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五种。 

         “户部丙午大清银币”,背面中心凸圆阴文“中”字,光绪三十二年铸,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种,又有“丙午大清金币”“一两”一种。 

        “丁未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年铸,面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又有“丁未大清金币”“一两”一种。

        “造币总厂光绪元宝”,光绪三十四年铸,面值“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种。 

        “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宣统二年铸,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宣统三年铸,“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
 
天津造币总厂民国币 

         袁世凯头像银币,民国三年铸,面值“一元”、“中元”、“二角”、“一角”、“五分”五种。

         龙凤黼黻图一元币,民国十二年铸,面值“一元”,民国十五年又铸“二角”、“一角”银辅币。(纪念币未列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