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56个民族——京族

 guiyanggao 2011-02-01
 
        京族,现有18915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700多种鱼之外,尤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渔业风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的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沿滩沟两旁,分两行插上直径10多公分的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篾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民间所称的“篱沟”。篱沟一般长数百米,其形状如漏斗,紧靠海边的漏斗尖口宽约10米。一渔箔用木柱上万根,有点象古代的八卦阵。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 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3 个鱼室相通,但入口处都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涨潮时,汹涌的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网罾尽情收获。
        笼灯捕虾是我国京族渔民传统而独特的劳作方式,这种劳作方式保留至今.
 
       在京族聚居的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京族人民总结出踩高跷捕捞鱼虾的方法。 
 
        京族三岛浅海一带盛产大小黄鱼、马交鱼、尤鱼等,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拉大网捕鱼的生产方式,大网长达1000多米,重达几千斤,每张网价值1万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出资购买。拉大网时,要30多人抬网到海边,由网头带头乘船沿距海边70多米远的地方沿沙滩岸线下放,最后拉到沙滩,形成一个800多米长的半月形包围圈,几十人各在两头拉,从早上拉到中午12时才将大网拉上沙滩。一网一般能打几百至上千斤鱼,主要是大小黄鱼、马交鱼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有一网打1万多斤鱼的壮举。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渔船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不知者不为过嘛。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
 
海榄山中石条房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家的“朋友”。
  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 0 0 0 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木瓜、菠萝、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象海滨公园,景观十分迷人。
  过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 5 公分,宽2 5 公分,厚2 0 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 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 间。厨房与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哈节
  
  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是每年一度的“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节日,是京族节庆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京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哈”即京语“唱歌”之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氵万)尾、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哈亭是京族人民过"哈节"、祀祖先、祭神灵的民间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一般为圆圆红柱,弯弯亭角,屋顶双龙戏珠,亭内雕梁画栋,既古朴典雅,又别具特色。每到哈节,欢喜若狂的京族人民,在亭内载歌载舞,喜庆的气氛把整个海岛都扛了起来。
 
哈亭前跳竹竿舞
 
 
京族饮食

       过去京族人一般以杂粮为主食。杂粮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狗尾粟、鸭脚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状或碎粒(红薯、芋头则切成碎块),再掺进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锅稀粥,一日两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干饭,生活是极为困苦的。然而,他们却在饮食习俗方面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而且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欢甜食,特别喜欢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简单:将糯米淘净水煮,至将熟时,加糖再熬,至米烂水有胶质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润润、香喷喷,很是诱人。逢年过节,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时家中来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来招待,要是一时拿不出,也会将就一下,来一碗红薯糖汤、粉丝糖汤或绿豆糖水。

        2.“风吹糕”和“白糍糕”
        这是京族颇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的粮食制品。“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然后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几乎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即飘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白糍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滤成半干,然后搓捏成一个个如鸡蛋大小的汤圆,内包糖馅,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边守岁边做好煮熟,待新春到来时,先用以供神祭祖,后拿来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长寿,偕老白头如“白糍糕”。

        3.“鲶汁”与“风吹(米乙)”
  
  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 至6 月间,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最后压滤“三漏汁”。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难怪民间传说讲,当年有位皇帝把京家鱼露称为“金汁”呢!
  “风吹(米乙)”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 0 公分的铝制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米乙)”。其味香脆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米乙)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独弦琴
 
        独弦琴,又称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它结构简单,但音色优美,音调丰富,曲音清雅,多有变化,演奏之时,如惊涛拍岸,如百鸟朝阳,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群众的喜受。独弦琴用大半个竹筒(或用几块木片拼成长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长约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上系一条弦线,连接到小圆柱上,用一块小竹片拨弄弦线,便可弹出娓娓动听的乐音。每当明月当空,琴师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飞向长空,众人在晚风中聆听动人的乐曲,别有一番情趣。弹奏独弦琴时,须不时调整摇杆,当把琴弦扩张时,可拨出较高的乐音;使琴弦放松时,乐音变得较为低沉。由于用左手推拉摇杆而使琴弦松弛或扩张,弹奏时需要稍作停顿,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长的发音规律。通常是音长较强,音短较弱,全过程由强变弱,由弱变强,不断变化。
 
 
 
京族服饰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