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删的不是《背影》而是“八股”思想

 学海泛舟 2011-02-06
该删的不是《背影》而是“八股”思想

杨之学

        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丁教授的理由是《背影》有诸多瑕疵,譬如《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属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放在教科书中对莘莘学子有“教唆”之嫌。这就奇了怪了,我虽然从未听人明说学了《背影》一文就更爱自己的父亲了,现在全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全国至少有几亿人读过《背影》,却也从未听到有人说自己之所以违反交通规则是因为受到《背影》的影响;前不久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高官撞火车身亡,也未听说与《背影》的“误导”有关,其家属似乎既没要求定为“工伤”也没准备起诉我国的教材编审机构。现在的教授大多忙于兼职走穴赚外快,我疑心特立独行的丁教授是不是兼职去当“交通协管员”了,要不然何以有如此“第二职业”敏感呢!

         更为奇怪的是,丁教授还把《背影》中的“父亲”与朱自清的父亲直接划上等号,进行了一番“政审”,审查的结果是朱自清的父亲“不合格”。 “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若是一定要坚持这般“实事求是”,那教材中的篇目大概要删除殆尽了,因为好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PS”之嫌;若是一定要坚持这般“秉笔直书”,那文学作品中“虚构”与“想象”的元素大概都要弃绝了,文学从此得改名了。我不懂“文学”,但我还是认为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改成相对“客观”的“十里莺啼绿映红”是极不妥当的。

         虽然没有人批评丁教授误把语文教科书当成“政治”教科书(或是交通守则之类)了,但随后丁教授回应媒体时仍主动辩称,自己对于朱自清散文的批评,是出于“语文方面”的问题。丁教授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多非健康汉语,其实,丁教授应该大胆建议把互联网关掉,因为现在的网络汉语更不健康,五十步都走了,又何妨再走五十步到一百步呢?当然,要是把互联网关了,丁教授就没法开博了。丁教授认为朱自清的文风“孱弱病态”,大类“小资”,那鲁迅的文风呢,嬉笑怒骂,有如投枪匕首,岂不属于“愤青”型?鲁迅教现代人当“愤青”,彼一时,此一时,岂不有悖于“稳定”与“团结”?鲁迅的文章“文白夹杂”,很难称“典范的现代白话文”,阿Q等贬损广大贫雇农“形象”的虚构人物“政审”更过不了关,依我看,鲁迅的文章也该全部删去了。还有,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也应删去,因为泄漏了商业机密……

         其实,丁教授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你看,我等以亿计的“愚民”,愣是没有发现《背影》还有这么多“毛病”,因为我等压根儿就没“思想”过;不过,教育界大张旗鼓地提倡“教改”也有好些年头了,遗憾的是我们还是没见到几多经过“改教”的小青年提出类似的“问题”。唯独丁教授对“名篇与杰作”不“崇拜”,不“盲从”,敢于且善于“独立思考”,展示出了非凡的“创新”与“求异”“思维品质”,看来“教授”也不是白诓的。丁教授勇开“风气之先”,我们理应高声“鼓与呼”,只要我们的国人摒弃盲从之陋习,发扬思辨之精神,我们的民族何愁无活力,何愁无创新?几十年的教育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的“难言之隐”将很快成为过去,诺贝尔奖定会向中国人滚滚而来!

         可惜,丁教授的思辨,仅属一人之思辨,丁教授的批判,仅属一人之批判,他并没有要引领潮流的“意思”,更没有要引领潮流的“意识”,因为他要做的,恰恰是要“删去”《背影》——从而“删去”孩子们赖以进行思辨、可能产生疑义、可以展开批判的条件与土壤,以便“一如既往”地让孩子们在“灌输”中学习,在“填鸭”中认知,在仰视中观察,在盲从中成长,在标准模式中生存……这样培养出来的国民,他们也许有思想,但很可能只有一种“标准思想”;他们也许会思考,但很可能只是为了趋同“标准”……也许有人说我在夸大其辞,在危言耸听。恕我偏激,国人在统一的“标准教材”中“接受”来的思想,难道不是“一个标准”的思想吗?退一步讲,这样做的结果,也是在教国人只用一个脑子思维。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完美文章,什么样的教材才是标准教材,丁教授恐怕也给不出一个标准答案。丁教授的“思维”确实“活跃”了一把,进2010年的网络“雷人雷语”名单大概也不成问题了。但丁教授的“教材观”乃至教育观(国民培养观),乃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在中国绵延了千百年,“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教育就有了标准的教材——“四书五经”,就有了统一的“中心思想”——儒家思想,其它的都是异端邪说。到了明清时期,连文章也有了标准的写法——八股文体。孔夫子有一句话叫“有教无类”,人本无“类”,我们千百年来的教育思想,恰恰是要把人都教成“一类”;丁教授删《背影》,与其是怕人不能都成为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公民,其实质毋宁说是怕人不能都成为“一类”。

         我们现在经常说教书要授之以“渔”而不是“鱼”。弄一套非常标准非常完美的教材搁那儿,让学生取样学样,而毋须观察、辨别、挑选、证伪,岂不是授之以“鱼”?“渔”是捕鱼的能力与方法,我们知道,鱼可以徒手捉,可以用鱼钩钓,可以用鱼叉叉,可以用网捕,可以用电打,还可以“竭泽而渔”……而教科书是什么,它可以是鱼钩,可以是鱼叉,可以是鱼网,可以是电,可以是抽水机,甚至可以弃之不用;姜太公用直钩,还钓到了“大鱼”。教材本没有标准,为教材制定标准的人往往带有另类的功利目的,教材只不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介质,全在于执教人如何利用,我们过于执著地去追求尽善尽美的“标准”教材,岂不堕入怪圈?《背影》中的父亲,没人强调他必须是“高大全”的,他违反了交通规则,我们的老师引导学生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不就得了。

         丁教授赞成删去《背影》,说明我们的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还有很多沉疴未除,譬如教育的泛政治化,把文学、历史、哲学等统统当政治来教;教育指导思想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错位,既要学生做听话的乖孩子,又期待学生能出点新花样;“应试教育”、“标准答案”等仍在无情地摧残学生的个性,桎梏学生的思维……

         在当前中国,真正要删去的不是朱自清的《背影》,而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八股”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