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瓷器14讲 14

 伟基伍德 2011-02-06

第十四讲:“邃艺庐”说瓷

“邃艺庐”说瓷——清代瓷器的器型、纹饰特征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日幕,也是中国传统瓷器在两千年瓷器长河中的最后绝响,她溅起的浪花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尤其是康乾盛世创造的辉煌,今日更是难以逾越。令人遗憾的是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瓷器的光芒逐渐被海外如日本等国所遮掩,成了名副其实的“瓷器帝国的落日”。清代景德镇独领中国瓷业风骚,充分展示了“瓷都”的特有魅力。 

如果将清代瓷器分成两个时期,那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21735)、乾隆(17351765)为第一时期。顺治在位的时间仅为17年,加上瓷业停顿,所烧瓷器不多。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未成。”顺治的瓷器纹饰主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也有植物和山水等。人物多为仕女或文会图。动物多见瑞兽。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顺治时期的顺治十四年款的青花人物碗和顺治庚子年款的青花云龙纹瓶。从造型上看,顺治时期的瓷器以盘和瓶为多。盘为撇口、圈足。瓶以直筒瓶较为普遍。

康熙朝以后,由于“官搭民烧”、“督陶官”、“御窑厂”等制度的实行,瓷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康熙时期的主要器物有碗、盘、壶为大宗,还有杯、盒、洗、炉、笔筒、罐等。在民窑烧造的瓷器中能见到大件的瓶和尊等器物。尊和瓶的造型较顺治朝丰富,如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有48.1厘米高,规整又大度。此外,在器型上也以仿前朝的为多,如仿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但较多见的还是访宣德和成化。也有仿青铜器的造型。康熙朝瓷器的纹饰主要以龙、凤、花卉、松、竹、梅等为主,也有人物、民间故事和文字诗词等题材。人物图案主要有《八仙》、《竹林七贤》、《三国演义》、《水浒传》、《多子图》、《西园雅集》、《群仙祝寿》、《刀马人》等。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珐琅彩瓷和粉彩瓷最为惹眼。上海博物馆2004年年初受赠有一件雍正粉彩橄榄瓶,堪称精品佳作。雍正器型多沿袭前朝,也有一些创新。如瓶类,出现了多种造型,从感觉上看,总体显得比康熙朝的瓷器柔美和温婉。也比较多见仿前朝的器物,如仿哥窑、官窑、成化窑等。纹饰主要有人物、花卉、瑞兽、动物、窑变、云龙纹、缠枝纹、文字、山水等。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雍正斗彩花卉纹扁壶,高26.7厘米,直口、圆扁腹、双耳,椭圆形圈足。满身装饰花卉,有荷花、桃花、菊花、牡丹、缠枝纹等,色彩艳丽富贵,做工精细,堪称上品。

有人将乾隆时期说成中国瓷器的集大成时期,一点也不为过。这与乾隆皇帝的性情有关。乾隆时期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乾隆时期,无论是器物的造型、釉色、制作工艺、纹饰、品种等,都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器型来看,主要有各种各样的杯、盘、碗、盏、碟、瓶、罐、缸、盂、盒、尊、盆、觚、壶、各种象生瓷等,形态各异,数量巨大。纹饰也是丰富多彩,山水、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均发挥到了极值。装饰手法也综合了前朝的多种工艺:贴花、刻花、印花、雕花、镂空、堆塑、彩绘等。有些瓷器是多种装饰工艺的结合。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乾隆时期的粉彩开光透雕螭龙纹旋转瓶,高10.9厘米,口外撇,束颈,圆鼓腹,圈足外撇。此器分三部分:颈、腹、座,内心连接瓶座,可旋转,故又称“转心瓶”。装饰上既有粉彩,又有镂空和雕饰。是乾隆朝比较多见的一种器型。

嘉庆以后是清朝瓷器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从嘉庆(17961820)到宣统(19091911)的一百余年是中国瓷器的衰微期。嘉庆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力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瓷器除了沿袭前朝的工艺、器型、装饰外,无多大创新。在此不赘述。

总体上来看,清朝瓷器的造型归结起来有以下特点:一、属于饮食器、盛器和日用器的主要有杯、盘、碗、盅、碟、壶、罐、洗、缸、盒、盆、烛台、桌、凳、枕等。二、属于陈设和玩赏器的有瓶、尊、觚、插屏、花托、鼻烟壶、蟋蟀罐、棋具、象生瓷和各种瓷雕等。三、属于文房用品的有:水盂、笔洗、砚台、笔筒、印盒、笔架、笔杆、墨床等。此外还有一些祭祀用器和宗教用具等。清朝瓷器的纹饰,总体上看也可分成几大类:吉祥瑞兽图案——松鹤、牡丹、仙桃、蝙蝠、喜鹊、鹌鹑、龙凤、石榴、游鱼、鸳鸯、麒麟、狮子等。山水图案——主要吸收宋代院体画风和元代或清初“四王”等画风。也有西湖十景或园林景观等。人物图案主要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婴戏图、耕织图等。花卉图案以传统意义上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等为主。也有喇叭花、牵牛花、缠枝花等。此外,也常见有书法诗文,显示出文雅风流之韵。诸如《圣主得贤臣颂》、《出师表》、《滕王阁序》、《赤壁赋》、《兰亭序》等均可在瓷器上找到。

 

“邃艺庐”说瓷——明代瓷器造型和纹饰

明代十七朝天子,除建文、泰昌、洪熙三朝少见瓷器外,余多有见。目前明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也还时有所见,但精品不多。相对于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海外市场上的明代瓷器则要多些。这一方面主要是海外对瓷器的热衷要甚于中国书法和绘画。另一方面瓷器作为大宗的外销商品留存在海外的数量较多。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陆禁止拍卖出土的器物。所以可能有很多的出土器物以其他方式在流通,而不易被觉察。

中国瓷器的真伪一直是困绕世界的难题,相对于书画而言,瓷器则要容易一些。本文以景德镇为中心从明代瓷器发展的顺序简要探讨一下各皇位时期瓷器器型和纹饰的特征。瓷器的器型和纹饰是瓷器鉴定中很重要的一环。

洪武、建文(13681402年)时期

洪武、建文在位共计35年(其中建文4年),陶瓷史上一般将建文划在洪武时期。如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臬史、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书》中就说:“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始开窑烧造······有御厂一所。”从传世和出土的洪武(建文)时期的瓷器纹饰看,内容以花卉、动物等纹饰为主。洪武时期的青花花卉纹饰主要有蕉叶纹、莲瓣纹、菊纹、牡丹纹、忍冬纹、石榴纹等。洪武时期的花卉纹饰多以组合纹饰出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花竹石石榴纹盘》(高8.6cm口径46.5cm),正面盘心饰竹、石和石榴花纹;盘器内壁有牡丹、石榴、菊花和山茶花等;口沿边饰有缠枝菊纹。盘器外壁有缠枝菊纹。从存世品看,洪武的大盘瓷器大多以满饰花卉纹为特征。

1964年,南京明代故宫出土一件官窑青花云龙纹盘(残器)。上有纹饰:边墙外壁青花,里壁模印,两面同是云龙纹饰。······盘心有如意云纹三朵。明代洪武官窑龙纹有继承元代龙纹的特征,但形象变得温和,表现手法较简洁。至于建文时期的瓷器,至今未发现有年款的考古学意义上的瓷器。

洪武、建文时期瓷器的造型以盘、壶、瓶(玉壶春瓶)、碗等为主。

永乐、洪熙、宣德(14031435)时期

这一时期在明代历史上也是很短暂的,但瓷器以永乐和宣德最为知名。纹饰较前朝丰富多了,主要有三大类:植物纹饰、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植物纹饰有缠枝纹、牡丹纹、菊花、松树、竹子、梅花、仙桃、石榴、苜蓿、海棠、枇杷、折枝花、灵芝、葡萄、樱桃、山茶等。动物纹饰以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为主,也有一些海兽、麒麟、狮子、喜鹊、鸳鸯、鱼纹等。人物纹饰主要有庭园仕女、少数民族乐舞、吹萧引凤、婴嬉纹等。此外也有少许的几何纹饰如回纹、弦纹等;文字纹如藏文或阿拉伯纹。从传世器物看,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多出现在宣德时期。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宣德时期的《青花仕女赏画图高足碗》,画中两仕女对坐赏画,人物置身于山水花草树木之间,惬意恬静又显得文雅风流。这一时期纹饰的装饰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绘、划,也有剔刻、压印、堆塑等工艺。

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造型主要有瓶(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壶(扁壶、执壶)、罐、尊、烛台、香炉、盘、碗、杯(高足杯)、盏托、花浇、洗等。

正统、景泰、天顺(14361646)时期

这一时期历时28年,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黑暗时期——“空白期”,即未见有三朝官窑款的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带有“天顺年”楷书款的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此三朝瓷器的纹饰主要有孔雀牡丹纹、松竹梅纹、缠枝莲纹、八仙图、应龙麒麟纹、高士图、携琴访友图、波斯文等。从这三朝的青花瓷器看,纹饰装饰得比较满。这三朝的器型基本没什么创新,大多沿袭前朝,主要以罐、瓶、盘、碗、炉等为主。

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时期

在中国明清瓷器的历史中,广泛流传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成化瓷器抛开了宣德时期瓷器的豪放粗犷,走向了恬静、细腻和柔美。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有缠枝纹、高士图、花鸟纹、云龙纹、仕女图、麒麟纹、海兽纹、松竹梅纹、宝相花、如意纹、梵文、阿拉伯文、天马纹、道士图、葡萄纹、园景图等。这些纹饰大多通过彩绘、刻划、压印、堆雕、金饰等手法做就。成化——正德时期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瓶、罐、炉、盘、碗、杯、尊、盒、烛台、花插、洗等。这一时期我们印象较深的有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

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时期

历史的发展总是按既有的规律朝前。这三朝算起来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仅嘉靖皇帝在位就45年。国势的衰微、朝廷的腐败已在这体现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中。虽然海外贸易使得嘉靖瓷器有一次回光返照式的辉煌,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制作益考,无物不有。”但粗陋的工艺总还是掩饰不了颓废的趋势。嘉靖——万历时期的纹饰主要有:云龙纹、八仙图、缠枝纹、牡丹纹、鱼藻纹、双龙戏珠纹、四爱图、婴戏图、璎珞纹、鱼莲纹、寿字纹、文人雅玩图、舞蹈人物图、松竹梅纹、高士图、龙凤纹、鸳鸯卧莲纹、八卦纹等。器型主要有:瓶、尊、罐、壶、盒、炉、洗、盆、盘、碗、杯、觚等。

泰昌、天启、崇祯(16201644)时期

如果说泰昌在位不到一年病死告亡给本已萎靡的明王朝带来不幸的话,那崇祯皇帝的一根井绳则永远结束了大明朱氏王朝。这一时期的器物和纹饰多沿袭前朝,却明显地表现出粗陋、衰落的迹象。官窑款识的瓷器也少见。这一时期的纹饰主要是人物、山水、花卉、缠枝纹等。器物主要是杯、盘、碗、盆、瓶、壶、炉、觚等。

“邃艺庐”说瓷——陶瓷上的印款和题识

陶瓷上的印款和题识是指以文字或符号为表现形式且附着在陶瓷器上的特殊装饰。印款大多附在瓷器的底部,也有少量置于瓷器的腹部或颈部。题识主要是文字的题写,一般在陶瓷的盖面或腹部。关于款识,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就有阐述,《汉书·效祀志》中说:“鼎细小,又有款识”。后来又有人进一步解释,张士南在《游宦记闻》中说:“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凸出者。”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冶陶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陶器的历史距今有一万余年,瓷器的历史也近两千年——东汉末年在浙江(越地)烧成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瓷器。陶器上出现文字比较早,只不过这种文字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成熟的像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它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名为“刻契陶文”。文字作为文明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陶器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陶瓷器上出现印款和题识也是陶瓷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赋予了陶瓷器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形态的发展。从陶瓷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陶瓷器从单一的素面发展到简单的装饰,从单一简单的装饰发展到多元综合的装饰。同时这种装饰理念在中国的其他文化形态——青铜、绘画等上也体现出来。

陶瓷器上的印款和题识是陶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工匠、帝王、供养人等人的重要印记,也是文化趣味、时代风尚和生活特征的重要标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陶瓷器的印款和题识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分析和严加鉴别,找出相同的规律和不同的差异。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陶瓷器上的印款和题识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从陶瓷器款识的书写方式看,有以下几种:一、刻划式。二、模印式。三、书写式。早期的单色釉瓷主要以刻划、模印甚至堆塑的手法在胎体上进行。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元代以前的陶瓷器上。如越窑青瓷、定窑白瓷、龙泉青瓷等。随着彩瓷的出现,书写形式成了主要的款识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粉彩瓷器等瓷器款识。

从陶瓷器的款识种类、形式看,主要有:文字类(印章、诗文、题句等)和图纹类(动物、植物、符号等);款识的形式,有横排、竖排,长形、方形、圆形、弧形等,有圆圈、方框等。文字也有多种形式和体式,如不同的文字(如汉字、梵文、八思巴文、西夏文、满文、英文等)、不同的书体(如篆书、行书、楷书、隶书、变体文字等)。

从陶瓷器的款识内容看,主要有:纪年款(包括寄托年号款)、堂名斋名宫名公司单位名款、工匠窑主款、商业广告款、吉祥语句款、诗文款、符号款(如双圈款)、记事款、动物款、植物款等。

不同陶瓷器上的款识有不同的风格。从早期的越窑瓷器上看,主要有以下特征:东汉越窑青瓷上有“王尊”等的单体款。三国时期的青瓷虎子上题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谊作”。这个款识很明显包含有纪年、地点、工匠等综合款。西晋时期的魂瓶上有“出始宁用此廪  宜子孙正厉高  陈泉四作”。唐代越窑瓷器上还有墓志等满器铭文。可见越窑瓷器上的款识是多种多样的。比越窑稍晚一些的长沙窑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的唐代诗文款识,如“万里人南去”、“自入长信宫”、“去岁无田种”等。同时作为商业用瓷的长沙窑瓷器当然也出现了相当于广告用语一类的款识,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等。此外还有如“油盒”、“陈家美春酒”、“瓦货老行”等实用款名。在唐代另一名瓷——邢窑白瓷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款识,如“王”、“翰林”等简单的款识。

宋元时期的瓷器款识,明显的比唐代丰富得多。宋代瓷器以“官”、“哥”、“汝”、“定”、“钧”、“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等为主。元代以青花(釉里红)瓷和枢府白瓷等为主。在定窑的白瓷上我们看到了“易定”、“至道元年”、“尚药局”、“定州公用”、“长寿酒”等款识。在汝窑瓷器上看到了“吴”、“甲”、“丙”等单字的款识。也从钧窑瓷器上看到了“奉华”、“宣和元宝”、“省符”等款识。在景德镇的青白瓷上也能看到“段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朱”、“徐”等款识。在龙泉青瓷上出现了“天”、“大吉”、“金玉满堂”、“美酒清香”、“泰定四年”等款识。在元代釉里红的瓷器上出现了“禾黍丰而仓廪实”、“子孙盛而福禄崇”等对联式的款识。在元青花瓷上出现了“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等诗句款识。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器的中心转移到了江南,以江西的景德镇和江苏的宜兴为中心,前者是中国的“瓷都”,后者成了中国的“陶都”。明清时期,除了陶瓷器的制作出现了严格的制度和规范之外,陶瓷器的款识也变得规范和有秩序。主要有两大分野:官窑和民窑款识。而在所有的陶瓷器款识中又以纪年款为最多。在明代十七任皇帝中,以纪年款、吉祥用语款和堂名斋号款等为多。如纪年款“洪武七年二月十七日造”、“永乐年制”、“天顺年”、“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等。在纪年款中,以“××年造(制)”和“大明××年造(制)”为多。堂名斋号款多集中在明代中后期,如嘉靖、隆庆皇帝以后。主要有“××堂”、“××府”、“××房”、“××斋”、“××居”、“××园”等。吉祥用语款在明代除了正统、天顺两朝少见外,其他皇帝时期均有出现。大多如“福”、“禄”、“寿”、“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国泰民安”等。此外,在明代也发现了很多的工匠款,如“陈文显造”、“程舍自造”、“紫芝主人监制”等。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是瓷器款识大量涌现的时期。除了纪年款比较有规律,如大多数为“××年制”或“大清××年制”,但也有少数加上了天干地支,如“嘉庆己未年”或“道光戊戌年制”等,也有“光绪七年”等纪年款。清代除了纪年款较多外,堂名斋号款也是非常多,遍及清代所有的皇帝时期,而其中又以康熙、乾隆和道光为最多。在清代的堂名斋号款中,可以见到一些重复的款识,如康熙“玉兰斋”,在明崇祯时就出现过。在康熙一朝也出现过同一堂款的不同形式,如“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慎德堂仿古制”,在光绪朝又出现了“慎德堂制”等款识。这些在款识的鉴定方面要特别注意。清末以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对前朝瓷器的仿制,出现了大量的仿制款,这些在鉴定方面也是比较难得。

此外,要提到的是陶器中的紫砂款识。紫砂款识较之于瓷器则比较简单,其款识的题写方式主要以刻、划为主,也有少许的书写。在刻写的方式上,有阳刻也有阴刻。其内容主要以名款和诗文为主。如“陈伟之印”、“时大彬制于三友居”、“鸣远”、“芳气满间轩”等。

总之,陶瓷器款识是陶瓷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陶瓷鉴定重要的依据和标识。对于陶瓷收藏者而言,不仅要在陶瓷的造型、纹饰、釉色、制作工艺等方面下很大的工夫,同时,陶瓷器的款识也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必修的一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邃艺庐”说瓷——历代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美丽“外衣”的色彩。中国瓷器的釉色起初应是在陶器上得到启发而造就的。夏商周三代——“青铜时代”之前的几千年,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很漫长的陶器时代,创造了很多精致富丽的彩陶、黑陶和白陶等陶器品种。战国时期原始瓷的出现,超越了几千年来人类用陶的历史,而其上的一层薄薄青釉仿佛一帘轻纱,似乎在暗示着一场真正的瓷器运动即将开始。果然在东汉末年,中国的越州大地——浙江的先民烧成了中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件瓷器,也第一次给瓷器穿上了美丽的“衣服”——青釉。随后的将近一千年,以青釉和白釉为主体的中国瓷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并在唐朝中后期向世界发布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信息,也因此开辟了“陶瓷之路”,瓷器也就成了中国继丝绸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外交、文化和经济载体。

景德镇瓷器的崛起,无疑是中国瓷器后一千年的骄傲。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纹饰、制作工艺还是釉色,都达到了颠峰,因此也无愧于“瓷都”的美名。下面我们简要谈谈各个时期的瓷器釉色。元代以前中国瓷器的釉色可谓是“五朵金花”——青、白、黑、蓝、紫。到了元代以后,瓷器的釉色日渐丰富起来。

汉代到元代的瓷器釉色:

唐代以前,中国瓷器的釉色主要是青色,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中心统治了中国瓷业近700年。这其中也经历了商周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期的初始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青瓷,以及唐代非常成熟稳重的青瓷。唐代开始,北方瓷业的发展打破了越窑青瓷独霸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主要在河北邢窑一带。唐代茶圣陆羽是这样评价“南青北白”:越瓷青,类玉类冰,邢瓷白,似银似雪。

五代到北宋时期,越窑青瓷继续着它的辉煌,并创造了越瓷史上的颠峰之作——“秘色瓷”,当人们从陕西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它时,无不为之惊叹。难怪唐代诗人陆龟蒙高度评价这一稀世瓷珍:“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好景不长,宋代越窑青瓷被来自浙江的另一支瓷器队伍所取代,这就是“龙泉青瓷”,也从而保持了浙江青瓷的脉系,绵延下去。宋代要提到的瓷器有很多,最著名的当然是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它们的名气就像苏东坡等人一样响。汝窑瓷釉色成青色系,与越窑不同,泛蓝或月白色。钧瓷有紫、蓝、月白等釉色。定窑的釉色多成白色,也有紫等釉色。官窑釉色多为青色系。哥窑则多为青色和米色系,并成纹片状。此外,要提到的便是景德镇的影青釉、耀州要窑的青瓷系列和吉州窑、建窑的黑釉盏。辽、金、元时期,瓷器的釉色逐渐丰富,有白、黑、绿、黄、红、蓝、褐、青、酱、三彩等釉色。

明代瓷器的釉色:

明代瓷器的釉色总体特点是釉厚滋润、沉稳。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的瓷器继承元代瓷器的特点,粗拙大度。这一时期主要以青花瓷或釉里红为主。因此釉色主要是白釉,但因工艺粗拙,总体上呈灰色或偏青色。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由于瓷器品种的大量增加,釉色也丰富多彩,从釉色工艺上看,主要分成三类:釉上彩、釉下彩和单色釉。这一时期的主要釉色有甜白、冬青、影青、翠青、红釉、蓝釉、孔雀绿、黄釉和黑釉等。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温润如玉,质如乳汁,因此也称做“奶白”。鲜红釉也是永乐时期的名品,是铜红釉技术的高度表现,以鲜亮、莹润为特点。宣德时期的蓝釉与红釉也是值得一提。宣德的红釉品种繁多,有宝石红、霁红、醉红、鸡血红等称谓。蓝釉也是相当名贵,有宝石蓝、霁蓝等。宣德霁蓝的显著特点是釉质肥厚,不流动,有桔皮纹特征。

“空白期”(14361464)瓷器的釉色主要有单色白釉、青花白釉等。正德时期的青花白釉厚实洁白;景泰时期则白中孕青;天顺时期也略呈青白色。天顺时期的霁蓝,不是很纯正,蓝中泛黑。

成化——正德时期(14651487)是明代瓷器的一个辉煌点。尤其成化的斗彩成为中国瓷器史上一个经典。成化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黄釉、白釉、蓝釉、红釉、酱釉、仿古釉如仿哥釉等。民间流传看瓷器的说法,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弘治与正德时期基本上与成化风格相近。

嘉靖——万历时期(15221620),随着明代国力的衰微,瓷器也逐渐走向颓势。与前朝的瓷器相比,这一时期的瓷器显得粗拙浑厚,远没有成化时期的细腻和光洁。五彩是嘉靖时期的名品佳器,直接在白釉上绘制五彩,但釉面不够细腻润泽。此外,还有白釉、矾红、黄釉、绿釉(瓜皮绿等)、红釉、酱釉、蓝釉(孔雀蓝等)、紫釉(茄皮紫等)、青釉(冬青、回青、影青等)等。万历时期在位48年,较长的任期没有改变整个明代的颓势,瓷器亦是如此。这一时期的主要釉色有蓝釉、白釉、黄釉、青釉等。总体特征是较前朝粗拙,工艺凋零。

泰昌——崇祯时期(16201644),这是明代瓷器的最后一个时期,瓷器品种也很单一,主要是青花和一些白釉瓷器,釉色也比较暗淡。不过这一颓势在不远的清代很快得到了改变。“康乾盛世”似乎成了中国瓷器的绝响。

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将明代的瓷器釉色比喻成醇厚的宋代绘画,那清代瓷器的釉色就好象是纸上云烟的明清绘画。

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中国瓷器应有的辉煌,但正像历史的发展一样,有起也有落。如果说顺治时代掀开了清代瓷器的序目,那康熙则是前瞻性地迫不及待地将清代瓷器带入了繁荣。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华到乾隆时期中国瓷器也像中国历史一样开始显得羸弱和苍白。久有的辉煌只能留待后人在考古和寻访中抱有怀旧的情怀和失落的思考。

清代瓷器釉色总体上看显得比明代要单薄,釉质没有明代醇厚,光泽也不及明代沉稳。顺治时期还是较多的继承了明代的遗风,保留了原有的一些品种,如青釉、黄釉、白釉、茄皮紫釉等。青花的发色也多暗淡。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的极度发展时期,可谓“颠峰”。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不仅传承了前代的经典,也有新的发展。主要有红釉、蓝釉、黄釉、紫釉、金银色、绿釉、青釉及各种仿古釉等。嘉庆以后,除了沿袭前朝的釉色外,基本没有什么创新。

 

参考资料:

1、《汉书》卷28下,《地理志燕部》

2、日本·矢部良明《日本出土唐宋时期的陶瓷》,见《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3辑

3、日本·古原宏申《日本的中国画研究与收藏》,见《朵云》总40期1994年1月

4、《日本书纪》应神天皇15年8月条、16年2月条

5、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6、东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年4月

7、《明清陶瓷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朱培初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4月

8、《宋代陶瓷与对日贸易》刘兰华《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

9、日本·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

10、叶文程等《浙江青瓷的对外输出》《江西文物》1989年

11、《阿拉伯史纲610---1945年》郭应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2、《中国交通史》白寿彝著 上海书店1984年3月版

13、《后汉书·西域·大秦传》

14、《宋书·蛮夷传》卷97

15、熊廖著《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美的民族特征》浙江美院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16、《太平御览·舟部》

17、《新唐书·地理志》

18、惠琳《一切经音义》。惠琳:唐高僧,疏勒国人。通内外学,尤精训诂,开元中住京师

西明寺,有大藏音义一百卷,即《一切经音义》。

19、《中国印度见闻录》苏来曼著,穆根莱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初版。

20、《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  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

21、《萍州可谈》卷2

22、王礼《鳞原文集》。

23、《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等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初版

24、《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 叶文程,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25、《中国古陶瓷论丛》傅振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5月版

26、《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27、《海上商旅》周平著,《中国陶瓷》,1989年第五期,共106期

28、《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29、《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30、《阿拉伯通史》美·希提著,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1、《全唐文》卷35

32、《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协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

33、《续文献通考》卷26

34、《明史·食货志》卷4

35、《旧唐书·李勉传》

36、《中国商业史》王孝通著,上海书店,1984年11月版

37、《宋会要辑稿》

38、《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著,谢方校著,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

39、《宋史》卷185

40、《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41、《瀛涯胜览》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中华书局,1955年版

 

42、孟凡人、马文宽:《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展》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43、林士民《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明州》,海洋出版社,1990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