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塔也有风水意象

 风水太美 2011-02-08
             从六榕寺花塔谈寺塔的风水意向
                         曾祥裕
            (赣州风水养生堂 、杨公风水培训研究中心)
             几次到了广州办事都想去六榕寺考察,这次幸得东家李先生在我办完事后送我到六榕寺礼佛。   
                               六榕寺的历史渊源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该寺离光孝寺不远,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
 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后人敬重苏东坡遗墨,将“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净慧寺改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又名花塔。 
    
    六榕寺山门前门楣上悬挂的“六榕”二字牌匾,是苏东坡所书。门两边的楹联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是民国初年顺德文人岑学侣撰写的。我对苏东坡处于厄运时豁达的人生姿态钦佩不已,特别喜欢读他豪放的诗词。
    据史料称,原来的净慧寺规模相当宏大,占地甚广,山门朝南。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院一半面积辟为永丰仓,自此之后山门便改为现在的向东,而寺院面积日渐缩小。现在的六榕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山门内向西依次为天王殿、花塔、大雄宝殿,北有解行精舍,南有碑廊、观音殿、六祖堂、补榕亭等。 
                                      六榕寺花塔闻名遐迩
    
    礼佛后我对寺中的花塔有极浓厚的兴趣。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因此塔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匠心独运的是为维护花塔的根基,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古时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基。经科学测量,现在的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较稳固。然而,花塔毕竟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虽经多次维修,但塔身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缝,并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为此,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拨款400多万元,采用了“中华791化学浆”、碳素纤维布等材料,从2001年2月开始对花塔进行了加“箍”加固维修,并于同年8月底通过验收。现在修葺一新的花塔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中外游客和善男信女到此参观和朝拜。
    花塔外观十分漂亮,登上塔顶可以饱览羊城的秀丽风光。传说在南汉时期,皇帝刘()的宠妃素馨在六榕寺内削发为尼,中秋节之夜宫女们在塔上悬挂璀璨的花灯,方圆十里都能看到。
    再就是我从风水学解读六榕寺的建筑布局,也发现其比较特别,花塔位于庭园中央,且在大雄宝殿的正前方。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大多寺庙中较为少见。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造有了变化,多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佛塔则建在中轴线的旁边了。
                                  寺塔的佛教意义
    由六榕寺花塔想到其佛教意义。由于印度“塔”的发音是topa,我国古代通常把它称作“浮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而“塔”这个中文字里的“土”字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也用于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
   最初的塔是佛塔是印度僧人用来供奉佛祖释加牟尼遗骨(舍利子)。相传佛祖释加牟尼涅槃以后,弟子们把他的遗体火化,遗骨在火中凝结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在佛教信徒们的眼里,佛祖的舍利是最为神圣的崇拜物,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最后他们各自得到了一份。由于佛教信徒们将释加弁尼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因此安放舍利子的塔也就要求既要庄严雄伟,又要有匠心独到的形貌,佛塔也就应运而生。
   佛塔不仅是佛祖释加牟尼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在释加弁尼涅槃200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打开了最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地宫,取出舍利子分成许多份,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塔供养。时至今日,佛祖释加弁尼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地区。
 
    从考古资料看来,中国佛寺的布局在公元第四第五世纪已经基本上定型了。中国早期的佛塔一般都是寺院的主体,唐宋以后,塔才移于寺旁或寺后。总的说来,佛寺的布局,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方法。一般地说,从山门(即寺院外面的正门)起,在一根南北轴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庑以及一些楼阁把它们围绕起来。
   这些殿堂的重要性,一般地是逐步加强,往往到了第三或第四个殿堂才是庙宇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后面,在规模比较大的寺院可能还有些建筑。这些殿堂和周围的廊庑楼阁等就把一座寺院划为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的院落。在最早的佛寺建筑中,佛塔的位置往往是在佛寺的中轴线上的,有时在山门之外,有时在山门以内。但是后来佛塔就大多数不放在中轴线上而建立在佛寺的附近,甚至相当距离的地方。
    佛塔的内部构造有固定模式。塔的建筑结构由地宫(有的塔有地宫,有的塔没有地宫。地宫是埋藏佛骨真身舍利和佛经、佛像以及与佛教有关的东西)、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后来,台座部分增高,而覆钵、宝匣和相轮就相对缩小。覆钵、宝匣和相轮安置在塔顶,塔顶高耸,直冲云霄,四周用金属相轮匡匝,表示巡回九天。尖顶下安放宝瓶,有的储存舍利。瓶下台基做成莲花托盘,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静崇高境界。这种三位一体的标志,成为“刹”,所以我国佛教寺院也叫古刹。而塔的太做部分则成为塔身。刹,既有宗教意义,又对塔起了装饰作用。
       
     塔在我国现在广袤的土地上现存近万座,绝大部分是佛塔。中国佛塔造型形式种类繁多。除了花塔(其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还有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亭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密檐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金刚宝座式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在于其入乡随俗,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从佛塔的佛教旨趣到中国哲学观的体现。这个过程我们又可发现易经的阴阳观念的运用。
    朋友,世事洞明皆学问,做一个有心人吧!当你游览佛寺时如果看到塔不难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而塔的平面皆为偶数。这是永恒不变的,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思想根源是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
  
     在中国数字观中,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为奇数又称为阳数;地数为偶数又称为阴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奇数层在佛教中往往用来表示清白与崇高,所以塔的层数皆为奇数。这可以从佛教术语“七级浮屠”之说,侧面地看出基数的意义。而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就是天地合一。如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当然,数字也有中国人吉祥的寓意。如曲靖寥廓山的“靖宁宝塔”为仿明清4方形塔基、8面形9级楼阁式宝塔,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字中的“四”是寓意事事如意;“八”是中国人喜爱的吉祥数;“九”乃是单个数字中最多最大之意,“九”且是“长久”的寓意;“四、八、九”寄托人们期盼“四面八方平静安宁长久”的和平和谐愿望。
   塔的组合也由早期的孤塔独立(云南陆良县的千佛塔属单塔)发展到双塔对峙(云南昆明市的东西寺塔即是)、及三塔鼎立(云南大理的三塔鼎足而立在苍山下)。到后来甚至出现了上百座的塔群如林,人们便称之为“塔林”(河南登封市少林寺塔林是最大的塔群)。
 
    佛塔的边数也有其意义根源。四边形象征四圣谛;六边形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形即是八相成道;十二边形指十二因缘等等。所以塔的平面皆为偶数。宋、辽、金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发展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二是多面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参阅:华瑞?索南才让.中国佛塔[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佛塔的风水意象
      塔发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礼佛的意义,云南学者支云华等人对塔的研究另辟蹊径,认为塔的用途在中国则由原来单一的礼佛性质发展到装点山河风光,有风水之意向,并融入了中国人所倡导的民风民俗以及振兴文风,筑塔镇邪恶之祈愿的寓意等等,这些塔被称之为“风水塔”。
  
   风水塔在明朝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是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道教和儒家,利用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佛塔形式而建造的塔,并赋予中国文化艺术内涵与其上的风水塔又称之为文峰塔、文星塔、文笔塔等,这些独具中国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水塔遍布全国。不过在现代人眼中礼佛的佛塔意义在淡化,而文笔塔的风水意义在强化。建文笔塔能镇山川,蓄文脉,出人才。
  文笔塔的建造目的全在于一个“文”字,即兴文运。文运之所以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的缺陷。塔则被认为可填补当地在风水上的空缺,谓之补地气。因此文笔塔的选址,就特别的讲究风水。凡是文运不通、不发科甲的地方,均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塔,高过别的山,即发科甲。所以,文笔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市或村镇的西南向,成为每一个县城或村寨西南向必不可少的点缀。
   
  文笔塔的选址有风水讲究,一般要依据城镇村庄周围的情况、四周的山势而定。或挺秀于山巅,或依偎在水滨,或镇守于江畔,皆如倚天之剑,直刺云霄,为天地增辉,为山川添色,成一县一邑之标志。文笔塔也有叫文笔峰的,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耸于山巅之上的称文笔塔,平地而起的高塔则为文笔峰了。 
   
      大理三塔
   据学者王琨楼等人考证,文笔塔除了祈求文运,为山川添色外,还有“以文压武”之意。如矗立在昌宁县城西南方向6公里处和睦山上的文笔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11级密檐,从山麓仰望,孤高迷离,雄踞和睦山关。
    传说在清康熙年间,右甸坝经常发生械斗,打斗起来十天半月不停歇,闹得人心惶惶,民不安生。有一位姓赵的县令因无法平息械斗而被撤换,新上任的县令略懂风水,在考察完右甸坝的山川水系之后,感到这里虽是林茂竹修、丰水沃野之地,但南方稍陷,地势偏低,山峰也不够耸拔。南方是“离”,不利人文。右甸坝又如一个倾斜的筲箕,筲箕不平,必有米粮流走,人必为食而争,械斗是以难免。于是就和县里的乡绅们商议,修建了这座文笔塔,锁住坝口关隘,垫平倾斜的风水,以制外流之势,并可“扶正压邪”,永镇山川永固,以安民心稳定。他还在塔的北面建了一座文昌庙供奉魁星神像。魁星二十八宿星辰之一,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主管文运,文人雅士、世族官吏多崇奉祭祀它,认为可以保佑他们求得功名。魁星有了文笔,尽可以书写天下文章,也就不愁文运不兴。文运兴,世人皆知书达礼,械斗自然停止,学子文运兴盛、为官步步青云,使昌宁之地和顺安宁(昌宁原名“顺宁”)。
   无独有偶,云南腾冲来凤山上的文笔塔,巍然壮观,气度恢宏。据说也是为止械斗、“以文压武”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造。建造中又将文笔塔与城内文庙的中轴线为一致,塔为笔,庙为砚,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腾冲是以文昌运盛,是儒是商皆有作为。
      文笔塔的兴废是事关地方文运的大事,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和士绅都极关注和重视。作为一县一州之行政官员,通显一邦、彰扬一邑,是其必不可少的职责。修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文峰塔,自然便被看作为民办事、为地方造福的德政。塔的兴建、重修往往由地方政府及士绅发起和完成,凡文笔塔的修建无不如此。
   在我们赣南各地有不少兼佛塔与文笔塔与一身的塔,如赣州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赣州城区厚德路厚德小学内,塔下原有慈云寺,塔因寺名,清代时曾改名雁塔,“雁塔文峰”是赣州八景之一。慈云塔为六角九级,青砖砌成,重修后高49.9米。底层有高约半米的基座,这是宋代古塔中非常罕见的。每面为四柱三间式,正中为壶门,每层均有平座、栏杆,底层有附阶。塔身内部明层、暗层相间,塔顶原有铁制宝珠,重修后增加了长约8米的金属杆刹。其选址就在赣州古城的六秀方艮位,此处旁边是赣州文庙,就是以此催赣州文运。
   鲤山塔是江西南康的主要文化古迹之一。它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位于旭山公园东侧鲤山之巅,是当时南康县城“水口造塔、西流筑堤,此千百年来永利”的两大建设工程之一。它还造就了南康古八景之一的“苍龙跃浪”胜景,并与东山文峰塔隔江并峙,共同形成南康的门户标志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拆毁于1968年。南康市社会各界曾多年呼吁恢复此景。今年初,该市将其与旭山公园的改造共同列入要为群众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
    重建后采用明代古塔风格,按八面九层型创新设计,融入现代建筑艺术。塔座底部至塔刹顶高69.66米,塔座下设三层共5米多的台基,以方便游人登临观景和塔下活动。预计此塔总造价500万元,于2009年春节正式对市民开放。

  延伸阅读:
 
     大余重修东山水口塔和新建文峰塔的思考
   
       赣州风水养生堂曾祥裕
  国家昌盛,人民富裕,渴求人文环境的改善,祈盼人财官运享通,从古到今,人们兴建水口塔、文峰塔以满足这种心理愿望。
  应大余县文化局的邀请,我曾参与为该县拟建文峰塔寻找一方风水宝地。
  首先我们在县文化局王局长的引导下先考察了东山山上的水口塔旧址,东山在县治水城东面约1里处,南面遥靠大庾岭,北面被章江水截断,梅山水与章江在其西北麓汇合,然后东流。旧《大庾县志》载:东山山川形胜,灵秀为郡之最。登山远眺,双城对拱,宛如合璧,桥锁两岸,有如垂虹。山麓小河东绕,大河西汇,象系着腰带垂下一头。俯视山景,茂林修竹, 郁苍倩秀,向为往哲先贤寄托情思之处。因山高陡峭,我与李老师在山下,由其他师兄上山看水口塔旧址。
      我独自一人在真觉寺参观,与其它寺院一样坐山立向也为小空亡,我用罗盘测了真觉寺的天玉殿、大雄宝殿以及独有的六祖殿等处坐穴均为巽巳山乾亥向。
  从山上下来的师兄说山上光秃秃,原先的水口塔荡然无存。要不要在原处恢复水口塔,这是大余当政者思考的问题。下山后我们一行人考察了位于水口寺路的北宋时期修建的嘉佑寺塔。此塔与东山上的水口塔隔河相望,,共同关锁着合流而去的河水。
  同行前来指导的市文物局韩振飞局长认为重修水口塔实有必要,因为它处于东山上伟岸高耸,既可作为水口标志,也可作为一个人文景观点缀大余的风景。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古称南安,位于章江源头,庚岭北麓,地处赣粤边陲。它“南控百粤,北挹三江”,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素有江西的“南大门”之称。人口26万,面积1368平方公里,秦时设南野县,相传汉将军庚胜驻兵台岭,大庚因此得名。1957年改为“大余”。
  大余,历史悠久,文人荟萃,资源丰沛,物产充裕。大余,风景独秀,名胜众多,千年古道,蜿蜒曲折;南粤雄关,气势逼人;灵岩佛寺,空灵神秘;嘉佑古塔,云雾缭绕。更有莽莽原始森林的三江口,湖光山色的油罗口水库。
  这里有过“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荣光,这里孕育了“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里是宋代周程理学的发祥地,是“先行教化”的“儒雅之邦”。大余,这座迷人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人与自然的造化之地。
  难怪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对古府大余的盛赞:“大江东去几千里,庚岭南来第一州”。
  不过,近几十年来,大余人才涌现不如历史辉煌年代,就是近年来考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寥若晨星,与邻县南康相比差距太大。历史上人多田少和矿藏资源奇缺的南康人重视教育,寄希望于后代读书成才,光宗耀祖。
  而大余因有丰富的钨矿资源,盆地面积广,相对而言人民生活更富裕。但物质条件较好并没有激发大余人读书成才的风气,人文环境相对来说发展滞后。如今,大余人清醒意识到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对熏陶一代代人的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人才,营造文化氛围,在境内建造文峰塔,是民心所向。现在,大余县当政者为民造福,把建造文峰塔列入议事日程。我们肩负为文峰塔选址的重任,要以最佳的风水方案奉献给大余人民。
  附:大余县文峰塔选址勘测资料
  勘测地点:大余县新建政府大楼
  水口:巽己;坐山立向:癸山丁向
  上堂水:甲卯,壬子
  朝应峰:乾、壬、子、癸(峰较低)、丑、寅、甲、乙、巽、丙(峰较低)、午、庚(峰较低)、酉(峰较低)、辛。
  风水分析:
  县城位于山环水抱之中,罗城圆密,水口关锁,朝应峰峦较秀丽,综观县政府后龙山峦有壬子癸三峰秀丽,但癸峰略低,上堂水有长生和帝旺。要在一个地方寻找文峰塔的最佳位置,也要综观该地的风水格局,点穴所在之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宅舍以中堂为正穴,坟墓以金井为正穴”。我们以新建的县政府大楼为中心,消砂纳水,选出六秀方,再在此基础上考察到城市规划布局,把风水塔的位置纳入城市景观之中,既营造一方风水景观,又有利于城市规划布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