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之语(二)

 宁德山水郎 2011-02-08

      我本草木,居丘壑,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自然之尤物也。自神农尝百草,为世人初识,只知其药用与解渴也。唐陆羽做《茶经》,后人知种茶、制茶、饮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品茶、鉴水、点茶、斗茶,茶道之风兴起。宋蔡襄写《茶录》,赵佶撰《大观茶论》,大量茶人、茶诗涌现,茶文化得于发展,而今茶艺、茶道已进入人们生活并遍布海内外

    茶之所适。世外高隐,坐语论道可以清心悦神;晴窗拓贴,挥墨闲吟,灯下夜读可以远避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众聚会、言商谈事可以助兴,联络感情享天伦之乐,当下柴米油盐酱醋茶,皆生活之所需也。

    茶之道乎?唐刘贞亮言:“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陈香白先生给茶道定义:“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之核心为和”;林治先生言:“茶道四谛为和、静、怡、真,和为核心,静为途径,怡为茶人之身心享受,真为终极追求”。佛教崇尚“禅茶一味”,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道家以为“天人合一”乃中国茶道之灵魂,品茶无我,我即清茗,清茗即我,自然化人,人化自然。儒学提倡“茶味人生”,品味人生、忧患生命乃茶道与儒家之共同主题;中国茶道以其恢宏气度,包容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至理、佛门苦修悟性成佛信念、道教清凈无为长生不老追求,成为内容极其博广之传统文化。

    茶之美学即为茶道之美学。悠久文化沉淀美之哲学,融释道儒三家之哲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之人与茶和谐之美,自然之美,气质之美,事物平常之美。追求意境美,寄情山水、忘情三水、心融三水。如唐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蔬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领略自然、寻求空灵、宁静与和谐,达到“忘我”,得到一种空灵虚无之意境而将自然、天地、宇宙合为一气,并追求茶道表现形式之茶艺美,“茶道是茶艺之髓,茶艺是茶道之表征”。

    茶之韵由品而得,因而成就大量茶人、文人雅士、茶诗词及著作。苏东坡作《叶嘉传》倡导以茶修身养性,以茶喻理励志。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把壑源新茶描摹成花容月貌,冰雪心肠,兰心蕙质,神韵迷人之绝代佳人,其诗云:“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诗令人倾慕神往,心醉魂消。唐崔道融:“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殴解却中山醉,便觉身轻欲上天”,抒发茶后心境、感受,有皎然“三饮便得道”清淡高远之禅味;有卢仝“三碗”文字五千卷,“七碗”飘飘欲仙两腋清风,浑然忘我之美妙感觉与无穷乐趣。品茗在乎引导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之境界,品茗摇荡性情,散发茶骨风情,散发无限韵致。

    茶实为养生之物。古代神医华佗《食论》曰:“苦茶常服,可以益思”;著名药学家陈藏器言:“茶为万病之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茶可“调六气而成美,挟万寿以效珍”;诗仙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中:“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可见茶可使人肤色艳嫩,并能使人返老还童,即为美容延寿饮品,皆因茶含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生物碱、茶多酚、蛋白质与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份,并在饮茶过程修养性情,健康长寿。

    茶乃深沉而隽永之文化,茶里沉淀着生命况味,让我们在茶香氤氲、茶道悠扬之中感悟自然,感念苍生,茶之世界乃和谐与祥和之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