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闺怨--王昌龄

 一朵老乌云o 2011-02-09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闺中少妇的愁怨。闺,妇女的居室。(2)凝妆:盛妆,艳妆。翠楼:翠色的楼阁,也是妇女居处之所。(3)陌(mo莫)头:路边。(4)悔教:悔使。夫婿:丈夫。觅封侯:为寻求封侯而从军。这两句说,路边葱绿的柳色,触动少妇的离愁,她后悔使丈夫从军求取功名。
 
[简要评析]
唐代有不少闺怨诗,这首闺怨诗是王昌龄集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之所以为人称道,不在题材,而是因其艺术手法上具有特色。首先是本诗构思奇特。细读全诗,原本只需“闺中少妇悔教夫婿觅封侯”数字便能将全部内容包括于中,但诗人却故意兜了一个偌大的圈子。首句先说少妇不知愁,引出下句之“凝妆”、“上翠楼”,还见“杨柳色”,一片生活如意景象,直到末了才显主旨,如此真可谓曲之又曲。这种奇特的构思使本诗具有特别委婉蕴藉的特色。诗评家黄生曰:“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此为第一”从末句的“悔教”两字可知这少妇对丈夫“觅封侯”即追逐功名的行为原本是支持的,即她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这便是“理”的一面。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因为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这便是“情”的一面。经过比较,她感到宁可不要丈夫的“封侯”也要获得自己的青春幸福,这便是这位少妇的觉醒。再次,本诗中的“杨柳色”是少妇思想转变的关键之物,从中足见春色感人之深。从情景的关系上说,这是运用了情随景生的手法。“杨柳色”的含意具有多重性,少妇见之,
既可联想到这是春天之色,亦即人的青春年华的象征。总之,这杨柳色的作用正非同小可,所以黄牧顿曰:“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唐诗笺注》卷八),俞樾也说:“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乃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深,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黄、俞二说均赞扬了“杨柳色”在诗中的运用,并都承认了此为情随景生的笔法,此等情感才为真情、深情。古人解本诗,也有不得要领的,如徐增就专在解释“凝妆”两字上下功夫,他说:“‘凝妆’人都不解。女儿面色略带黄,古妇人妆饰,要作女儿模样,采花须上黄粉,轻拂月弯状于额际,谓之‘凝妆’。至‘凝妆’时,省着已是丈夫的。”(《而庵说唐诗》卷十)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先抑后扬,曲折之中见真意,四句诗起伏宕荡,含蓄蕴意,情味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