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 “有效性”缺失例谈--鸿飞

 心外的声音 2011-02-12

语文课堂 “有效性”缺失例谈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聚焦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哪里?

       [镜头一]:“雾里看花”:目标在“生成”中迷失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一文,在临近下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说话的训练:“同学们,学了《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这两则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你想对小蚂蚁和老羚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吐露自己的心声。

     生:我想说,小蚂蚁和老羚羊,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小蚂蚁和老羚羊在生死攸关之际舍己为“人”,从容赴死,我真佩服他们!

      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这情理之中的答案让老师感到些许欣喜。

      生:“人类是罪魁祸首!”不知是谁插嘴了,估计平时是一个调皮大王,有故意捣蛋之嫌。

      由于是公开课,于是这位教师勉强地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能解释一下吗?”这位同学便一本正经地说开了:“我想对人类说不要再伤害动物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现在,我们很多动物都失去了家园,有的甚至遭受着人类的屠杀,这就是我忍不住想说的心里话。”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喜上眉梢,以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资源,于是便趁热打铁号召同学们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让他们不受到伤害呢?

     生:爱护环境,让动物们有良好的栖息之处,给动物们创设一个绿色的家。

      生:要做一个小小宣传员,号召大家保护生态环境。

      生:老师,最好设立一种“保护动物”法,让动物们从此快乐地无忧无虑地成长……

     此时此刻,学生都在描绘“保护动物的蓝图”,他们无心从文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新课就这样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结束。

      [探究]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应是“引导学生通过进行朗读感悟、体验老羚羊的献身精神和羚羊群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目标的深度、广度、厚度都需要教者潜心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带进孩子走进生命的旅程。试问,课堂上这位教师的追问生发,与文本的情感目标相吻合吗?正因为教师的追问生发,使得整个教学与目标相去甚远。从师生对话和引导结果不难发现,学生没有足够地去品味、涵咏文本语言。教师面对学生曲解文本、节外生枝的举动,缺乏取舍扬弃的教学智慧,心中只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压根儿就忘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没能把学生及时拉回“正道”,反而使课堂阅读迷失方向,动态生成偏离教学目标。

    [镜头二]:“按部就班”:环节在“训练”中固化

    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说道:“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又出示了一个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

     !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说:“丹顶鹤,你真美丽!”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我觉得丹……”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教师就立即示意:“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小男孩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他究竟想说什么,也就无从知道了。

                  [探究]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中原来呆板、僵硬的教学变得活泼起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以为改善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就是让学生多说、课堂热闹就行了,而不去在教学的深度上下功夫,从而导致教学环节走向形式化。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教师为了延伸教学、推进教学进度所设下的‘圈套’而已”。部分教师热衷于“做秀”,在一些浮华的形式背后仍是教师垄断着问题的答案,但凡作出与答案不符的学生,经常要遭受被剥夺发言权的命运,既使对话戛然而止,同时也可能使一种创新遭到粗暴的扼杀。有研究者概括了虚假的课堂交往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其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由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缺少了师生的交流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却多了一些僵化与机械化,教师的教学因失却创造性智慧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镜头三]:“生搬硬套”:内容在 “自悟”中泛化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这些环节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

      [探究]

        时下,教师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谈论“自读会悟。个体体验”,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的处处体验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价值总是有些共性的、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为人类所共有,如文中的重点人物、精彩情节、主要事件,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感受与分享。读了一句话就要说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要谈谈感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与流于形式,给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再者,课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这是语文特有的性质,又何必那么多“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说点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呢?有了感悟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可见,语文教学要切实体现新课标精神,绝不是仅仅在内容上变变花样,关键还在于教师要自觉认真地去研读“文本”、处理教材,给予学生必要的启迪和诱导,否则,就容易走入误区,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削减语文教学应有的魅力。

     [镜头四]:“越俎代疱”:语文的本质在“演绎”中淡然

       一位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太美啦!”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

                    [探究]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当前的语文课上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语文课让人感到是各学科知识的拼盘,像这堂课就把音乐、美术、舞蹈这些文化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堆砌在一起,让人听不到语文的味道。语文课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文味的淡化和失落。那些认为”只要课堂上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就是好课”的教师,殊不知其实这是对“人文性”的一种过于肤浅的认识。诚然,“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站立的。《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在“心”与“心”的碰撞、交融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体验、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弹性预设,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