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学论教”的上课程序

 笠翁 2011-02-12
“以学论教”,顾名思义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将教学目标的要求置于学生的学习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设计学习情境、指导践行方式、甄别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倡导教学要基于学生原有各方面的基础,通过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来达到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供师生共同参考的学习的一般程序。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

  1.读一读

  学生读书要注意五点。一读材料:从材料的大小来说,因为现代学生所接触内容繁杂而庞大,所以,课堂上要以读符合课程标准、内容少且精的材料为宜。二读声音:从读的声音来说,以从朗读中感觉、从默读中体会为宜。三读深度:从读的深度来说,以从不求甚解到精益求精为宜。四读兴趣:从读的兴趣来说,在课的开头讲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件;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科学解释;按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适当变换阅读形式;上课时有语言奖励、物质奖励等奖励形式;在结课时设置悬疑;等等。五读科学:从读数据、读图表和读文字来说,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内容变为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想一想

  学生自己要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初步学会从学科或者从总体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一问

  学生在对所学习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或见解之后,疑问就会随之而起,即为什么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4.拎一拎

  在上海话中,有句话叫“拎得清”。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的意思无非是要说“拎得清”是一种课堂上的学生理性,而这种理性久而久之就能够成为一种课堂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经过长时期的训练,要能够达到凡事都有清晰的思路。

  5.答一答

  所谓答题答得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群体中能够确认自己的学习地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将是学习的饥饿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劲头将会更加充足。只有达到这种状态,学习才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6.练一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非是要学习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有什么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而学生对每一事物或者事件的演变过程没有概念,或者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只有经过自己不断的练习,才能够达到目标。

  二、教师上课的一般程序

  1.导一导

  这对应于学生的读一读。一般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占有量比学生多,所以,教师具有指导者的身份。如章太炎最年轻的弟子朱季海先生当年在上海交大附中学习时,由于其国文老师觉得自己所有知识已经全部传授给了他,才介绍他去参加了章太炎先生在上海交大的讲座,最后才有了师从章先生的历程。

  导入可用于教学的任何有深度问题的环节当中,是师生凭借教材等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手段。有一部分教师一般只研究一节课的引导,而忽视学科的开篇导入,如有的教师没有利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开篇“科学家访谈”进行第一节课的教学或者只进行了五分钟的简单教学。笔者认为,这个开篇一定要认真进行,因为这影响到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生物的兴趣,从长远来说,还关系到学生一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结课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兴趣的教师就更少甚至可以说还不成熟。

  2.提一提

  这对应于学生的想一想。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的提示首先应该具有柔语轻声的温馨,脸庞也应该充满温暖的笑意。人性化的文明提示语,一定能够透出浓浓的人情味,甚至可以使我们的文明渐渐有了诗意。只要你留心,这种文质兼美、构思巧妙、语言亲切、耐人寻味的提示语是随处可见的。另外,教师对于问题的提示要体现智慧,这个智慧在理论上的支持应该是体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答一答

  这对应于学生的问一问。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以往的学习,总是喜欢追求1加1就是等于2,孰不知1加1除等于2之外还可能等于其他。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所以,在某位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较佳的办法是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如果其他同学也回答不了,才需要教师帮助回答。

  4.捋一捋

  这对应于学生的拎一拎。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拎得清”,教师首先要“拎得清”。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过程等拎不清的话,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搞清楚呢?在这里,尤其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教师遇到在科学或者学科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还没有涉猎到的问题时,应该主动向学生承认自己不会,可等课后查阅或者试验(或者实验)以后再告知学生过程或结论。甚至还可以乘势激励学生:该问题将来的研究与落实就落在了你的肩上了!对于这样的问题,从近处来说,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从长远来看,有当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在等待着学生。

  5.清一清

  这对应于学生的答一答。“思路”是读写文章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叶老进一步指出:“希望大家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体办法。”“我相信用这个办法练习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那么,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自己一定要清楚所教的内容,然后,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思路摸清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达到学得清楚的目的。

  6.放一放

  这对应于学生的练一练。这里的放一放指的是师生为了心理融合而进行的各自的心理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师生教学、讨论、作业等资源的共享,如试题与问题的开放。在发展到较高层次时,是喜悦和成就的分享。这一点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发展师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论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师生在“以学论教”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