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神鼎山寺
任树蔚
小时候,我曾几度游览神鼎山,瞻仰古刹山寺,至今记忆犹存。
神鼎山,脉出平江县北幕阜山,属汨罗县东南支脉,是玉池山、明月山的旁支。清《湘阴县志》载:黄帝采首阳山铜,铸鼎此地,因而得名。公元1014年宋建“资圣寺”至前清又多番扩建。殿堂楼阁宏伟富丽,寺廓亭台浑然一体,占地约四千平方米。寺内藏经甚丰,僧陀众多,佛制严谨,为湘北和湘中名僧春秋两季集会传经之地。
游神鼎山,四面可达:其东,或从黄柏煅云山神,或从马嘶煅英桥,经神鼎洞右逸至山麓。山峻路险,奋攀约三华里达“五龙捧圣”山口,即可见寺门;从西,由古培塘水口山沿溪直上,翻岳峰岭,到碑埂上,抵大寺后山,可俯瞰寺院背景,再寻径下里许,直至左侧青龙咀;由南,经丰仓大虾口,上凤凰山,几经迂转攀越,到达山坳石亭,远远可见楣书石刻“紫气南来”四个大字。亭内御敕石碑,书曰:“文官下轿,武将离鞍”。过亭,向西北走二华里即可入寺;北向,沿团螺山,经山腰曲径,向南行二十佘华里亦达于寺前。
寺院周遭,别有洞天。后山林密山青,四时葱翠。千年古松,争雄竟秀;四季香樟,百态千姿;白杨挺拔,篁竹修长。低处,那奇花异草,绚彩纷呈,山风习习,清香四溢。游人到此,顿觉解困纾疲,神清气爽,伫足林间,只听得枝头百鸟啁啾,如歌似瑟,拨人心弦!山间的珍禽异兽更是随处可见,獐腾兔跃,相戏成欢。
寺前,一马平川。远望,青峰五崛(即“五龙捧圣”),龙鳞叠翠,神态俨然。近观,古柏参天,松虬荫地,苍劲清爽,别具凤韵。寺左,山溪潺潺,清泉叮咚。掬饮甘甜,清爽凉润,沁人心脾,信乎“高山有好水”!难怪僧人架枧引泉,烹茶、作饭、打豆腐。据称,神鼎清泉,与白鹤洞鹤泉寺的“贡泉” (朝贡皇帝九五宫廷饮用之水)齐名。寺右,方塘一镜,留驻天光云影,水中鱼游虾戏,蛙鼓阵阵,相沿为寺僧修道养性之“放生池”。故塘中鱼、蛙从不准捕捉。
《神鼎山志》有八景记载,即:祖印池罗汉洞、万松岭、双虹桥、仙人石、七星园、猴子石、烟仓霞。亲临其境,确也名不虚传,令人留连忘返。
古寺规模洪深,建筑古朴精雅,为宫殿式结构。前后四进回伸,高大门楼,配以铁铆响环双合大门,上绘两尊彪形虎将,左称尉迟恭,右谓秦叔宝。门前照壁巍巍,下砌青火老砖,上刷白粉素墙,彩绘“目连救母”、 “醉打山门”、 “太宗赐娑”、 “蓬莱仙佛”等壁画;墙脚簇以花卉盆景,蔚为清雅,门楣楷书“资圣寺”三字,乃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楹书: “名人游名山,名山生色;法师垂法雨,法雨绸缪。”此系清代书法大师何绍基笔墨。寺门前广坪,花岗块石地面,方正平滑,可容纳千人以上。清未民初佛法昌明鼎盛之时,寺内僧人近四百人,每有名人要员,游访大师,各路施主入山观光礼佛时,预发书柬知会。届时钟鼓齐鸣,由方丈率僧一二百人,列队广坪潜心合十,毕诚毕敬口念“阿弥陀佛”,恭迎来者(但有一条规矩:凡文武官员,大贾阔富等到达离寺数里的碑亭处,须一律下轿下马,否则以抗旨论)。
入门,循序渐进:劈面有一座香坛,上立钟馗雕像,全身楠木扑金,厉声欲搏,使人怵悚;右边圆拱门上,书“可以清心”四字,过清溪小桥,即到“迎客厅”。此间宽敞、明净,正面摆着“太师椅”、茶桌,壁上挂屏题为“松下童子”,出自方丈慧忧法师的手笔; (慧忧,前清进士,囚仕海倾轧,门户之见极深,横遭挞伐,未入词林,便家破人亡,乃落发为僧,精研佛法,擅长书画。)还有当时名士、诗画行家、文人骚客,以及冯玉祥、谭延阊、于右·任、张治中和国民党部分知名军政人员书绘的一些楹联、画幅、中堂、匾额等,其中不乏佳作。厅中常有迎客僧值勤。迎客僧态度持重,轻言慢语,执礼极恭。对远道而来、事前有约、或有些来头者及学校师生、同门僧侣等客人,接待格外殷勤。火炉上一个大铜壶,烧开清净山泉,泡上云雾细茶,双手捧杯敬客,确是“可以清心”。遇有贵客,还端出瓜子、花生、果品等盘碟作特殊款待。
右厅,也是圆拱门楣,上书“如来三径”四字,厅内摆设茶点与左厅相似。过甬道,有马厩、轿房,是接待客人轿夫车马之用的。
过中厅,沿石板通道,依次进入寺宇的主体部分“大雄宝殿”。此处地面铺以铅青方砖,平整如镜,一尘不染。八根红漆圆木大柱,支承着榫接巨大而繁复的斗拱屋架。两道上下双层大梁,画工极为精巧-殿堂广大,佛像辉煌,清静安详,慈眉善目,佛案整齐,香烟缭绕;地上排列数十个蒲团,供僧人、香客叩拜之用;殿内木鱼声声,梵文朗朗,给人以佛法森严之感。进去便是“金刚殿”,五百罗汉形姿各异;方丈室、禅房,均设在左右偏殿i穿过回廊,即到“藏经楼”,藏经书近两万册之巨;还有庶务室、文书室、值日室以及卧室、饭厅、厨房、仓库、杂屋等,都一一挂了木牌,一目了然。钟鼓楼有一面直径近两米的特大牛皮鼓,还有一口重约两吨的铸铁大钟,上面镌有明嘉靖“御敕”字样,每逢春秋祀典、盛会迎宾、方丈圆寂之时,即撞钟擂鼓,声震方圆十数里;古物还有“千人锅”、 “万人床”(特大老式雕刻木床)、晋陶澹“九转丹成”的炼丹炉。特别是释迦牟尼大塑像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塑像、观音铜像等,塑制均近千年。
留餐和住宿的山客,先到庶务处办理住宿手续,收费极俭,供应斋饭、斋菜。豆腐味道鲜嫩可口,还有大三角油豆腐,均不定量。……
笔者忆写至此,不禁失声叹惜,如此名山大寺,竞毁于“文革”动乱年代,岂不痛哉!
(编者注:汨罗市神鼎山资圣寺在登本法师的主持下现已基本恢复原貌)
神鼎山位于汨罗市黄柏镇境内,因相传黄帝采首山铜在此铸鼎而得名。山体呈南北走向,鸟瞰如棱形,山间林木翠绿,花草斑斓,自然景色十分秀丽。
资圣寺位于神鼎山上,有着千年历史。系南岳禅宗八世首山省念禅师法嗣洪諲禅师(九世)于宋真宗大中详符(1008—1016)中所建。明末资圣寺“梵宇荒废”。清顺治年间(1644—1661)浙江天童寺“临济派”引世宏觉禅师受敕来寺住持,并进行扩建。清末民初方丈慧忧法师,前清进士,因见仕海倾轧,后落发为僧,精研佛法,擅长书画,迎客厅壁上挂有他所画的“松下童子”挂屏。客厅还悬挂冯玉祥、谭延闓、于右任、张治中、熊西龄等民国党政要员楹联。寺门楣楷书“资圣寺”三字,乃明代董其昌墨迹,两侧门联“名人游名山,名山生色;法师垂法雨,法雨绸缪”,系清代何绍基墨迹。民国时期,汨罗市境内寺、庵或毁于兵燹,或改为学校。1962年,黄柏公社在此修建神鼎水库,寺毁。
时世沧桑,千年古寺,久已荡然无存。今逢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住持登本自接手神鼎山资圣寺伊始,已初步恢复天王殿。如今的资圣寺已焕然一新,成为神鼎山上最独特的风景。
神鼎资圣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由身居吏部郎兼宋真宗侍讲的湘阴人石毕田,向当年的皇子学生宋仁宗求奏,御题了"资圣禅林"四字。我国驻英法首任公使郭嵩焘曾言"吾湘神鼎洪湮禅师,为临济五法传嗣."。从宋代开山至清末民初一直是临济宗道场,与清朝四大丛林之一的浙江省宁波天童寺同一法脉,两寺交往密切渊远流长。清顺治九年[1653],天童寺临济宗下三十二世阳山松际授法嗣云外泽禅师,从湖北黄梅五祖寺来履洪湮旧址,率领僧徒在神鼎山寺设坛演法,在县令韩君支持下,出任住持,并授权清理香火田,立碑寺产不受侵犯.重振宗风,闻名遐迩。清顺治十五年[1659],清世祖召天童寺方丈道忞禅师入大内说法,赐号‘弘觉禅师'。
受皇封后,两寺交往达到高峰.道忞法师是天童寺方丈临济宗密云圆悟的高足,早年曾任过湖南桃江县龙牙寺住持,曾来神鼎寺礼拜祖师塔。因为道忞禅师至京面帝,甘作新朝僧人,为报答先帝恩遇不遗余力.重视对神鼎山资圣寺住持人选。几任住持都为临济宗密云圆悟法嗣,如继云外泽禅师之后的远菴丰禅师,丽宗元视禅师,契先元符禅师,一揆禅师等,都是属于密云圆悟--弘觉道忞门下的。这些禅师学识人品优秀,熟悉天童寺管理法务,大兴临济宗风,使神鼎法运空前昌盛,这种昌盛一直贯穿了整个清代达三百余年,以康熙和光绪时期为最。直至清末民初,资圣寺仍是湘北一所持法谨严,宗风纯正很有影响的寺院。如果脱离几代天童寺僧的全力扶助,神鼎山资圣寺不可能出现昔日的辉煌.两寺高僧互任住持,堪称佛门佳话.中华民国高僧,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就是在担任神鼎山资圣寺住持任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天童寺首座幻人禅师,率领两班首领来长沙,礼请敬安为该寺住持的,释敬安深受天童寺僧拥戴,连任两届,长达十年之久.天童寺住持的特殊地位,也给释敬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这里他兴办僧学,被公推为中华佛教总会会长,赴京为保卫寺产以身殉教,归葬于天童寺青龙冈冷香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