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飞鸟行空 2011-02-14
推进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 王小广

《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文摘类期刊-新华观察

-

  一、为什么我国必须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加以实施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为什么“十一五”发展要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呢?我理解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们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就不足,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最近几年中国许多产业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洞化”现象相当明显,产业空洞化的表现是许多资本密集型产业看起来产能非常大,但这些产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引进的装备和元器件在国内组装起来的,这跟进口原产品并没什么区别。一个产业的大多数环节的生产我们都没有,只靠最终的组装集合,生产能力上得快,但产业链短的损失却非常大,如创造的就业机会少,增加值也相当低,结果形成了“高投入、高增长、低就业、低增值”的难以持续的增长格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造成产业“空洞化”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核心技术和自主强势品牌的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在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汽车行业在关键技术上不能自主生产,主要是在发动机及其他关键零部件(包括汽车电子设备)等方面缺乏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600万辆的汽车生产量,其中轿车80%是靠组装生产的,其他车辆中高端也都被外资垄断,汽车工业出现了明显的“空洞化”问题,如果600万辆汽车都是或大都是自主生产的,那么它带动的相关产业增长特别是就业的增长就非常大,中国的就业问题也就不会这么严重,所以通过促进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力及自主强势品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是中国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升级阶段,要想中国经济在未来10—15年内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并确立大国的竞争优势,必须在汽车、装备、钢铁等重化工业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而这些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尽管这些产业在品牌化和产品创新上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中国未来10多年发展的重点是创立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及自主强势品牌的形成,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适应性)、模仿能力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对而言,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和品牌不处于决定地位,但当工业进入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阶段,竞争优势决定于以下四个因素,即投资能力(很大程度是指企业资本的规模效益)、营销能力(决定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能力及品牌影响力。后两者尤为重要。如果中国在未来10到15年,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那么中国不仅将完成基本工业化的任务,而且将成为经济强国。因此,我认为所谓产业升级就是形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这是未来10—15年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问题的紧迫性还在于:未来十年对中国是极为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我们有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形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条件,其中有三个显著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我们前期有在劳动密集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成功经验,有技术的、市场的,甚至是自信心的积累,这是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形成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其中信心是最重要的,自主创新和创造自主强势品牌关键是要有信心和耐心。第二个优势是,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使我们的国内市场足够大,市场的优势可以对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形成给予强力的支持,这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第三个优势是我国长期保持高储蓄率,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形势对我们有利,美国近期的国家战略重点在于稳定中东,控制石油资源,遏制中国发展的力量有所减弱。因此,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一黄金发展时期。
  
  二、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致来看,阻碍中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真正的企业家特别是战略型企业家的短缺;(2)对非创新性“快速收益”的依赖症,创新动力不足;(3)创新信心不足;(4)体制和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不足。
  真正的企业家特别是战略性企业家的短缺,是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性原因。创新不足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大了也难以做强。真正的企业家是指以顾客为导向、具有创新冒险精神且具有能力的企业家。用这个简单的标准衡量,我们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我甚至认为,90%的中国商人不懂得市场的基本规则,许多商家“反顾客的倾向”十分明显,仍有不少制造业以及大多数的服务业是以生产或管理者为导向,真正做到(而不是喊口号)以顾客为中心,使顾客满意的公司极少。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是通过不断的创新为顾客提高最大化的价值,这是企业必须具有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外实践表明,缺乏高瞻远瞩的核心理念的公司不可能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以生产或管理者自己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顾客为中心来经营企业,肯定不知道市场的需求所在,也不知道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创新只可能是偶然的事件。更进一步说,卓越型企业(一流企业)的企业家一般都是战略性企业家,即在创新上具有战略眼光。只有战略型企业家领导战略型企业才能作出大的创新。显然我国严重缺乏这种类型的企业家。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培育战略型企业家和战略性企业。
  我国的企业效益主要依赖于非创新性“快速收益”,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简单地模仿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生产战略,在市场发展的初级及中级阶段,也许这是企业原始积累的必然途径,但当市场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特别是市场形成持久性供大于求的新格局时,企业的这种对非创新性“快速收益”的依赖,使市场存在过量的非创新性的供给,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损害大多数企业的利益。这种依赖的长期存在将会导致创新经验和能力积累不足,并使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低下。
  创新信心不足是造成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发展是一种信心,持续的发展就是一种持续的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核心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坚信我能,我能做得更好,而不是强调这也难,那也难,“难字当头”。2003年我做中国汽车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时曾就中国汽车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说过这样的话:“要树立两个信心、克服两个误区、相信两个力量”,我想这应该是提高所有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两个信心,一个是相信我们自己能行,另一个信心是中国的企业家必须也完全有能力把汽车工业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汽车工业,实现汽车大国强国之梦。克服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企业和企业家把自己置于“羊”的位置,而不想变成“狼”,要求政府保护、给特权等;第二个误区是迷信外资,不相信自己,自主开发能力首先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外资可以为我所用,作为自己发展的阶梯,也可以依赖它而无所作为。相信两大力量:一是相信市场的力量,要避免新的政府(国有)资本大量进入这一行业;二是相信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成功能力。
  最后,体制和政策对创新活动激励不足,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重要根源。有效的产权制度会给企业和社会提供十分强有力的创新刺激,制度激励还包括合理规范的法律和政策措施。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没有到位,国有企业单一产权或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以及相应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使自主创新压力不足。因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内部促进机制。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在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弱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而侵犯别人的自主创新权力,又构成了很强的负外部性。对此,要制定严格的法律和相关政策,加强对专利权和其他权利的保护,使外部性内在化。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三类自主创新能力,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认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创新所要瞄准的方向。我理解集成创新有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它是将各种现有技术进行综合,形成新的综合技术体,同时形成一种品牌,即包括技术的集成和品牌的创新。二是集成创新的技术一般是次核心技术,如汽车发动机等,并不是技术有多尖端,而在于现有成熟技术的优化和品牌的创新。集成创新一般发生在重大的产业领域或产品上,这一过程包括引进重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中小企业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模仿创新。我们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两步,第一步,重点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和优势品牌的企业,同时全面提升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第二步,在集成创新特别是优势品牌形成的基础上,在原始创新能力上形成战略突破。即自主技术创新要激进式发展,由中间突破逐步升级,形成最终的大突破。产业和产品、品牌和技术的自主创新也要有一个好的长远设想,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是树立信心,并持之以恒。发展是一种不断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一个国家,对战略性产业是不能放弃、更不能甘愿放弃的。我们放弃了许多行业的自主发展权,现在看来,那许多是该放弃的,但汽车工业不同,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标志,是战略性产业,放弃它,不仅放弃的是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放弃长期发展权,是放弃中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我国的核武器和航天事业发展亦然。在我看来,汽车工业的战略机遇在未来10—15年,把握不好,就会失去这一战略性产业,工业化将会被延迟,所谓“自主发展要花几十年、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说法是极不负责的“借口”,是无能的表现。不放弃、有信心、加倍努力,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二是我一直主张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基本战略是“立足低端、瞄准中端、暂时放弃高端”。“立足低端”就是以经济型轿车的开发为突破,逐步向上累积开发。汽车自主发展以经济型轿车(中低档轿车)的开发为突破口主要是因为这样做有三大优势,最容易获得成功。第一大优势是经济型轿车对应的是汽车市场细分中最大的消费群体,同时它与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这一中下水平相适应。第二个优势是这样做实际上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同时也是一个资本和人才及管理经验逐步积累、发展信心逐步增强的学习过程。这是我国彩电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方式。第三大优势是中低档轿车领域西方没有相应的世界品牌,几乎是一片空白,跨国公司已在相当长时间内放弃了低档车或中低档车的生产,像美国和欧洲大汽车企业生产的大众型车在我国都属于中档车。这正好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不必与其直面竞争。等我们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型轿车发展基础(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再逐步向中档车“顺流而上”开发。
  三是实施品牌优先战略,扶持自主品牌发展。汽车工业自主发展不是国外产品或品牌的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经营是国际化或全球化的一种避免经济和文化冲突的策略或必要过程,但不是自主发展过程。许多国内大汽车企业对国外品牌的本土化大唱赞歌不外是利益驱动,不是战略驱动,是中国市场被外商品牌本地化,自己品牌没了或者讲根本无法建立起来,这才是问题所在。一个产品或一个行业,没有自主品牌作支撑,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就只能是“低层”的地位,甚至是依附的地位。汽车产品不像其他产品,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因此,要成为中国汽车大市场的主导者或有地位的竞争者,就是要有自主品牌,不是靠贴牌,更不是靠将国外著名品牌本土化。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战略转换点,要加大国内具有自主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优惠政策的制订以品牌为主要参考,对自主品牌的开发实施税收抵扣政策;同时,加大从法律上保持国内品牌的力度,防止跨国大汽车集团和国内的合资者利用垄断权力和行政权力压制国内品牌的成长。没有品牌的自立就难以有零部件发展的自立,因为有自主品牌才可能有自主产业链,所有的外商品牌都有自己独立的零部件供应链,国内零部件企业仍难打入其产业链,即使可以打入,它们也会对其实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汽车自主品牌的形成包括形成强势的整车品牌及自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生产链,而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融入全球汽车供应生产链。
  四是全力培育第二梯队,打造自主产业链。第二梯队崛起并成功,是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标志,或必然的规律,第一是先驱和先烈,第二是集大成者,彩电业如此,电脑业如此,甚至政治和经济各方面都如此。从发展的潜力来看,能够在自主创新中大有作为并最终取胜的是两股属于第二梯队的力量。一支是近几年已经出现的被称为第三力量的新兴汽车企业,如安徽奇瑞、长安汽车、福田汽车等,它们目前位于前10名的5—10位,即第二梯队,近几年前10位占市场的份额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国有三大集团所占市场份额下降更快,但位居5—10位的汽车企业基本都呈上升趋势。这第二梯队的企业大多有一些自主品牌,像安徽奇瑞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自主汽车品牌,在低价位轿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第二支力量就是私人企业,这里包括整车生产的吉利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万象等知名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品牌培育上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这两支力量。要提高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因此,要打破行政垄断并抑制市场垄断,继续放松对轿车市场准入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非轿车企业或优势零部件企业进入轿车整车生产领域,延伸品牌,增加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度。
  
  (二)形成与消费偏好相适应的技术偏好
  自主技术创新要根据消费偏好的变化而进行,或者要在促进一种合理的消费偏好的形成上起重要作用。重工业化是工业深化的必然趋势,高档耐用消费品(很多都是重化工业品,如汽车、住房中的钢材、水泥的需求等)普及家庭或大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尽管我们面临资源不足、环境压力等问题,但从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并不是要遏制而应顺应这种需求的发展。但消费偏好要作适应于中国资源实际的调整,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新的制度安排。
  我认为,中国人要实现汽车、住宅及其他高档耐用品的大众化目标,必须调整消费偏好,即采取一种“中餐式”的消费偏好(可能有些无奈但却是必须的选择)。中餐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符合现代消费观念,节约资源,有利于健康,又经济环保,而且其搭配带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或任意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个人化需求。由此,我们作出这样的设想:中国人在消费重化工业品时,应该(也是不得已)形成“中餐化”的偏好,即重化工业品的生产和消费要采取轻型化取向或紧凑化取向。美国能源资源丰富、收入高,他们使用大排量的汽车,欧洲人有钱但资源相对短缺,所以,使用较经济型的汽车,日本、韩国资源严重短缺,只好消费经济型的汽车,中国资源更短缺,应该学习日本和韩国人主要消费经济型汽车。
  生产各种既能满足基本需要又能相对节约资源能源的产品,这是我们搞自主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或技术偏好。围绕着这一偏好的变化,我们所完成的技术创新,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会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则应根据未来10—15年主要型消费产品及其相关的原料供应链来选择。在生产上讲就是围绕着主导产业而展开,主要是加快形成在汽车、船舶、装备工业和原材料燃料工业(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