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自主创新是贯穿《规划纲要》全篇的主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涉及科技以至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在规划纲要战略研讨前期,还是有很多不同意见:一些经济学家强调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引进技术。科技界内部也是众说纷纭。“这样的意见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徐冠华说,“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确实有着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面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对自主创新涵义的全面理解,大家在激烈的争论中最终统一了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部分产业空心化,“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式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之痛。同时受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病日益显现。 我国经济数据的深入分析表明:如果不能大幅度增加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不能够实现未来15—20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型转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又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自主创新这个问题上大家有了更多、更新的共识。” 其实,徐冠华对自主创新的思考很早就开始了。1995年以来,他长期负责国家高新区的工作。那时候,几乎每个月他都要选择去几个高新区调研。每次回来都感觉充满信心,自称去“充电”。因为他总会看到高新区内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看到一个个高新技术的企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迅速崛起,充满了自主创新的活力。但他也看到一些高新区走单纯招商引资的道路,濒临发展的尽头。2001年,他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口号和实现“五个转变”的要求,核心是要实现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2002年,他提出调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的转变。同年5月,他在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再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 现在,自主创新已深入人心,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具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并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进程中的一面旗帜。 正是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使得徐冠华对我国科技战略和政策的认识不断升华提高。在谈到《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时,徐冠华反复强调自主创新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对《规划纲要》的理解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们往往把纲要单纯地理解为一些优先领域、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这是一种误解。”“纲要的核心问题还是要解决对科技工作的认识,以及科技和经济的关系问题——这个又集中体现在规划的指导方针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是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徐冠华说,“这16个字中核心是头四个字——自主创新,这是对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对科技和经济结合认识的深化,也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一个基本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