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跨越谱写教育新篇章

 且行且录 2011-02-15
大跨越谱写教育新篇章
——河南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综述

□ 本报记者 张利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原崛起,教育优先。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省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可以说,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河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是河南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5年,更是河南教育事业改革创新、跨越发展、成就斐然的5年。

基础教育:实现重大历史突破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把基础教育作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快全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7年12月27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教育部在北京隆重举行河南省实现“两基”目标授牌仪式。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代表我省出席了授牌仪式,并从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手中接过了实现“两基”目标纪念牌。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提高全省人口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奠基工程,紧紧围绕“两基”目标任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作为推动工作、弥补不足、提高“两基”实施水平的一次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扎实推进,使我省“两基”工作在原先基础上又实现了重大跨越:全省小学净入学率均保持在99.9%以上,初中净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人民群众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有力保障,全省人口素质得到持续提升。“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省“两基”工作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实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于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8年9月1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和农村孩子一样,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至此,我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时刻。
我省从2005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随后几年,“两免一补”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生。据统计,2005年至2007年我省共安排“两免一补”资金63.8亿元,资助农村学生3690万人次,资助人数和投入资金量均居全国首位。2008年春季学期,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秋季学期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在不断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我省从2006年起开始分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累计安排资金300亿元,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2005年,我省农村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为20元/年、30元/年,到2010年已经提高到330元/年、530元/年,分别提高了15.5倍、16.6倍。2005年至2009年,我省又累计改造危房和新建、改建校舍79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2009年全省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4.53平方米、6.9平方米,生均图书分别达到12.69册、18.36册,办学条件相比“十五”期间又获得显著提高。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展开,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公共财政支撑义务教育的框架基本形成,农村中小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工作新的历史使命。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全省上下形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学赶超的热潮。2009年,省政府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对新郑市等11个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并给每县80万元的资金奖励。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了全省上下的共识,成为了各级政府最为关心的民生工程。
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普通高中发展到868所,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188.39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201.2万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193人发展到2009年的203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48.3%发展到2009年的88.84%,城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实现内涵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得到加强,良好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良好高中教育的机会。
2009年,全省幼儿园达到6355所,比2005年增加2213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171.65万人,比2005年增加18.15万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职工8.92万人,比2000年增加3.19万人。城乡幼儿学前一年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5%和50.89%,省辖市市区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困难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
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机会增加。2009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21所,在校生达到2.11万人,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平均提高到了85%,全省已经建立听力语言训练机构100余个,智力残疾康复机构28个,低视力康复机构30多个,50多所特教学校开设了学前康复教育班,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较大发展。
我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省委、省政府连续几年将其纳入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地坚持“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落实政府责任,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对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城镇公办学校必须无条件接受,免收借读费、不收学杂费,对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并予以补助。
同时,我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的不合理限制,简化手续,加强宣传,方便其及时办理入学手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中小学校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确保其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06年至2010年,全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率均保持在99%左右,其中入公办学校比率保持在85%左右,基本实现了“应入尽入”。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

“三重”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重点大学建设进程加快。郑州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三期建设顺利实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河南省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从而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高校。2008年,又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河南大学协议。二是行业特色院校建设实现突破。省政府先后与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分别签署协议,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并积极推进河南理工大学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实行共建工作。三是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我省坚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258个,形成了学科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同时,我省统一布点、集中力量建设了55个具有前沿性、开放性的高水平实验室,最大限度实现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我省立足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基本省情,引导各级各类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定位,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部门的契合点,优先培养紧缺应用性人才,实现高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我省根据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加强国家和河南煤化工、食品、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压缩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学科专业。三是启动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我省按照突出重点、引导方向、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原则,构建了校、省、国家质量工程三级建设体系,带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基础上,我省立项建设了1278个省级项目,获得国家级项目306个,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国家特色专业102个,国家精品课程9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国家教学名师10名,国家高职实训基地40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7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11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9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所。四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在第六届教学成果奖奖励中,我省获得省级成果奖40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新批准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26项。五是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我省协助教育部完成了21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13所院校获得优秀;对全省57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对59所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
人才强校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我省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引进12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新创业,对入选省“百人计划”的人才,每人给予120万元津贴。二是引进和培养省特聘教授。我省面向海内外引进省级特聘教授,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动态管理,聘期5年,年津贴12万元。我省现已设置特聘教授岗位161个,上岗特聘教授102人。2010年,我省又组织遴选了21名特聘教授人选,待学校与其签订合同后,将陆续上岗。三是组织选拔省青年骨干教师,现已累计培养1600名青年教师。目前,在全省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已达11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有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有492人,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7.15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提高到41.43%,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提高到32.98%。
高职教育取得新发展。一是大力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全省共有7所高职院校成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批2所院校已通过国家验收。同时,我省还立项建设了1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二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按照“政府统筹、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原则,以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纽带,全省组建了13个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省建设了59个集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具有骨干带动作用的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每个基地省财政支持150万元。

职业教育:由低谷徘徊走上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精神,坚持“狠抓招生就业两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质量提高两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由低谷徘徊走上了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事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3.11万人,在校生187.91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一。中职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3.13%和48.29%。与“十五”末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增加22.4万人,增幅为44.17%;在校生数增加61.82万人,增幅为49.03%。2005年以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基层就业计划”等项目,累计完成职业培训4228万人次。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按照“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城乡联姻、校企结合”的原则,在全省组建了60个职教集团,实现了校际、校企、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职教集团化办学已初步实现了从松散型向紧密型的纵深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引导下,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多元化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全省民办职业学校达299所,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230所,增加了3.3倍;在校生35.2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25.3万人。我省还采取“以评促建、以奖代补”的办法,评定了58个“职业教育强县(市)”,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党委、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扎实开展了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等6项改革试验。
三是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520个,争取中央财政投资5.45亿元,省级财政投资4.5亿元。其中,组织实施省级职业教育攻坚项目29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63个、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63;评审确定了全省重点建设的50个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50个示范性行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培养、认定了50名省级职业教育专家、163名专业带头人,860名骨干教师,打造了一支职业教育领军团队。“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005年的10.02%提高到2009年的15.29%,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05年的71.3%提高到2009年的79.91%,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四是职教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各省辖市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县为主,合理布局;服务产业,培育特色”的原则,积极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省减少了360所“弱、小、偏”的中职学校,职业学校布局趋向合理。各级政府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18个省辖市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建现代化的职教园区。
五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打造了“中牟农科”“郑州旅游”“少林武术”“河南机电”“林州建工”“长垣烹饪”等一批专业品牌。我省还建立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基本上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大赛局面,技能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200多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5%以上,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师资建设: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5年是我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的教师教育工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围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积极进取,狠抓落实,取得了新成绩,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德建设不断加强,广大教师师德素质明显提高。我省始终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按照厅党组确定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树立一个典型,推出一批优秀人物,组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师德建设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开展了“知荣明耻师为范”“新风育师德,正气促和谐”“大爱无声铸师魂”“我为祖国站讲台”和“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到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征文和师德演讲比赛,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这一系列活动,推动全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和师德水平的提高。在全省各地的中小学师德建设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师德典范,如身残志坚、扎根山村、奉献教育、造福百姓的优秀乡村女教师王生英;如几十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热血培育了一大批身残志坚的孩子,被誉为“盲聋哑残障孩子好妈妈”的特教教师孙晨;等等。我省通过号召全省广大教师向先进典型教师学习,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特岗计划”顺利实施,给我省广大农村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省“特岗计划”的实施工作平稳有序,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两年来,全省“特岗计划”共招聘2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这部分人员到岗后,对加强我省农村教育工作,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对他们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他们来到农村学校确实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气象。正如一位农村初中校长说,这部分人员“三高一低”(学历高、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年龄低),来到农村学校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们的到来,学校又恢复了“三画”(粉笔画、铅笔画、蜡笔画)教学,听到了“三声”(歌声、琴声和孩子们的笑声)。
多策并举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一是提高学历学位层次。2006年至2010年,全省共3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不同形式参加了学历进修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学历层次。截至2009年,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58%、98.22%和93.98%,分别较2005年提高0.47、3.54和11.43个百分点。其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1.88%、45.74%和3.28%,较2005年分别提高22.34、20.23和1.73个百分点。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省里每年拿出一批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教育和培训工作,并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我省实施的新一轮“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工负责,分步实施,多策并举,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师德和专业素质。同时,组织培训10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其中省级1万名。实施的“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采取县市推荐、集中培训、个人申请、演讲答辩、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程序,目前共确定了河南省省级中学名师314名、小学名师303名、幼儿园名师199名。
三是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每年在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招收200名农村教育硕士,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四是开展各项活动,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如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活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课大赛、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优质课评比暨应届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专家讲师团送课、送教下乡活动等,促进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是举办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引导各院校对师范专业的重视,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师范专业毕业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岗位的能力和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实施了师范生实习支教,累计已有8173名毕业生深入到2214所农村中小学开展了实习支教活动。
六是大力推动和扶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我省首批评估认定了18所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调动了县级培训机构工作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