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伏尼契手稿》:是迷局还是骗局

 梦蝶生99 2011-02-16

破译《伏尼契手稿》:是迷局还是骗局

  本报记者 李斌

  在一些雄心勃勃的密码破译师眼里,《伏尼契手稿》如同珠穆朗玛峰,他们做梦都想登顶。不止一个人至死都坚信自己破解了这部神秘的古书,而实际上,那只是一种程度严重的妄想症而已。

  古书长达232页,作者是谁?用何种语言写成?表达了什么?无人知晓。稀奇古怪的密码和彩色插图——出浴的美女、怪异的发明、不存在的动植物群落,描述的似乎是另外一个完美的世界。

  此书的标题无人理解,便干脆以伏尼契,一位波兰籍科学家兼藏书家的名字命名,他同时是小说《牛虻》的作者的丈夫。1912年,伏尼契在罗马附近一所耶稣会大学图书馆找到了这份手稿,它在消失将近250年后重见天日。此书大约出现于15世纪末期,曾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以相当于今天3万美元的价钱收购。现在,它待在耶鲁大学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里。

  它曾经难倒过许多20世纪顶尖的密码学家。美国人赫伯特·亚德利曾在一战期间破解过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密码,却对这份手稿束手无策。破解密码的关键在于找到其中的“破绽”,它是泄露天机的规则。难以置信,在伏尼契密码面前,各种语言的统计规律统统失效。

  于是,在各种猜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声音:“手稿根本就是伪造的,那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如何鉴别一组符号是否包含信息,是知识研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尽管如此,还是能找到鉴别的办法。

  密码学家通常依赖对语言的统计分析。在真正的密码中,字母被符号替代,某些字母组成的“对”应该比其他的“对”更常见,比如在英语中,“th”和“is”是很常见的组合,而“q”后面几乎总是跟着“u”。反过来,有些字母对则相对罕见,如“c”和“d”很常见,但是“cd”组合就很难看到。科学研究认为,这些原理提供了一种鉴别密码真伪的方法。

  通过对伏尼契手稿的详细审查,密码学家发现它具备与真实语言非常相似的统计模式。字母或其他符号在文本中的重复程度可用一个统计量“熵”来表示。手稿中的每个字母对应的熵与波利尼西亚语大致吻合。人类的大脑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随机性,而伏尼契密码比任何已知的欧洲语言更少随机性,比大多数自然语言更有规则。

  威廉姆·庞德斯通曾经有两部著作获得普利策奖提名,他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力作《推理的迷宫》一书中认为,这是支持伏尼契手稿是真正的密码的有力证据,他很难相信,“一部赝品能做得如此精密,竟然骗过了语言统计学”。

  那如何解密?在种种加密方案中,有一种因罗马皇帝使用而得名的“恺撒密码”,即一个字母始终用某个字母替换。破译者可以通过识别出最常见的几个字母而轻易破解。恺撒密码共有26种,如果在一份密文中对每一个字母应用不同的恺撒密码,就可以设计出不可破解的密码,即“一次性便笺密码”。

  庞德斯通假设《伏尼契手稿》原文是一种基于罗马字母的欧洲语言,其中每个符号对应一个字母,加密方法就是一次性便笺密码。在无法得到“密钥”的情况下,他试着用“暴力法”来检验手稿可能采用的所有加密方案。结果行不通。因为,对于每一个字母都需要检验26种可能性,如果样本包括100个符号,则需要考虑26的100次方种可能性,这个任务无法完成。

  更复杂的情况在于,也许伏尼契手稿还采用了除恺撒密码之外的加密方式,因为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字母转化成符号。

  密码学家约翰·查德威克认为,密码学的核心在于演绎和控制试验,“形成假说,进行检验,频繁地抛弃假说”。如何向他人证明某种破译方案是正确的,也并非易事,它需要密码破译者提供4个步骤:指出密码系统及其密钥;针对密文进行加密过程的逆过程,得出待检验的明文;确保明文是有意义的信息,而非胡言乱语;密钥可以简洁地表达。

  对于试图破译《伏尼契手稿》的人而言,上述4个步骤是无法逾越的屏障。3年前,英国基尔大学的戈登·鲁格宣布,《伏尼契手稿》是一场精妙绝伦的骗局,首要嫌犯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一名律师,他可能是利用一种“卡登格”,把字母等符号写在方格里,然后用一张有着规则的孔的卡片盖住,把从孔中露出的符号拼凑起来造出假冒的“单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