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录(2011-01-09 22:56)关于教育,我越来越保持足够的敬畏,随着自己在考试方面的得心应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远离真正的教育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有关教育,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触动,我于是有了下面的一些随想。 教育制度的好坏之辩:一是对优秀人才而言,它是推动还是阻碍;二是对普通人而言,它是拓宽了还是狭窄了他们的人生。我们要警惕的是,教育培养不出天才,但却极有可能扼杀天才。天才和智力低下的人都对学校感到极不适应,而天才因为极其少见,常常被归入智力低下者,久而久之,一部分天才就成了真正的智力低下者,而且最为低下,当他们的思维方式遭到否定后,他们无所适从,只好邯郸学步,结果只能是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要达成良好的教育,其实并不难,只要给不同资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就行了。教育,无非就是在地上撒满草籽,然后,在孩子们光着脚丫踩出的路上,我们铺好小石子就好了。 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她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是孩子们自我选择的艺术。因此,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标志,是要使孩子们能够自我发现。 这个教育的理想似乎有些偏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够格”,教育的理想不能低俗化,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有才华,但通过教育与努力我们便能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我以为,这就是真正伟大的人,这也应该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这并非乌托邦之梦! 达成理想的过程应该有三个层次: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真正的教育应该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生以及灵魂有关。叶圣陶的“做人”中的“做”说得好,仅仅是记得一些叠加的知识,哪怕能把这些叠加的拼图变成美丽的图画,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得把人类文化的积淀,以及它们不断充实和扩大的那一部分,化为自身的血肉,甚至在自己的血管里唱起歌来,养成永久的习惯,并且永远的“笃行之”。这才是教育的人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应试的挤压让我们所有的人疲倦,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刺激、狂热并且亢奋不已。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被简单地等同为考分。要知道,异化的“成才”并非真正的成才,而没有“成人”的人,何以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呢?北方甚至有一个著名的校长扬言,只要我们学生能够考得好,哪怕他们个个都是马家爵,我们也不怕,只要送上高校了,就是我们的成功。这句话当然是愤激之辞,因为社会只需要我们给与这条啊!而且是唯一的一条,不能承受之轻的一条。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选择一目了然。 真正的人才是要有些底子的,是要有一定的道德境界的,人最终的竞争是道德的竞争,道德是第一生产力。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仁者无敌。真正无敌的不是屠龙刀,也不是倚天剑,而是仁,一种无影的道德境界。小时候,老是觉得宋江武功不行,不知道他凭什么领导梁山,后来才明白还是道德的力量。中国的足球何以上不去,除了人种(我不大相信人种论)之外,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素养,阅读比赛的素养和专业的精神都孱弱,导致场上既不能领先,更不能落后。领先了就主动把包袱给自己背上,保守了,龟缩了,躲藏在自己的后场,当然要输;落后了,泄气了,破罐子破摔,当然更要输。他们没有达到一个境界,一个真正的享受比赛,娱乐自己,也娱乐他人的一种比赛的大境界。 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曾经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如果我们的眼睛老是看着高考,把那看成我们兴趣唯一之所在,是不是也是一种委琐和不堪呢?会不会也产生一种中国男足的“领先也不行,落后也不行”的尴尬境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