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境界

 求是1025 2023-04-03 发布于山东
冯友兰以“新理学”的“新统”观念解释和发挥儒家人生理想,早年曾把儒家的“合内外之道”称为“一至善之境界”。他的《新原人》一书是这一思想的系统化,书中指出:“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从存在的意义层面而言,每个人所见的宇宙万物都是相同的;但从意义的层面而言,“则随个人觉解底程度不同,宇宙万物对各人的意义则不相同”。由于人的觉解高低不同,顺次形成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种“人生境界”。其中,处“自然境界”中的人完全受本能的支配。处“功利境界”之人,行为的动机是“为利”的,“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有“道德境界”之人,其行为动机是“为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够为社会谋利益,以尽伦尽职为目的。而达到“天地境界”之人,“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前两个境界只是“自然的礼物”,后两者则是“精神的创造”,必须经过特别的修养功夫,比一般人觉解得深,意义了解得透。它们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的“贤人”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生活。尤其是进入“天地境界”之人,通过“纯思”,能从“殊相”认识到寓于其中的“共相”,实现对“道德境界”的超越,以至于“事天”“同天”“乐天”,获得人生最高的安身立命之境界。由于冯友兰强调“天地境界”之人“自同于大全”“体与物冥”的“无己”“无我”精神状态,在实质上走向了神秘主义宿命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