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开场曲中的“过门”
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今天所说的小镇不是别处,而是我访问过的余杭塘栖镇。
原来只知塘栖和水有千丝万缕的情缘,立之水边,得于水泽,明明白白地傍于大水的古镇,水当然是它的第一音韵。
来到塘栖,仔仔细细看过了塘栖,更知道塘栖所依傍的不是一般的水,而是越时千年的古运河。
古镇塘栖的风韵,就似千年运河,深悠绵长地印入你的心屏,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更似不绝如缕的江南丝竹,永远缭绕在你的耳际。因而,我的咏叹既是助兴的和弦,也可算是开场曲中的“过门”。
始建于北宋的小镇塘栖,元代后越发潇洒起来。人都知水是城市也是乡村的血脉,一个城市一个古镇,倘若有可依凭的江河湖海。那是怎样的神清气爽。而贯穿南北的古运河。自它开通之日起,便成了水上的通衢大道,更令结串于它身边的城镇,一个个山鲜水活,就像有了吉光宝气的珠玉,一颗颗都色泽亮丽百般妩媚起来。
紧挨杭州的余杭,本来就是杭州的延伸。塘栖又是余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河宽、桥密、塘多、漾清、特色非凡的塘栖,毫无疑义地成了杭城“北秀”的主要区块。
“千年之舟”停泊古运河水道的第一站,便让我们看了那座令人耳目一亮的广济桥。之所以耳目一亮,既在于它建自1489年的600年历史,也在于它七孔石拱的不凡规模。更令其骄于人世的,它是现今仅存于千里古运河上的一座古桥。于是,当我们虔诚地走上一级级石纹斑驳的台阶,当我们抚摸那一块块椭圆而苍黑的桥头石、低头俯视桥下那一脉流淌的运河水时,历史的丰盈和苍凉,倏然入心,而那一语道不尽的古镇风韵,也就一丝丝一缕缕地漫无边际遥想,缓缓漾入了心底。
正是新年旧年相交之际,本就怀着思古闲情来游逛的我们,自然还要去叩读那块屹立桥畔的“御碑”——曾经几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亲笔彰扬的“御碑”不计其数,但这块碑属“江南最大”。内容也无出其右,它记载了浙江黎民在大灾年月不欠分文如期上缴钱粮的实绩——这是此间百姓国家观念纳税意识的明证。乾隆下旨赐免地丁银30万两。
十里梅花香雪海
风光宜人、景观多多的塘栖。除了始建于东晋、元末的郭璞井、水南庙;除了雄姿巍然梵音悠远的古刹青莲寺、玉喜寺外,最叫人向往的景地,当然是有“古、广、齐”之谓的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
梅似香雪,香雪如梅,交织成此间最迷人的风光。你才会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作“江南佳丽地”。
“江南佳丽地”的塘栖之韵,说到底是古运河为它弹拨的。如果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这些美称细细罗列起来,那更是一部江南水乡名优特产的百科全书。
水北街:写不尽的繁华与风流
坐在岸边看着风景,仿佛没有注意到街边的喧嚣。可是这运河两岸,对立着好似两个世界。南岸林立着钢筋混凝土建筑和水泥马路,历史的痕迹已丝毫不得见,对岸就是号称明清建筑画卷的水北街了。沿岸是一条马路,马路外边有码头、台阶等建筑,可通达水面。
古时的水北街,官、商、士、民混杂,写不尽的繁华与风流。明清两代,京杭运河乃交通大动脉,北京城里的王公大臣全指着运河养活了。在这运河南端的起点上,塘栖古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尽显无遗。康熙、乾隆南巡江南,皆驻跸小小的塘栖镇,即可见其当时的地位与繁华。(据《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