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游落带

 老头子的图书馆 2011-02-18

三游洛带

  其实,到洛带古镇远不止三次,不过有n次巳经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几乎没能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唯此三次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也仅此三次是以洛带为目的地的三次。

一游洛带

那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春意盎然,桃花盛开的季节。我的游伴是我的同事小B。从传统的辈份关系讲,我和她是师生关系。从工作关系上讲,她是我的同事和“搭挡”。从情感关系讲,她是我的“红颜知己”。

B女士非常漂亮,记得她还是学生时就入选了当时非常流行和时尚的“挂历”画册。她也是一个天资不错且勤奋好学的青年,在同批同学中,她的学业始终名例前茅而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喜爱。 ……当她成为我的工作伙伴以后我发现,她的性格是沉静,内敛,从不因为她漂亮的外貌受到人们的关注靓睐而浮燥张扬;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她不算机灵但却有很高的悟性;她很有思想却不锋芒毕露;她含蓄谦逊,总能耐心静听别人的意见 ……。这些品质是我们能在工作,意识,思想等各方面畅通交流,沟通和磨合的基本的,重要条件。是我们二十余年工作配合中从未出现重大矛盾,而总是在和谐轻松的工作状态中屡创业内佳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至今难以被破坏的“搭挡”关系和友谊的基石。 ……

   阳春三月,蓉城龙泉山的桃花竞相绽放,殷红的桃花吸引着城里的人们,竞相奔赴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也不例外,每到这个时节总有一种品味桃花的欲望和冲动。但那不纯粹是一种旅游的冲动,而是一种经历,一种感受的追溯。

   龙泉山是我熟悉的地方,我曾断断续续地在那里生活过许多时间,目睹过桃树在无声无息中胚蕾,开花,结果,成熟的全过程,体味过它那悄无声息的一次生命的轮回;也感受过桃花带给我的欣喜,尽情地享受过刚下树时的水蜜桃的鲜美滋味。这就形成了我赏桃花的基本审美定势-----没有任何人的打扰,放下心里所有的事,平心静气漫步在桃园,漫不经心地赏花嗅香,随着清风带来扑面的清香,在宁静和超然中去感受象桃花那样超然而不孤寞,宁静而不乏美丽的特质,并从中捕捉那千姿百态里蕴藏的窃喜和惬意的感觉。显然小B完全接受了我的这一审美主张,或许应该说我们是不谋而合,心有灵犀。所以,那年的赏花之旅我们放弃了人们蜂拥而去的龙泉,另辟蹊径,选择了鲜有人去的洛带。选择洛带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洛带古镇在四川乃至全国移民史上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可能的话将赏花和访古结合起来,岂不两全齐美了吗!

可是,当时文化旅游的观念并没有形成,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落带古镇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古镇自身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以古镇的外来游人非常少。有名的四大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川北会馆中,除川北会馆外,其余都是破旧不堪且大门紧锁,难以让人提起探古寻踪的雅兴。在街上匆匆走了一圈,便去到位于凤仪巷北的洛带公园休息。

洛带公园是民国17年(1928年)由洛带团总、袍哥舵把子刘惠安倡导地方群众和袍哥码头集资修建的,公园面积不大,但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亭榭廊柱,木刻楹联,略略显示出几分古风。主要建筑为四馆、三亭、一祠,加之一方水池,广种莲藕,曲桥相通,别有一番雅趣。里面有好几个茶馆,是洛带居民喝茶休闲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花上5角钱沏上一杯茉莉花茶(当时的价格),听着我们一句也未听懂的,客家人用象唱歌一样的客家话摆龙门阵,真是一番景趣。

小憩一阵后我们步出洛带场镇,经过川北会馆,沿崎岖小路往北行走了大约一公里路程,爬上了玉带湖下乱石砌起的石梯,来到玉带湖大坝上。举目望去真让人惊讶-------多漂亮的玉带湖呀!

没有波光,没有浪花,没有游人游船,没有市井的喧让,它象一面镜子,平静地无声无息地躺在诸山之间,象是一条玉带把众山给串联起来,真有恰似玉带系绿珠之感。在视觉难以到达的远处,好象有一种蒙胧而神密的力量在召唤着我们,这时我们巳经隐隐地感觉到,那就是我们渴望和寻觅的地方。可是怎么进去呀?小B着急了!面对空旷的湖面正无可奈何之际,忽然看见有只小船慢慢地向我们划了过来,这真让我们喜出望外。小B兴奋得连多等一会儿的耐心都没有了,对着小船又是喊话又是招手。

   船靠岸了,划船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从他那简朴中还略带几分褴褛的衣着,黝黑的皮肤,一双让人能感觉到他的诚实的眼睛,便知道他一定是本地土著乡民。他高高挽起裤脚下,踏着一条窄溜溜的铁皮船,一看就不是一条载人的船。可我们根本就不在意这一点了,只要他能载我们进去,甚么多好说。我们把想法告诉了他,他一口一个没问题,可说到坐船,游玩和在他家吃一顿便饭应付给他多少钱时他腼腆了,一口一个“随便你们给了”。我想我们决不会亏待他,因此就没有坚持要他报价跳上了他的小船。

   小船在湖面上慢悠慢悠的前行,我们一边观景一边同老乡聊天,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玉带湖的最深处。船在一个半岛形的山脚下停了下来,下船后上行约二十多米便是他的家。他的家是一个背靠山坡面向湖面的,没有设围墙的凹形院坝,中间是晒坝,晒坝后面是堂屋,左边是厨房和喂养牲畜的地方,右边是他们居住的房间。站在这个三面环水的院子的晒坝中间极目远望,玉带湖风景尽收眼底。多么让人羡慕的地势风水哟!

   主妇也是一位热情待客憨厚朴实的中年妇女,见到我们又是搬凳安坐又是沏茶倒水,她的热情真让我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安顿完毕便忙着给我们做饭去了。

   午饭非常简单,红苕干饭加米汤,几个炒菜都是刚从地里摘回的最新鲜的小菜,不过我们却非常满意了。

   午饭后主人告诉我们,他还要划船出去到镇上买些东西,下午接上在镇上上学的小孩再回耒送我们;他老婆要到山上干活,家里没有其它人了,我们可以自个放心去玩。如果觉得中午太热想休息,可以睡一会午觉再出去。一边交待一边让他老婆把自己的卧房门打开,将我们午休时可能用得上的东西一一作了交待后,夫妻俩便出门,各自去干自己的事去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对看起耒老实忠厚的夫妻待人是那样的体贴,做事是那样的细致如微。……

   在他们卧室的旁边有一道侧门,门外是通向山上的小道。穿过小道,一片桃林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树上的桃花分外耀眼。这片桃花林不算很大但却非常的生动,在连绵的山峦上,一棵棵枝干乌黑粗壮的桃树,依山而栽,井然有序。树枝上的桃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尽展欢颜,薄薄的粉红色的花瓣,晶莹剔透,美轮美奂。桃花林四周散缀着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零星的梨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和雪白的梨花与这片红色的桃花交相辉映,更凸出了桃花的绚丽动人。

   站在这片桃花林的最高处,遥望着植被茂密形态各异的远山和曲折婉延的湖水,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美,那种旁若无人的情境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山、这水、这屋、这花、这个世外桃园,都是上帝恩赐给我们的。在这旁无它人的桃花的世界里小B显得格外的兴奋,她不停地穿梭在桃花丛中,不停地要我给她拍照。一会在爬在树杈上,一会蹬在花丛中、一会着春装、一会着夏装、连我的衣服也都成了她的妆扮……。看那架式是恨不得把整个桃花林搬回家去了。一向沉稳持重的小B变得极为开朗活泼起耒。

   也许是春光的撩拨,也许是春心激荡,也许是桃红映射,也许是山景醉人,小B的脸上泛足了红晕,原本就漂亮的她显得更加楚楚动人。看着她在桃花林中耒回穿游激动不己的样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那真切的意蕴。她让我情不自禁地变换了视线,由观景赏花转到阅人上去了。……

二游洛带

那是055月,我的侄女(我妹妹的女儿)从国外回耒休假,为了让她的假期愉快充实而富有意义,我们为她作了一些旅游安排。

我家小侄女是亮丽的80后姑娘,在她的基因里充分融汇了父母的优良成分,那就是:漂亮而不乏聪慧,坚毅中不乏幽默,干练中不乏妩媚,稳沉中不乏机灵……。对于她的学习,生活和事业家人一直都非常放心。可是,由于她从小就离开了成都到国外生活,缺少故土文化的熏染而对故土文化显得有些淡漠,这不能不说有些许遗憾。正是这个原因,我和妹妹在安排她的旅游活动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这一因素。其中,洛带是我们选择的出游地之一。

洛带是距成都最近而又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镇,距今己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以前叫甑子场,由甑子场演变叫洛带,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以前,洛带叫甑子场。场内有一个池塘,池塘中又有个一八角井。井水是东海龙王口中吐出的水,味甘甜,泡茶茶香,洗脸美颜。井里的东海鲤鱼,肉味鲜美,吃了可益寿延年。三国时刘备的太子阿斗知道后,选了个黄道吉日,率众太监来到甑子场。在八角井旁,看见一条条金色鲤鱼穿过石洞游弋于水井和池塘之间,真是可爱。於是叫太监前去捕捉。众太监脱靴挽裤,在池里扑腾了很久,一无所获,急坏了刘阿斗。这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一个叫声,回头一看,一个白发老头正甩动钓杆,钓杆上挂有一条一尺耒长的大鱼,钓杆一甩,大鱼飞出井来。阿斗要买,老头却不卖。於是太监从老头手上抢去这条鱼。鱼在阿斗手中奋力挣扎,一不小心,阿斗连人带鱼跌入池塘。鱼儿穿过石洞进入到八角井,跑了!刘阿斗气得跳入井中,那鱼却钻进海眼,游回东海去了。太监从井里拖起阿斗,忙乱中阿斗的腰带却掉入井底。回头欲找老头算帐时老头已无影无踪了,在老头坐钓的地方留下一张白绸,白绸上面写着:“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 阿斗读后满脸铁青,将绸帕甩入井中,堵住了海眼,从此八角井里的水就变浑变苦了。后人遂改甑子场名为落带镇,后演变为 洛带”。

明末清初,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陕西移民迁徙於此,在长度仅一公里左右的小镇上,他们用自己的文化彩笔,绘出了让世人触目而无比感叹的五彩天地,这就是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四大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川北会馆)。它们的存在,使洛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由于洛带镇内90%以上的居民是客家人,因此,古镇就顺理成章地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我们驱车耒到洛带时还是上午九点多,可洛带己是人流如潮了,与当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相比真有天渊之别。经过整治后的洛带己焕然一新,复建的“甑子场”牌楼矗立在场口赫赫醒目,穿过牌楼便进入古街,古街上店铺林立,半空中悬挂招牌帘子迎风摇弋,沿着重新铺成的青石板路,一边走一边看,街两边的铺面上吃的,用的,看的,玩的琳琅满目。不过,我们一行对於古镇中过分打造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商业氛围并无太多兴趣,所以也就没有太再意其细节,直奔四大会馆而去。

位于洛带下街的湖广会馆------为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8(1743)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正中大门为方形石柱,石雕精细,大门的上方是一堵石砌的照壁,照壁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和巨大的福字图案。两侧的厢房和走廊既宽大轩敞,又平铺直叙。厢房之间是一个宽大的院落。院落另一端的大殿与大门照壁对应着。这个殿有点象是寺庙中的大雄宝殿,有着粗大的立柱和高敞的空间,如果不是立柱上记录移民历史和乡梓情浓的楹联,大概没有人会把这个地方当作会馆。除了照壁、大殿和左右厢房,其左侧还有一个单独的庭院与之相通,构成整个会馆格局中的第二单元。在这个相对僻静的单元中,回廊戏台的意外存在,昭示了湖广移民对乡情和友谊的某种追求。湖广会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是成都市内保存完好的湖广移民会馆的典型建筑。据介绍: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的一大奇迹,流传的说法是:因为大禹保佑。

从湖广会馆出来前行约450,便是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的江西会馆。江西会馆的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1753)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故又名万寿宫。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江西会馆的格调更象是曲径通幽的华美民居,毫无宫殿建筑的雄伟阔大气派。其正门,外表极象大户人家的宅第。进入大门,走过一道青石通道,迎面一座屏风,后面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十分紧凑和华丽的院落。院落背靠屏风的地方,阁楼般搭起一座戏台,在这不足5平方米的小小戏台上,曾有故乡的戏曲在此欢乐吟唱。会馆两侧,是完全对称的6个厢房。每个厢房的窗格都有极其精细的木雕,这些房子有的布局宽大,可用作议事、会客、品茗,而有的只有5——6平方米,中间只能搁上一张八仙桌和一张太师椅,这是会馆首领接待客人的地方。其内部布局,充盈着一种居家的温馨。后厅是当年祭祀的场所。厅堂在设计上异常精细巧妙,结合了会馆和民居的全部精华。尽管江西会馆的建筑空间相对狭小,但在会馆大门之外,却有一个比篮球场更大的院坝。与会馆相对应的院坝的顶端,又建起了一座大型的戏台。戏台、院坝和会馆一体,形成一个客家移民集会、游乐的独立场所。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据说这种布局在四川客家会馆中是从未见到。

位于洛带上街的广东会馆 (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 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清代留存至今最为雄伟的一处客家会馆。坐西北,朝东南,遥望广东故乡。整个会馆由大门,万年台、前院旷坝,旷坝两边一楼一底的厢房、三殿二天井、后门廊房和廊道四部分组成。建筑流畅和谐,连接得天衣无缝。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 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多幅。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异乡、艰苦创业和思念故土之情。介绍中称: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川北会馆-----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20005月,由人民日报社出资180万,迁建至龙泉驿区洛带镇,工程占地5亩。作为洛带四大会馆之一的川北会馆,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精巧,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川北会馆由成都整体搬迁而来,为这个会馆之乡增添了不少异域文化的色彩。其富丽堂皇的厅堂,有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致风格。

  

洛带的“一街七巷子”、“四馆一园”(所有介绍都称“五馆一园”其中包括了一个客家博物馆,其实该馆设在湖广会馆的,形似大雄宝殿的大厅里,是湖广会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整个洛带古镇的旅游观光画面;客家人、客家话、客家建筑、客家风俗……一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这次洛带之行中我感觉很好的还有洛带的“大家之气”。很明显,洛带的打造是投入了重金的,可是所有供人们游览的景点却没收一分钱,真正实行了无障碍游。它让人们无拘无束趟祥在景点之间。精美的旅游指引洽到好处地引导游人观赏古物.了解古事.品味个中的意蕴,使人们真正游有所获,真正的了解洛带.、感受洛带。也正是这种旅游氛围,我那小侄女显得兴趣很浓,从她那缓慢的参观节奏,专注的神情,不时的提问,偶尔发出的感叹中,我们巳感觉到,她巳经融入到客家文化之中了。

洛带有很多小吃,不过午饭是正餐一点也不应该马夫。於是我们在上街有名的传统老店“新民饭店”入座,点了它的板鸭以及菌类的特色菜肴,小侄女提出要一份“鱼香茄子”。她这次回耒后,无论是在大饭店,小餐馆,吃饭都要点这份菜。我问她为什?她说:她想比较一下哪里的最好吃。其实我已完全悟到这种好奇感中的潜意识:“鱼香茄子”是川菜系中家常素菜里面最有特色的菜肴之一,甜,酸,辣,香(泡椒香)诸味柔和地融一体,有一种特别的滋味。我们这位习惯了“洋饮食”的小姐己经意识到家乡菜中那特有的魅力了……。

吃过午饭稍休息一会,我们便启程向枇杷沟奔去,我们今天的安排中还有一个让人赏心的活动------在枇杷沟摘枇杷。

三游洛带

   前不久与小B聊天时不经意中谈到了那次洛带之行,引起了我深深的回忆和旧地重游的向往。我悄悄地蕴酿着新的一次洛带之行。

   近两年来我的旅游观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越来越感觉到旅游应尽可能避开那种赶潮流的、走马观花式的浮躁。旅游是一种“品味”的活动,它好像我们品茶一样,越是好的茶,越要慢慢去“品”,狼吞虎咽可以止渴但难以知晓它的真正的韵味。所以我常常会独自一人,去到那些我熟悉甚至非常熟悉的地方、不熟悉或者不很熟悉的地方,冷静地审视这些让人追捧或者受人冷落景观,从中去发现能让你感动或者应该拼弃的东西。这次去洛带便是源于这种思考,没有邀请、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便悄悄地去了。

寄放好车,我闲散的,有几分漫不经心地漫步在那自以为已是非常熟悉的老街上,我忽然发现,在这条老街上居然还有一些被我一直忽略了的(可以说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了的),其意义不压于四大会馆的东西。比如:被称为客家人在四川生活、生产的活字典的“巫氏大夫第”;见证着洛带千年历史的“古燃灯寺”;有着特殊文化历史意义的“字库塔”等等。

在湖广会馆斜对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窄很窄的小巷,小巷上面有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巫氏大夫第由此进”也许是这个牌子太随意太简陋,它被淹没在那五彩缤纷的商业号牌和挂帘之中,很难让人注意到。沿着墙上箭头所指的方向进去,有一个古老陈旧尚显零乱的院子,这是什么地方?我还没有反映过来,就听见天井那边有人说话了:“要照像在这边去”,我抬头看,那边有一桌人在吃饭了,看样子是院子的主人,他们是在给我说话嘞。顺着他们指的方向出了一道大门才发现:大门上有一道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巫氏大夫第”。我才知道,原来大门在后面。於是我认真地注意着观察着这原始的、没有任何旅游装饰的、古朴的院落。通过了解方才知道:洛带客家民居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巫氏天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大夫第始建者为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建筑年代大至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因巫作江曾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故名大夫第。仔细观查,“大夫第”呈平面布局,为复四合院式,以大门为中轴线对称排列,譬鳞山式顶,木结构穿尊房,上盖小青瓦,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厢房及通街厅道和一个附属小四合院组成。大门外为竹林区、树林和菜地。整个平面四横二纵,天井复天井,小天井连着大天井,大院落连着小院落,民居特色甚浓。在前堂后天井的东西花厅,为卷棚式建筑,花厅作南并向的庑廊形,做工考究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鸟虫鱼形态逼真,是民居中的珍品。大夫第是客家移民在四川生产、生活的一部活字典,在今天的成都地区已不多见。不知甚么原因,该院没有像四大会馆那样给保护起来,而任由家氏后人辟为“农家乐”,除中堂因供奉的家主牌位及展示家谱方面的一些资料的需要还保留着原貌外,况其它房间均分别辟为茶室,餐室了。

在上街和下街相交的一个倒Y字形的路口,有个用古青砖砌成的小塔,塔高约八、九米,六角两层,塔上碉有“字库”二字,它矗立在街中央的一个非常醒目位置,可匆匆忙的游人大多忽略了它。虽然它是在原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修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懂,而它的文化历史内涵却是我们不应忽视的。

字库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名字,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它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古人爱惜字纸,是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人们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因此字纸不可秽用,而应该“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更有甚者,轻贱字纸会瞎眼睛,秽用字纸还会生疮害病等。所以焚烧字纸就变得非常的郑重,不但有专门的礼仪,还必须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于是古人专门修建来焚烧字纸的小型建筑------“字库塔”就应运而生。过去,在四川各地,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都能见到它。现存的也不少,比如像街子古镇、西来古镇、上里古缜等等,都有造型非常精美的“字库塔”。据说修建“字库塔”的规矩在客家人中体现是特别明显而重要。每个客家居住地都建有字库塔。否则就是对文字、对文化的不尊重。所以这个“字库塔”的复建也展示着它的特别的意义。

穿过洛带公园,来到八角井街,一座朴实雄浑的寺院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见证着洛带古镇千年历史的千年古刹“古燃灯寺”。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自幼尚佛,乐善好施的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当地时遇大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米母院。后寺院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几经兴废、几经变故,随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来,礼佛之风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复和维修重建。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燃灯寺又名锭光佛,在佛教中是过去古佛之一。相传他生时身体光亮如灯,所以名燃灯。后来成佛示燃灯为号。据说:燃灯佛身上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徙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补叫做燃灯古佛。……关於“燃灯寺”和“燃灯古佛”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不过对於我来讲它并不十分重要。我所注意的是:我在寺院里转了一圈,几乎就没有看见一个旅游游人,与咫尺之遥却热闹非凡的老街相比,它是那样的冷静深邃。似乎它永远都只愿做一个旁观者,一个客观的见证者,冷眼旁观洛带的兴、衰、枯、荣。

出了场镇,信步在通往玉带湖的小道上,经过修整的小道平坦了些但并不宽敞,只是减少了些爬坡上坎的辛劳。玉带湖大坝的岸边停靠着几条十多年前坐过的那样的小船,十来个当地男女散坐在堤坝边聊天,他们谈笑风生,并不在意有局外人的到来。从他们中间穿过去到堤坝中间,凝视那宁静、甜美,几乎是原模原样一丝未变的玉带湖浮想联翩。……“先生坐船吗?”一个声音打破了我的沉思。回头看,一位中年妇女已站在跟前。我装着一无所知问:“里面有什么好玩的呢?”妇女人说:“里面可以钓鱼”。“啊!我不会钓鱼”。“你可以到钓鱼的地方玩嘛,里面风景好讪”。“里面有农家乐卖吃的吗?”“农家乐是有的,不过现在是淡季没有游客,所以都没有开。”“甚么什候开呢?”“等春天来了再开。”“春天这里还有桃花吗?”“有啊!多得很哟,满山都是。”“啊!哪我明年桃花开了的时候再来坐你的船吧。”“好嘛,开春后你再来下面的公园就修好了,有茶馆、饭馆,可以休闲打牌了。”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堤坝下面一大片巳经平整好的空地向我介绍,并没有因为我不坐他的船而扫兴。这时我才注意到:这位衣着陈旧,皮肤黝黑,酣厚朴实的妇女多像以前接待我们的那位主妇啊。不过我没有想去证实,我更需要的是那份宁静。

在宁静中我看见有一、两队热恋中的情侣亲密的扶搂着漫步在这幽静的山水间。(这是我看见的、唯一的游人)我忽然感觉,玉带湖似乎天生是情侣之湖,它和情侣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