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父母家的路上,要经过两所幼儿园,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在这条路上,我时常感到和青春很近。有嬉闹、有追逐,更多的是欢笑。这些画面与声音,总是提醒我,光阴尚好。 在西方“平安夜”的那天傍晚,我站在中学的校园门口等妹妹一起回家和父母吃饭。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三十度,校园已经安静下来,过了放学的时间,除了我,还有一个男孩手捧礼物也等在那里。 男孩要等的人,早于我的。 见到他要等的那个人,男孩竟开始有些不能自持起来,也许是寒冷的缘故,哆嗦得厉害。 他把礼物送予那个他一直等待的女孩手里:“圣诞快乐!”很拘谨地说。 我似乎能够感到他嘴唇绷得好紧,像是怕被北风刮去了什么。 女孩没有要。 男孩更是紧张起来,“你收下吧,这是平安果,我包了半个小时呢!” 女孩害怕别人看到,把礼物往身外推的时候塑料纸发出脆噪的响声,这种“张扬”的音效,使得女孩逃也似的快步朝前走。 为什么不要呢?这是我的疑问,那小伙子等了她多长时间,不知道,我到的时候他已经等在那里。这仅仅是一份礼物,不是吗? 我一直来回踱着步子,创造热量。 “真的不要,你拿回去吧!回去我妈问我,我咋说啊!”女孩被跟在旁边的男孩弄得手足无措,几乎是跑着走了。 最终,男孩追着女孩走开了。 忘记了妹妹让我等了多长时间,我的脑子一直被这个有趣的情节占据了。 对于收礼物这种事情,我们大概都是需要理由的。这可能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想法,有些“无功不受禄”的原因,驱使我们不能轻易收他人的好处。似乎理由不够充分,礼物便不能收,或者收下了,也一定要跟谁谁解释一番,这是因为什么收下的,像是图个心安。 这个小女孩不收的原因,让人颇有感触:她之所以要拒绝一个男孩的苦心,完全是因为没有办法向自己的母亲交代礼物的来路。看得出,女孩是纯真的,她没有编谎话的想法,也没有欺瞒父母的“前科”(因她完全可以收下,并对自己的家长说,这是女同学送的)。 可是为何,一个来自异性的礼物,就一定要做一番解释呢?收送礼物,难道不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吗?而这种发生在年少时期,尚没有功利心在内的举动,更是一件让人心里泛暖的好事啊!那也许是一种祝福,也许是一种鼓励,也许是一种回馈,即便是一种爱慕,也是纯净而美好的啊! 从女孩母亲的角度来讲,她也许会反对女儿收人家礼物,可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女孩会为此爱慕虚荣?贪图别人的追求?或者她认为女儿会因此走向避而不及的“早恋”?还是她担心女儿会芳心大乱影响学业?假如是这样,那我们的教育真是过于狭隘了,也如此大惊小怪。 王小慧,是除了一些写字的女作家外,我唯一认真感受的女艺术家。前段时间,小住妹家,夜晚不眠,就读她的视觉日记。那里记述着这样一段记忆:因爱人的猝然离世,她时常悲伤过度,并感到极度孤独,一直处在人生情感的低谷。一次,在飞往慕尼黑的航班到达目的地后,她去取行李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了一件礼物。送礼物的是整个途中一直坐在她身边的素不相识的外国乘客。这个人说,见她一路上都心情抑郁,特地在机场买了这件小礼物,希望她能够快乐! 一个从未谋面,彼此陌生的人,以一件礼物点亮了她内心的幽暗,如此举动,给予了她很大的温暖和感动。 我想,那个外国乘客绝对不是因为她如何美貌,如何地位,如何高贵(虽然她确实很美。),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心:见“你”不开心,善良的“我”就希望做点什么能够让“你”快乐!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时常,我也会如此。莫名其妙地就会为了他人的烦恼而牵挂起来,为了他人的痛苦就感伤起来。假如,能帮上一把,多好! 这也许,可以被列为“爱”的范畴,它一定是大于我们常规理解的那种“爱”。这种情感,有时只是一种自我满足,满足自我善良的需求,满足内心得到安适的需求。它,也许并不需要我们给予回馈,也许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它只需要我们安心接受,接受这无所要求的“关爱”,放开心灵去得到这样一份纯净的感受。 人和人之间,或许就是这样彼此需要。无论是身边的爱人、亲人、友人,还是走在“对面”的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