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百三十二卷知过与恶恶

 小脚大丫 2011-02-23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

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述论]

 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古人说过:“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都会有过失。只要能认识自己的过失,认真改正,就是有道德的表现。知过能改,首先要知过,关键是能改。

 知过必需能自省。孔子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无疑是知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世人多自以为是,鲜作自我反省。尤其是青年人,往往自信好胜,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正确,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从而导致分不清是非,看不到过失。

 知过还应“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对自身的检视也不例外。因此,少不了要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若听不进逆耳话,则于知过无补。

 唐朝御史大夫杜淹,有一次在朝廷上提出一项建议后,不料受到右仆射封德的批评,杜淹啥话也没说。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如何不争论。他冷静地回答:“天下之务,当尽至当,善则从之。”杜淹这种“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知过能改,关键是改。有些人好面子,即使自知过失,也不愿让人知道。一旦被人指出,受到批评,就以为伤了自尊心,失了面子。有的为此恼羞成怒,强词夺理,拍案而起。个别人竟然鲁莽行事,铸成大错。

 其实,对于面子问题,要有正确认识。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就将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子,诚心诚意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丢不了面子。这话是很有教益的,能改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有些人积习已久,不肯下决心去改,或改之又犯;有些人小过能改,大过却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不能改。这都不能算改。

 晋朝周处年轻时,是个有名的“浪子”。《世说新语》上说他“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时的人把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当他自己知道自己也是一害时,对自己过去的胡作非为追悔莫及,很想改过自新。但又不免有些悲观,认为自己“年已蹉跎,恐将无及”。

 有个叫陆云的人,听说周处有悔改的愿望,便对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患名之不彰!”周处自此,“遂励志好学,痛改前非”,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屡建奇功的名将,功在国家,名垂史册。从周处的故事中,我们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弃,当使其可从。”恶行是与德行的对立,是对社会或他人利益的损害,是对合乎德性的社会秩序的破坏,是对道德自由的践踏。因此,一个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彰善瘅恶、扬善祛恶,惩治和防治丑恶现象便成为必要。

但道德价值的结构,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有善与恶的区别,如恶的不同层次就有极端自私、理性自私及羞涩自私的区分,有极恶、甚恶及偏恶的区别。因此,惩治恶行必须区别对待,方法得当。恶人恶事,总是事出有因。或为是非不明,或为本性蒙蔽。况且人皆有善性,恶人亦当如此。

 惩治恶人也要适度,不可太过严厉,当以促其改过弃恶为目的。既要对不该发生的恶行加以制裁、禁止,对作恶者施加压力,迫使其中止恶行;又要让其弃恶从善,改过自新。若让一恶人自觉其非而改之,即是成就一善人。若一味严苛厉责,则会增其逆反心理,偏执心志,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