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金不失节的洪皓

 福林德图书 2011-02-23

“半世囚抱愧牧羊,生还四载却投荒”

——使金不失节的洪皓

 

提要:洪皓一生仕途坎坷。宋建炎三年( 1129年 5月),洪皓作为特使出使全国,因不屈节,被羁押流徙冷山十五年,受尽磨难;回国后,又遭秦桧构陷,多次贬官流放,最终死于流放返回的途中。他关心民众疾苦,使金不失节,正直不苟且,文章道德相济美。洪洪氏一门光照江西,乡里生辉。尤其是其长子洪适,次子洪遵,季子洪迈等三人更属凤毛麟角,冠绝一时。

 

 

 

一、慷慨经略四方志

洪皓( 1088 — 1155 ),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洪皓的祖先原居安徽歙县黄墩,唐代末年因避战乱,始祖洪玉开始徙居乐平岩前村,以耕种为业。北宋中期,洪氏七世祖也就是洪皓的曾祖父洪士良,开始兼营商业运输逐渐富裕起来,他经常往来于饶州鄱阳县与乐平县之间,主要贩卖米盐,发家后徙居饶州郡城以东 40 里的 滃 港村(今鄱阳县三庙前乡阳湾村北)。

鄱阳属人杰地灵之域,有着好学重教的传统。当时抚州名人吴孝宗在《余干县学记》中说:饶州冠带诗书甲于江南,民风好学重教,“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当洪士良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之后,便致力于送子孙读书,逐渐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家风。洪皓的伯父洪彦升、父亲洪彦暹从小苦读诗书,少有大志。为了求学方便,他们迁居鄱阳城里。北宋元丰八年( 1085 年),洪彦升中进士,官至给事中,洪皓的父亲洪彦暹授右通直郎大夫。

元 祐 三年( 1088 年),洪皓诞生在鄱阳县治所(今鄱阳镇)澹津湖(今仕湖)北岸。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鄱阳文化的熏陶,“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这为他出仕后关心民众疾苦,使金而不失节,正直而不苟且的耿耿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和五年( 1155 )考中进士。洪皓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七个儿子出仕,洪氏一门光照江西,生辉乡里。尤其是其长子洪适、次子洪遵、季子洪迈等三人更属凤毛麟角,冠绝一时。

二、宁以一身易十万

洪皓出仕后,每到一地都要想办法兴利除弊,解除民众疾苦,即使担很大风险,也在所不顾。宋徽宗政和五年( 1115 年),洪皓中进士,出任海宁县(今浙江南宁县)主簿、摄县令事。当时海宁县税捐不均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体恤民情,毅然改变原来的作法,规定按财力每一百贯纳绢一匹。这一举措的实行,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则相对减少。同时,他还蠲免了全县 4800 户贫弱人家,深得百姓的拥护。

宣和六年( 1124 年),洪皓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任司录。这年秋季,秀州发大水,十分之九的田地被淹,收成无着落,百姓处于极度饥荒之中,洪皓主动请求担当救灾任务。他不仅把仓储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减价出售,而且还下令米店向群众公开粮食价格,并亲自上街巡查米商有无抬高粮价的情况,对于特困户则由官府散发口粮,但由于秀州地方粮食严重不足,这些措施仍难以确保农民度过饥荒,为此洪皓十分着急,当获悉浙东纲米四万斛途经秀州城北运京城时,便毅然当机立断,把它截留下来。截留朝廷纲米是要杀头的,知州极力反对,而洪皓却极力争辩说,饥荒要持续到明年麦收时节,现在冬天还没过完,半途停止救灾,等于不救,所以他“宁以一身易十万人之命!”就这样那批纲米被截留下来,用以救灾。时过不久,廉访使王孝竭来秀州巡察,见灾后人心安定,农耕恢复,不仅没有追究洪皓“违制”之罪,还给予请赏,并答应洪皓再解决两万石救灾粮的要求。由于洪皓的努力,秀州百姓顺利渡过饥荒,使九万五千余人得以存活。人们感激洪皓救苦救难之恩,称他为“洪佛子”。

据宋史载,洪皓因私放皇粮救赈灾民,被当朝宰相秦桧陷害,犯下了欺君杀身之罪,临刑之前,洪皓向宋高宗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想和自己的三个儿子见上最后一面,结果洪皓之子洪适、洪遵、洪迈奉旨赶到刑场时,高宗皇帝一看,见三人长得特别像洪皓,就忍不住对洪皓说了一句“你们父子同相。”聪明的洪皓立刻跪倒,口呼万岁,感谢皇帝不杀之恩,还封我父子同朝为相。其实,宋高宗本就不想杀洪皓,怕天下百姓骂他无道昏君,也就借坡下驴,放了洪皓,封了洪皓父子官职,并叫来国画师,为其父子四人画了“全家福”,加盖了玉玺篆印赐封而得名。

三、使金而不辱节义

靖康二年( 1127 年)春,宋徽、钦二帝被金军掳走,北宋灭亡。五月,赵构即位为帝,建立南宋。此时局势继续恶化,金兵不断南侵,陆续占领了中山府、洛州、濮州等州府。建炎三年( 1129 年)正月,金军又奔袭扬州,南宋朝廷岌岌可危。软弱无能的赵构,把希望寄托在修好两国关系上,他认为洪皓“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书衔。同年五月,洪皓以通问使身份出使金国,随行的有通问副使龚王寿等十三人。他们一行踏上了北去的征途,由建康府(今南京市)取道入山西,一到太原,就被金军滞留一年之外。这期间,他遭受了种种屈辱。到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金军西路统帅粘罕威逼洪皓去宋朝叛臣、金军扶植的刘豫傀儡政权中任官,洪皓断然拒绝。粘罕本来要杀掉洪皓,但粘罕的部下被洪皓的凛然正气所折服,向粘罕求情免其一死,于是改为流放冷山(今黑龙江省境内)。那位跟随洪皓的副使龚王寿则在金人压力下,至刘豫傀儡政权中当官去了。

洪皓一行在金军的押送下,从山西云中出发,走了 60 天,到了冷山。在冷山,他艰难地渡过了漫长的流放岁月,从建炎三年( 1129 年)起至绍兴十三年( 1143 年)回返,长达十五个春秋。他十五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大宋使臣的气节,态度不卑不亢,谈话有理有节,经历了砍头的威胁、富贵的引诱、流徙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并寻找机会向南宋递送情报,其品行有如挺立在北国风雪中的红梅,受到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赞誉。

洪皓拘留冷山期间,与金军皇族中的元老重臣陈王悟室相处最久。悟室经常在生活上虐待这位大宋使臣,二年不供给食物,盛夏让穿粗布衣服,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冬天,不给柴火取暖,逼得洪皓用马粪燃火煨面饼吃。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洪皓仍不忘使命,想尽办法顽强地生活下来。最后洪皓非凡的口才、刚直的性格使悟室为之折服,悟室从内心佩服洪皓的学识,让他当了自己八个儿子的老师。洪皓利用这种特殊身份,一方面教他的儿子学汉人的儒学文化,以促进女真和汉文化的交流,搞好民族之间的团结;另一方面从多方诱导他们不要走征战的老路,要修文偃武。经洪皓的苦心教导,陈王悟室的儿子彦清兄弟果真谏父休兵,对陈王悟一定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他同意将洪皓南移至燕火(今北京市),继续议和。但时过不久,悟室在金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中被杀,且株连多人,和议因此中止。在权力斗争中得势的兀术,也敬重洪皓为人刚正,使他未在诛杀悟室党羽的恐怖中受到牵连。

洪皓在云中的时候,得知徽、钦二帝羁押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东北部),便以机智巧妙的方式去觐见,并秘密通过商人陈忠带去桃、梨、粟、面四种食品给二帝,暗喻逃、离、束、冕之意,使他们知道赵构已即皇位,重建宋朝与金抗衡。绍兴五年( 1135 年)四月,徽宗在五国城病故,洪皓在冷山得知后,立即派人到燕山作道场追荐。他在祭文中这样说:“虽置河东之赋,莫止江南之哀,遗民失望而痛心,孤臣久絷唯呕血。”表达了自己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使金期间,洪皓念念不忘民族安危,密切注视宋金交战形势的发展,尽自己所能收集金国的情报给宋王朝,极力建议宋朝廷抓住时机出师北伐。对力主抗金、英勇善战的岳飞洪皓给予了高度赞扬,在情报中说岳飞是金人最害怕的人。当知晓金兵产生了厌战情绪后,他将此写成情报告之朝廷,并再次提议说:“如果和议没有决定,不如乘势进击。”此后直到离开的那一年( 1143 年),他都没有放松对情报工作的努力。可是昏君赵构、奸相秦桧一味屈辱求和,不仅把这些重要情报丢在一边,而且杀害了岳飞父子,这是洪皓所始料不及的。

在漫长的拘留岁月里,恶劣的环境没有能改变他的使者气节,环境虽然日趋恶劣,但他的忠君之心、孝亲之意却更加坚定。绍兴七年,也就是洪皓在冷山的第九年,他收到家书,信中透露母亲思儿心切,此时的洪皓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提笔赋诗:“独活他乡已九秋,刚肠续断更刚留。曾知老母相思子,没药医治白尽头。”以此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不畏邪恶的坚强意志。在此期间,金国统治者很佩服洪皓的才能,曾先后委任他为翰林直学士、中京副留守、留守司判官等职和去云中主持进士考试,都被他一一拒绝。绍兴十年( 1140 年),他在《使金上母书》中表示了自己誓不仕金的决心。可见,洪皓的一生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的一生。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皇帝向金称臣,金人获得大片土地和大量岁贡,再加上当时金熙宗生了太子,于是实行大赦,因而允许宋朝使者南归。绍兴十三年( 1143 年)八月,洪皓立即同张邵、朱弁三人火速登程,后来金军又恐洪皓长期拘留北方,了解很多实情,放其南还对金不利,又派人追击,追至淮河边,洪皓等三人已经登舟脱险。洪皓历尽艰危,回到临安(今杭州),广大市民闻知,无不敬佩他的高风亮节。他上朝觐见高宗,请求回故乡鄱阳养母,高宗赵构称赞他:“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四、欲效前贤问上苍

洪皓原以来,南宋朝廷在屡受屈辱之后,能够振作起来,整军经武,待机北伐。可在临安,他看到的却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听到的是靡靡的歌声。他大失所望,责问丞相秦桧说:“临安是帝王暂居之地,却大兴土木,宫殿建得那样富丽堂皇,难道不想收复中原吗?”接着他又说,金人很惧张浚,为什么张浚还得不到重用?尤其说到岳飞之死,他痛哭流涕,指出这是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大错事。他对赵构说,金人最怕岳飞,听到他被杀,“敌人诸将莫不酌酒相贺”。这些逆耳忠言,赵构和秦桧哪里听得进去,洪皓因此遭到冷落,官级和出使时一样,仍旧是个七品的朝散郎,官职只给一个徽猷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后因洪皓又向朝廷揭露秦桧为金将起草受降檄文的丑行,秦桧怀恨在心,指使下官李文会弹劾洪皓,将洪皓赶出朝廷,出知饶州。洪皓赴任不久,母亲董氏去世,他将母亲与父亲洪彦暹合葬于

滃 港山,并在家守孝三年。但是秦桧仍不解恨,又以各种借口散布流言蜚语,于绍兴十七年( 1147 年)削夺洪皓的官职,将其流放到岭南的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

洪皓在朝廷极度腐败、民族危亡的关头,本想尽力报效国家,却遭朝廷削职流放,思想上极度痛苦。他在去岭南途径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时,到南华寺去瞻礼禅宗六祖慧能肉身像,感而赋诗曰:“半世因抱愧牧羊,生还四载却投荒。危机未履己如此,欲效前贤问上苍。”一生忠贞,却落个投荒结果,真令人浩叹!

洪皓流放的英州是个地瘠久荒芜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十分困苦。刚去的时候,洪皓住在寺庙里,条件极差,“湿身 庳 窄,出门茅不见人,四旁皆孤文烈虺所穴”。这样过了七年,后由他的长子洪适花钱给他买了一所旧屋,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长期的拘禁、流放,使洪皓身心遭到严重的摧残,体质变得极度虚弱。在他被谪第九年的时候,即绍兴二十五年( 1155 年)秋,宋高宗给洪皓复官为左朝奉郎,主台州崇道观。洪皓奉旨北返, 十月二十日行至南雄,已经病入膏肓,在翻越大庾岭时逝去,终年六十八岁。洪皓去世后,南宋朝廷恢复了他徽猷阁直学士官职,封鄱阳开国侯爵位,谥号“忠宣”。按照他生前葬母时的示意,安葬在故乡鄱阳古县渡烟坡山(今洪府由)。

五、文章道德相 济 美

洪皓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坚持刻苦读书,著书立说,写诗作词,抒发情怀。洪皓在流放期间,还不断搜集北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写成书。他在北方写的成千首诗,被金人抄传诵习,广为流传。当时金人对诗书检查很严,洪皓南归时,不得不将自己诗书中政治色彩很浓的部分,主要是涉及宋金战争的部分全部烧掉,只有《金国文具录》这篇关于金朝官制的资料以及少数诗文被带了回来。在流放英州期间,洪皓的三个儿子(适、遵、迈)常去看望,洪适兄弟将洪皓常常回忆的在金国的所见所闻,笔录下来,这便是后来的《松漠纪闻》。

《松漠纪闻》尽管篇幅不大,但所记金国杂事,有详定足资考证者,故宋人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元国史院编修《金史》都将它列为重要的参考书。《松漠纪闻》可与其它史书相互补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首先,关于民族关系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记载很有价值。《松漠纪闻》对辽金关系的记载是这样的:辽盛时,银牌天使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其国旧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适女待之。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恃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这充分说明契丹统治阶级的恃势凌辱和压榨女真民族,是导致女真反辽大起义的重要原因。另外,《松漠纪闻》中有一些载录涉及辽金战争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辽天祚帝败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因与天祚帝意见不合,率铁骑二百出走,在辽西北重镇镇州(今蒙古共和国境内鄂尔浑河上游)建立了新政权,积极策划复兴辽朝,并继续向西北发展势力,最后建都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玛克市东南),成为威震中亚的一个强大帝国。其次,《松漠纪闻》中关于金朝科举、职官制度等方面的记述也是很有价值的。熙宗即位之后,对金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洪皓这里所记述的就是经熙宗改良后的新科举制,它从科目、考试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均承袭了唐、宋之制。其主要表现一是在于建立了严格的三级考试制度,即乡试、府试、会试,使选举制度走上了程序化的道路;二是在于健全了考场制度,如弥封、监门等方法,完全仿自北宋。洪皓北宋政和五年进士及第,对金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出特有的兴趣,滞留金国十五年,潜心观察,详细记载,其所述还是十分可信的。《松漠纪闻》亦曾谈及金朝的职官制度,注意到宋金两朝称谓相同的官员在其职掌上的不同之处,可补《金史·百官志》之缺漏。再次,《松漠纪闻》对女真民族与大金统治区的风土人情的记录也是很有价值的。女真政权建立初期,“法制简易,无轻重贵贱之别”。仍保留着浓郁的氏族部落制的遗风:胡俗旧无仪法,君民同川而浴,肩相摩于道。民虽杀鸡,亦召其君同食。这表明尽管女真已建立奴隶制国家,但还长期存在着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平等观念与军事民主作风,这同时也是女真军事贵族集团能崛起松辽,横扫北中国的重要原因。《松漠纪闻》还是到女真人的婚嫁习俗:金国旧俗,多指腹为婚姻,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渝。《松漠纪闻》还记载了女真民族一种特有的习惯,如“纵偷”: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处,皆七倍责偿。唯 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最后,《松漠纪闻》中关于金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些记述也可补正史之缺,纠正史之谬。

洪皓才高学赡,文章道德相济美,为南宋文章大家。他的作品除了《松漠纪闻》外,还有《文集》 10 卷,《春秋纪》 30 卷,《车酋轩唱和集》 3 卷,《帝王通要》 5 卷,《姓氏指南》 10

卷,《金国文具录》 1 卷,《鄱阳集》 4 卷,均为后世之宝贵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