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矿构造的识别

 修一切 2011-02-26
成矿构造的识别
刘继顺
2006年9月28日
   成矿构造是控制金属矿床就位的主导因素。因为成矿构造既为矿质的就位提供了空间,也为矿液的迁移沉淀创造了条件。弄清了成矿构造的展布,矿体的空间分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成矿构造的研究就成为了矿床学与勘查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有关成矿构造的论著如汗牛充栋,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由于矿床形成以后,或多或少地遭受过后生构造及表生构造的破坏,因而要识别并还原出成矿构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对于明显切割矿体的构造很容易认为是成矿后构造,而对于大致与成矿构造平行的后期断裂的识别,则要困难得多。根据我们的体会,大凡断裂结构面清晰、引人注目的断裂构造均属于成矿后构造。这是因为成矿时矿质充填了断裂或扩容空间,将地壳“伤痕”牢牢地焊接起来,犹如焊锡将两块物质焊至一个整体。由于矿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常较围岩坚韧难摧,因而焊接处一般不会再断,要断只能在矿体的两侧。而矿体两侧的后期断裂虽然可能与成矿构造平行,产状近于一致,但已不是成矿构造原来的位置了。更由于蚀变交代等的化学反应作用,矿体的边界常常是不规则的,这就导致矿体两侧的断裂的产状很可能与成矿构造不同,也常会使我们误入岐途。
   至于脉动成矿与多期成矿的区分、成矿热液演化所致的高、中、低温成矿的分离与叠加更加使得成矿构造的判定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在作出成矿构造的结论之前,要慎之又慎!通常的方法是:对已知矿体三维空间作图,其空间展布就为我们判定成矿构造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特别是多个工程所控制的矿体所连成的矿体产状,就更加接近于实际的成矿构造。
   通达地表的成矿构造相对地比较好研究,但对未及地表的成矿构造的判定则更为困难,这就需要有认真的地表观察和周密的大胆思维。未及地表的成矿构造往往对于成矿更为有利,易于形成厚大的富矿体。如果能够弄清未及通达地表的成矿构造的分布规律,那么,隐伏矿体和矿床的预测,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未及通达地表的成矿构造也是有可能识别出来的,只要它离地表不太深。因为犹如劈柴一样,尽管前端尚未劈开,亦未见大的位移,但尖端处已现若干细缝,我们称之为雏形断裂。之于成矿构造向地表扩展,虽未通达地表,但已现较密集的节理裂隙,在地表雨水的冲刷和风化作用下,易于形成沟谷,这就是“逢沟必断”的科学注解。虽然,在地表沟谷所见两侧岩层依然连续,未见有显著的位移,我们仍可推定地下一定深处,存在着成矿构造。这也是我们提出“眼见为实,眼见未见得实”的哲理之所在。
   拨开迷雾,剔除假象,还原成矿构造的本质,我们就能够依据地质事实,布设验证工程,而无需考虑物化探工作抑或是否存在物化探异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