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巨星湖北骄子“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姚文侃 2011-02-27

科学巨星湖北骄子“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2011年02月27日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巨星湖北骄子“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湖北骄子朱光亚 35岁任核武器研制科技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赴美深造研究核物理

1950年发公开信毅然回国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上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吴有训、吴大猷等著教授。

1945年7月15日,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派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考察,每位科学家带两名年轻助手去深造。吴大猷带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前往美国。但是,美国根本不开放原子能技术,考察组只好解散。朱光亚不改初衷,去了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几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从此,他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这封公开信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杂志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肩负核武器研制重任

残纸片“拼出”中国原子弹

1950年春,朱光亚毅然回国,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从事物理学基础教学工作。1955年1月,毛主席号召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的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虚怀若谷 高尚品德

捐出100万港元不让声张

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从不张扬个人,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他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从来只字不提,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这种缄默展示着这位老科学家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他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在有关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献中,都有他撰写的文章,但字里行间他都只谈别人和集体,从不谈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颁奖的头一天,他就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奖金全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基金。在捐出了100万元港币之后,朱光亚又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朱光亚捐款这件事,社会上就更是没人知道了。

80岁高龄曾回汉解思乡之苦

朱光亚祖籍武汉市汉南区,1924年12月出生于宜昌,后随父母迁回武汉。昨日,记者从汉南区有关部门了解到,7年前,为慰藉相思之苦,80岁高龄的朱老曾回过一次家乡。

据介绍,朱光亚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2004年10月11日,被授予星弹元勋称号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朱光亚,回到了阔别七十余年的家乡汉南区。就在两个月后,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据有关人士回忆,7年前朱老的返乡之行,一方面是想趁能行走,看看家乡,以解思乡之苦,同时,也想在家乡收集一些资料,为自己撰写自传作准备。尽管老人当时已有80岁高龄,仍精神矍铄。那一年,朱老在武汉还短暂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当时,汉南区向朱老赠送了该区标志性物品商周时期的青铜樽,以及凝聚汉南人五十多年奋斗历程的《聚焦汉南》一书。

朱老对家乡深情款款。2007年3月,170万字的《汉南区志》作为全省第一部区志,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朱光亚院士又欣然为故乡首部志书题词作序。目前,当地宣传部门正在编制反映朱光亚在家乡生活的书——《朱光亚与汉南》。

“两弹一星”功臣今何在

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分别是: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2009年10月31日逝世。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1968年12月5日逝世。

陈芳允,浙江台州人,无线电电子学家,2000年4月29日逝世。

王大珩,江苏吴县人,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1992年6月28日逝世。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1986年7月29日逝世。

王淦昌,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1998年12月10日逝世。

彭桓武,祖籍湖北麻城,中国理论物理学家,2007年2月28日逝世。

程开甲,江苏吴江市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光召,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吴自良,浙江金华人,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5月24日逝世。

陈能宽,湖南慈利县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

于敏,核物理学家。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2011年2月26日逝世

钱骥,江苏金坛县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1983年8月28日逝世。

姚桐斌,江苏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1968年6月8日逝世。

赵九章,浙江吴兴县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68年10月26日逝世。

黄纬禄,安徽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

屠守锷,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任新民,安徽省宁国县人,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

杨嘉墀,江苏吴江人,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2006年6月11日逝世。

王希季,云南昆明人,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

孙家栋,辽宁复县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