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瘾少年”到底怎么了?

 清永 2011-02-28

“网瘾少年”到底怎么了?

——对一例相关消息的分析

 

    今天,一家媒体的记者给我打电话,请我就一则即将见报的消息进行点评。这则消息的题目是《少年网瘾弃学 父母求教导良方》。文章内容如下:

    “我们完全不敢动儿子的网线,如果他上不了网,就像是犯了毒瘾一样,又打又砸。”上周六,因为周先生拔掉了儿子的网线,愤怒的儿子和他大吵一架,并动起手来。苦恼的周先生希望通过本报征询管教网瘾儿子的良方。

    当日17时许,记者见周先生夫妇和15岁的儿子小廷就租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内,房里家具陈旧不堪,惟一昂贵的就是小廷的笔记本电脑,而小廷正在呼呼大睡。“快半年了,他每天都过着这样日夜颠倒的日子,学也不上,门也不出。”周先生叹了口气说。

    据周先生介绍,在小廷7岁左右,他们一家从武汉来到本市打工,夫妻二人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小廷,“那时他很乖,成绩也不错”。

    小廷小学升初中时,他突然提出回老家上学,“叔是乡里的老师,他能照顾我!”听到小廷这么说,周先生便把儿子送回老家读住宿初中,今年2月,因小廷多次打架,无法继续学业,周先生又将他接回乌鲁木齐。

    “自从他回来后,脾气变得很易暴躁,情绪也起伏不定,每天追着我们不是要电脑就是要钱,如果不给他就不上学,我们担心他在外面上网不安全,所以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周先生说,从那以后,小廷几乎每晚通宵玩电脑,白天动不动就在家睡觉。

    半年多来,因为总旷课,小廷已经换了两所学校。“前几天他的班主任马老师打来电话说,如果小廷再不去学校,学校就不让他读了。”周先生无奈地说,“一说他他就和我们吵,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记者跟马老师取得联系,马老师说:“小廷9月初插班进来,不到两个月已旷课3次,而且每次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次已经半个多月没来学校了。”

   “一出现旷课,我就耐心地跟他谈,可总是好上几天就又不来了。”马老师也觉得特别无奈,“他是一个比较腼腆的孩子,我也很想帮他,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帮他。”

    看着儿子变成这样,周先生又恨又疼。“有天晚上我偷偷从小廷书包里发现了他最后一次周记,他说最近觉得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可还是很想学习。我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周先生说,他希望能有人帮帮他的儿子。

    记者曾试图想要跟小廷进行沟通,但小廷一直用被子蒙在头上,不肯见人也不肯说话。

 

我的分析点评 :

    从资料里我看到的全部是孤立的片段,这些片段基本上都来自孩子家长的陈述。家长说的都是孩子的过错和不可理喻,以及他们自己的无奈,但我可以推断,孩子从小长到现在,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一定犯了一系列错误。

    比如,从“如果他上不了网,就像是犯了毒瘾一样,又打又砸”这句话中,我可以推断家长的脾气一定不好,打骂一定是他们管教孩子中常用的手段,孩子从榜样身上学到了处理矛盾的方式。

    “周先生拔掉了儿子的网线,愤怒的儿子和他大吵一架,并动起手来。”这句话可以看到一个强权而方法简单的父亲形象。试想一个只会怒气冲冲拔插头的父亲,孩子怎么可能尊重你呢?

“夫妻二人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小廷”这个归因也许有些道理,但并不一定成立。事实是没有哪个孩子因为家长忙就堕落。父母不管孩子最多导致孩子不够出色,但不会导致堕落。只有那些乱管孩子,并且态度粗暴的家长才是最可怕的,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出问题。

    “小廷小学升初中时,他突然提出回老家上学,‘叔是乡里的老师,他能照顾我!’”一个孩子,如果在家中能获得正常的爱,怎么会突然想要离开父母?儿童依恋父母,这是天性。小廷想离开父母,这背后一定有一个积垢已久的问题。我不知家长和孩子间发生了多少龃龉,但至少可以推断,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他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他想逃离父母,是想逃离一座牢笼。这和一些孩子离家出走的心态是一样的。

    小廷说叔叔能照顾他,这只是一个七岁孩子所能想出的借口。可他的父母,那样轻易地把孩子送回老家,这又反映了家长的不负责任和愚钝。

    孩子选择远离父母,其实是他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一种尝试,因为一个人本能地是不想堕落的,孩子更不想让自己堕落。回到老家后,“多次打架,无法继续学业”,可以看到当老师的叔叔不可能是他的救世主。他在老家一定又遭遇了很多打击,孩子的心理四面楚歌,无法突围了。接下来的情况就不意外: “又将他接回乌鲁木齐。自从他回来后,脾气变得很易暴躁,情绪也起伏不定”这是孩子的心理到了崩溃的边缘。

     “小廷几乎每晚通宵玩电脑,白天动不动就在家睡觉。”他现在只能用玩电脑的方式让自己暂时忘记痛苦,电脑成了他的心理避难所。这并非说明他酷爱电脑,只是他酷怕自己每天要面对的真实的世界。可以设想,小廷即使不是生活在电脑时代,假设他生活在工业时代或农业时代,如果围绕他的教育因素不变的话,他也同样会“堕落”,区别只是沉溺的“池塘”不同。

    “因为总旷课,小廷已经换了两所学校”家长和学校没有把工作做到孩子心上,没有关注他的心理创伤,只关注他是不是到学校了,是不是写作业了。孩子明明现在渴得要死,你却一门心思地认为他饿了,硬塞给他一包饼干,并且残忍地逼他必须吃下去,这一包吃不下去就换一包要他吃下去——换学校,只能越换越糟。

    “前几天他的班主任马老师打来电话说,如果小廷再不去学校,学校就不让他读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却使用这样带有威胁的语言来做工作。一个站在孩子面前手拿“劝退”铩手锏的人,他使用的方法能叫作“教育”吗?做父亲的周先生无奈地说,“一说他他就和我们吵,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事实是家长和学校从未想过其它办法,他们所用的一直以来只有一种,就是首先认定所有过错都是孩子的,而他们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改造”他。

    马老师说:“小廷9月初插班进来,不到两个月已旷课3次,……一出现旷课,我就耐心地跟他谈,可总是好上几天就又不来了。”既然老师已经发现跟孩子谈了没有效果,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前面为什么没把话说到孩子心上,就应该意识到自己要换个思路了。

    给孩子讲道理,做思想工作,这是许多人惯用的办法,但这也是最没用的办法。孩子走不出“堕落”,并不是因为他不懂道理,也不是他主观上不想走出来,而是他没有力量走出来。家长和教师应该想办法给予孩子这种力量。

    如何给予,我很难在这短短的篇幅中给出一个立竿见影“金点子”,只能简单地提一点建议。

    从短期效果来说,家长和教师要想办法找到孩子的一些优点,表达出对他的欣赏。注意要做得自然,不要让孩子觉得假。同时,对他的网瘾问题先不提说,不要再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孩子愿意上网就上,哪天自觉下线了,就及时表扬;他玩到夜,你就在后半夜去关切地给他送杯牛奶,或和他一起玩打一场游戏。他实在不想去上学,也不用勉强,可以在家休几天,也可以休学一学期或一年。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鄙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上网和不去学校问题,把它当孩子的正常选择去看待。总之,你的目光要杜绝批评和鄙视。一旦孩子哪天去学校了,就表达出高兴,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这样。孩子是活在家长的目光中的,你的目光决定了他的走向。

    这尤其要学校老师配合。其实老师这时候可以更有作为。不要再给孩子讲道理,也不要去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而是要在学校找一些事让孩子来干。比如让他担任一个什么小职务,或负责一项什么工作。

    我曾经在一所小学矫治过一个狂燥得整天喊着要杀人的孩子,我看到这个孩子时,情况已非常严重,学校已和片区派出所取得了联系,准备哪天出什么事要报警。我接触这个孩子后,发现他读过很多书,文字功夫不错,就专门找一篇稿子,把上面的字改错几个,并弄出一些病句,让他帮忙回家校对一下,然后把他校过的文章发到小学的网站上,后面注明是谁谁校对的。这件小事使得这个孩子在和我相处时获得一点信心,很愉快,后来总喜欢来找我。我从不给这个孩子讲道理,一直通过类似的小事让他知道他并非一无是处,让他在做事中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超越大多数人的。后来这个孩子出现很大变化,回归正常。总之,这个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想办法。

    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学校有朋友有尊严,不是个差学生,有自己的特长,无论如何,都有一部分教师和同学喜欢他——如果教师能把这些积极信息传达给孩子,孩子会喜欢去学校,心理也会慢慢变得正常的。因为人本能地是喜欢群居,害怕被单独抛弃出去。只要孩子从学校中获得了一点支撑自信的力量或快乐,他一定不会把自己关到学校和集体之外。

    而要想让孩子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必须首先是家长改变自己,改变原有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改变自己是最难的,最好的途径是学习。建议家长一定要读几本书,学习一下如何做家长。同时也要多和周围优秀孩子的家长交流。

    相信家长是爱孩子的,但要注意自己爱的质量。说实话,家长的爱是有很大的质量差异的,孩子的成长质量,反映的正是家长爱的质量。

    我注意到小廷家长的一句话,“有天晚上我偷偷从小廷书包里发现了他最后一次周记,他说最近觉得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可还是很想学习。我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从这句话既看到了一个做父亲的爱和无奈,也看到孩子天性中的上进和善良还没有泯灭。孩子还是想学习,还是想回到学校,他在日记中讲出了真话——这是孩子留给我们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孩子的状态一定会有所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