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就是搜狐 搜狐不是张朝阳 如果说,新浪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QQ,网易的核心竞争力是邮箱和游戏,那么,搜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朝阳!” 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圈中就对搜狐形成了这样一个颇具调侃意味的共识。Charles确实是位很欢乐的同学,无论是美女野兽登山队、轮滑、半裸上时尚杂志封面,还是几乎遭受公众一致抨击的奥运期间亲自客串主持人——倒不是说CEO不能来做小记者,实在是缺乏天赋、太不专业(事实上也不需要他专业),何苦来出这个风头? 这种心态似乎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每当感觉到搜狐离开公众视线之时,大家总会习惯性地期待张朝阳的下一个幺蛾子。换句话说,在大多数人眼中,“其实他是一个演员”。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有意无意地这样看待自己,但要加上一个定语“真诚的”。 换句话说,看起来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张朝阳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他曾形容自己“就是个愤青+犬儒”,但事实上他始终不甘沉默。他有很强烈的同理心,不愿逼迫人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同时他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并会小心地将其包裹起来——所以,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他就像一个天分很高、看得很开的好学生,尽管很想成为第一,但骨子里并不看重第一,因为他会觉得为获得从90分到95分的提升而付出150%的努力太不值得。但他决不能容忍自己不在前三名,越恶劣的环境越能激发他的斗志,越低潮的时候越能显示出他战略眼光的高超。但一旦奋斗到一个很好的位置,他从骨子里就懒了,因为该享受生活了。 正因如此,他有第一流的战略眼光。在互联网最低潮的时候,他坚信互联网有光明的前途,买CHINAREN、17173、焦点网时,也几乎是在最好的时间以最低的价格得手。但一旦获得一个很好的战略卡位之后,这些原本领先的网站影响力却莫名其妙地遭到削弱。 所以说,张朝阳就是搜狐,创始人的性格深深影响了搜狐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搜狐的方方面面。但如今,搜狐要“深刻反思整个公司的文化建设、管理风格、管理目标导向、资金投入和选择的领域”,让搜狐不再太“张朝阳”,至少不像过去的张朝阳。 比起具体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调整,这种灵魂深处的革命才是最关键的东西,直接决定了张朝阳再造搜狐是否能够成功。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对其怀有疑虑的地方。 张朝阳在宽容、包容方面没有问题,但在以身作则方面则差很多,骨子里不愿受拘束。他讲话传递出来的感觉,似乎是“过去对员工太宽松了”,要重新调整制度和管理风格,并将其限定在两年之内。这种急速的变革,辅以老板潜意识里对自己的特殊化对待,很危险。 从具体策略来看,张朝阳维持了其一向高明的战略眼光。搜狐的业务板块划分为四大部分:门户、搜索、游戏和微博2.0业务。张朝阳计划的第一步是稳住门户板块,并力推视频,保证门户业务未来的增长点;第二步是挖掘搜索引擎的潜力,分拆搜狗并引入风险投资;第三步,稳定网游团队,增加产品竞争力,力争杀入前三;第四步则是整合微博和SNS业务,由张朝阳亲自来抓。 四者能形成紧密的互动,背后则有一个大趋势:多终端的出现使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微博、SNS,甚至游戏(特别是小游戏和网页游戏),可能真正的赢利多半会来自移动互联网上内置的客户端(而非浏览器),搜索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作用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手机等终端都能内置客户端。 四者之中,或许最被看好的是搜狐的视频,特别是高清频道。相比其他而言,这个是目前前景最好的。 而对张朝阳亲自来抓微博,疑虑是:在他心中,到底什么东西更重一些?是人所固知的媒体情结作祟,还是真的认为微博是最重要、最能决定搜狐未来的产品?这个微妙的差别,对搜狐的未来极为重要。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最初。“新浪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QQ,网易的核心竞争力是邮箱和游戏,搜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毕竟,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如果说微博是中心,那恐怕搜狐在这方面并不被认为可以赶超新浪。而长远来看,“张朝阳”这个过去的正确答案(尽管带有调侃意味),如果仍是未来搜狐的正确答案,那么只能证明搜狐已不再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顶尖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