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登某海鲜市场,一名摊主正在卖蛤。 (实习生 于丹丹 摄)。 本报记者 闫振虎 实习生 于丹丹 本地市场难觅小观花蛤 5月26日上午,记者走访发现,市区包括超市在内的50多个花蛤销售摊位中,只有不到10%的摊位有小观花蛤,还有的摊位打着小观花蛤的旗号卖外地花蛤。 在文山路西首不到500米的路段上,卖蛤的摊位有8个,其中卖花蛤的只有4个,而3个摊位卖的是东北花蛤。在环山路的一个花蛤销售摊位,摊主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花蛤是小观花蛤,而附近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别听他忽悠,他的花蛤都是从大连运过来的,附近的人都知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市场上的小观花蛤难觅踪影。在峰山路东首的市场上,卖花蛤的摊主曲先生把“正宗小观蛤”的木牌子立在旁边。曲先生表示,市场上10多个花蛤摊位,只有他自己卖的是小观蛤。“小观蛤价格比外地蛤高,每公斤要差2元以上。”曲先生说,小观蛤现在越来越少,但因口味好、新鲜,文登人比较愿意吃,这也导致很多外地蛤打着小观蛤的旗号叫卖。 记者在对文登几家以小观花蛤为招牌菜的餐馆采访时,这些餐馆都表示,他们的蛤都是小观花蛤,专门从南海边收来的。 记者还在市区遇到3名中年妇女,她们常年推着小推车卖花蛤,据说都是小观镇的。其中的于女士说,她推着小车在街头卖了三四年蛤了,花蛤都是小观镇自家亲戚的,货源绝对正宗,但量很少,只有上午有货。 小观花蛤走高端 东北花蛤乘虚入 “咱们本地的小观蛤都到哪去了呢,为什么现在到处都是外地的花蛤呢?”5月17日上午,文登市民于先生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像于先生这样喜欢吃小观花蛤的市民不在少数。 记者了解到,小观花蛤日渐减少,其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改变了小观花蛤的生存环境,加上价格偏高,市场日渐萎缩。有的养殖户已经放弃本地市场,转而开发外地的高档餐饮市场。 据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海涛介绍,近几年来南海部分海域水质发生变化,致使藻类浮游生物和某些原生物大量繁殖,产生了不利于花蛤等贝类生长的物质,导致花蛤产量逐渐减少。 根据文登市海洋渔业部门的统计,文登花蛤在2000年左右年产量达到1500吨左右,如今年产量则在1000吨以下。 虽然小观花蛤产量越来越少,但市场对花蛤的消费需求却依然旺盛。当地花蛤产量的萎缩,导致东北蛤趁机大举进入文登市场。据悉,东北花蛤大多来自大连等地,因为养殖规模大,收购成本低,运抵文登后仍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就在大家对当地花蛤出路产生担忧之时,文登当地盛产的另一蛤类品种———沙蛤异军突起。据渔业部门统计,5年前,文登的沙蛤年产量在1万吨左右,滩涂实施承包以后,如今年产量上升到了7万吨。现在,每年5月份到10月份,本地市场上基本都是沙蛤一统天下。 既然如此,花蛤会因此渐渐退出市场吗?泽库镇养殖户邵春宁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自己养殖了5亩花蛤,现在正是集中上市的时间,他的蛤现在基本不供应本地市场,大多往济南、北京等地的饭店和餐馆运送,相比零售市场,利润高多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文登花蛤和沙蛤的更替变化,其实是当地蛤类产品一个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花蛤虽然面积减少了,本地市场份额也不多,但是本地花蛤多数开始走高端市场,利润并不减少。而对于花蛤让出的本地市场,则已经被脱胎换骨的本地沙蛤占领。 小观沙蛤异军突起成“新宠” 这几天,随着气温的上升,文登市小观镇附近滩涂的沙蛤大量上市,沙蛤取代花蛤一统市场的季节又开始了。 虽然沙蛤食用之前需要浸水吐沙,但是沙蛤味美,与花蛤价格相当,还是引起了市民的喜爱。据养殖户于巧玲介绍,沙蛤比花蛤产量高得多,原先养殖花蛤的滩涂环境变化后,反而特别适合沙蛤生长,只要气温适合,沙蛤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如今小观滩涂上出产的蛤,90%以上都是沙蛤,每亩年产量可达2.5吨,接近花蛤的两倍。在小观镇东里岛村,全村360户人家,80%从事沙蛤养殖,养殖面积达13000多亩,盛产期日产沙蛤15吨。 自2008年文登举办南海采贝节以来,人们纷纷到南海采贝、吃渔家宴,沙蛤成为渔家宴的特色菜品,并颇受欢迎。据介绍,沙蛤的做法一般都是清水蒸煮,不需任何作料。把洗净的沙蛤投入锅中,加水开锅就可享用了,是一道绝好的美味佳肴。据说在上海高级餐厅,一小碗两颗大沙蛤可卖到120元。 记者调查中发现,对于小观沙蛤、花蛤和东北花蛤,文登当地市民的认同度不同,但多数人力挺本地沙蛤,除了沙蛤比花蛤利润高、销量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当地蛤的一种感情。与外地蛤相比,有的市民认为,即使本地蛤贵,还是会买本地蛤吃,因为本地蛤比外地蛤味鲜。泽头镇的鞠云兰和丈夫是专门卖蛤的,沙蛤没上市时,他们在老家走乡串户卖花蛤。当沙蛤上市以后,两口子上午到乡下赶大集,下午到市区卖沙蛤。“沙蛤一上市花蛤就退居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