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成为“短腿”,归根结底,是因为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正视问题不回避,更需谋求破题不懈怠;不断变革、创新、发展,方能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健康走过社会转型期,最终迎来活跃有序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这是中央立足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的一项全新任务,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全新课题。
社会管理有“三短”
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管理更已成为社会建设的“短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短”在体制机制。从总体上说,现在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仍未完全适应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新形势新要求,单位一头已经“放手”,社会一头却还未完全接上,体制没到位、机制没形成。人们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需求日益增加,人口流动特别是向大城市集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管理和服务压力,再加上“网络虚拟社会”的新挑战,使得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堪重负,急需改革。
——“短”在基层基础。就现状而言,基层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经费保障问题,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实践证明,基层尤其是楼组这个城市管理的“第五级平台”,是保障日常生活平安有序的第一道防线。把世博经验固定为长效机制的任务在前,更要求把更优的资源向基层倾斜、将更多的力量在基层整合、使更大的作用在基层发挥。
——“短”在破题办法。随着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必然不断出现,特别是社会发展的时空压缩带来了社会矛盾的时空集聚,如何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凸显期里的各种“两难”问题,现有的社会管理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思维惯性和工作惰性,不愿想、不愿用、不善用新办法,导致老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需要正视和着力克服。
社会管理需“三化”
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成为“短腿”,归根结底,是因为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必须切实按照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全面审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在于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树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加大社会管理投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同步推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职能的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本质在于重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模式。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管理则应以需求为导向,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审视和调整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干预范围上,从“全面干预”转向“有限干预”;在干预力度上,从“过度干预”转向“适度干预”;在干预手段上,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干预”;在干预内容上,从公共服务的“欠缺干预”转向“加强干预”,更加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公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的自治能力,更多地运用公共政策的杠杆作用,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水平。
三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还要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善于学会运用新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道德、舆论、科技等多种手段。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党的根本政治优势,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领,更加主动地回应群众的呼声,用主动帮助群众代理反映、解决诉求难题的方式,来维护社会有序,回归信访本义;更加善于运用调解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调、协商来消除分歧、化解纠纷,实现人民内部矛盾人民调;更加自觉地坚持深入群众,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使得社会管理的过程,成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宗旨的过程,成为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的过程,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正视问题不回避,更需谋求破题不懈怠;不断变革、创新、发展,方能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健康走过社会转型期,最终迎来活跃有序期。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