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学案 一、填空。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该书是 (时期)的 脉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辱”的意思是: 。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他是 国的使臣,他具有 的英雄气概,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杀王僚也, ;聂政之刺杀韩傀也, ;要离之刺杀庆忌也, 。 二、文段阅读。 (一) 秦王使人谓 1、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实质是什么?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写出了秦王 的心态。 4、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5、安陵君明明知道秦王以大易小是个骗局,为什么却不揭穿他,反而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6、“秦王不悦”在故事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7、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二)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2、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 3、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4、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 5、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6、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 (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 一类的人。 2、唐雎列举“专诸之刺王僚也”、“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有什么用意? 3、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4、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 ,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5、本文段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一句表现了秦王 的特点。 7、“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 。 8、概括文段的大意: 。 9、言为心声,言为思想外衣,语言宣之于口,也是人物形象的写照。秦王和唐雎的一番舌战,一方盛所凌人,杀机重重,一方大义凛然,针锋相对。他们在机锋的语言背后,各自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和感受? 秦王: 唐睢: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 (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1、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想一想,唐雎能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2、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三、归纳总结。 1、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2、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你知道还有哪些“士”的故事吗? 3、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唐雎表现了什么品质? 4、唐雎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5、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答案 一、 1、战国策 东汉末年 刘向 33 辱没、辜负 2、唐雎 安陵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 二、 (一) 1、实质是吞并安陵 2、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盛气凌人、以强凌弱 4、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识破了他的阴谋,所以安陵君不答应。 5、因为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所以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骟局。 6、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7、因为安陵君拒绝了秦王以大易小的提议,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二) 1、秦王以骄横、指责的语气对唐雎说话,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2、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3、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5、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 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6、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立场 (三) 1、专诸、聂政、要离 2、有力地反驳了秦王所理解的“布衣之怒”,并以此三人的行为警告秦王:他将效仿他们,刺杀秦王,舍生取义。这种大义凛然、勇于斗争的精神,直逼得秦王俯首就范。 3、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 4、将效法三士,刺杀秦王 “挺剑而起” 5、布衣之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6、外强中干 7、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8、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以死相拼。 9、秦王: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 唐睢: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有谋略、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1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仿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3)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1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之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智勇双全的人。(答出要点与过程,意思近即可) (四) 1、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2、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3、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 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三、归纳总结。 1、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秦王不悦”,于是“ 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2、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毛遂自荐 3、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表现了他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当今国民如果都有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国家将会更加的强盛。 5、(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2)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6、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
|